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堡乡游记 |
[游记]四堡乡游记 |
2008-02-08 yiqilai.com.cn |
四堡据讲原名叫四宝,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路我就在思考,这个地处闽西深山的四堡乡,怎么就会成为全国重点的印刷基地? 车行走在公路上,几乎一点也看不出这里与其他的乡村有什么不同,甚至让人感到失望。走进村里,印入眼帘的是尚存的一些深宅大院,尽管许多都墙垣斑驳,但从残存的门楼及门楼上的雕饰与楹联字画,还是可以让人感觉过去的繁荣。而真正记录四堡历史的,则是村里的一座简易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着四堡过去印刷的书籍,以及许多雕版。博物馆的管理者也是当地一位小学老师,他向我介绍了四堡印刷业兴起与衰落的原由。四堡的印刷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它与一位名为邹学圣的人有很大关系。邹学圣出生于四堡,年轻时在杭州做官,传说在他辞官归里时,他那年轻的江南夫人留恋杭州的生活,不太愿意随丈夫回家乡福建,因为她担心他们的三个孩子回到穷乡僻壤的乡下,教育是个很大的问题。邹学圣为了能使心爱的夫人随他一起回乡,把当时杭州的印刷技术与元宵灯艺带了回来,雕版印刷便在四堡播下了第一颗种子。从此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四堡成为“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的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四堡地域宽广,物产丰富。尤其作为印刷的基本原材料:纸张,墨,雕刻印版所用的枣、梨等木材,在四堡境内均有出产,这在物质上为四堡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康熙年间,为了运用儒家礼教为其服务,康熙组织文人编纂了《康熙字典》及其他儒家名著,还对历史上许多古籍进行整理,汇编,考据,编辑,出版。据《邹氏族谱》记载,四堡人历来十分崇尚儒学,先后设置了许多学馆、私塾,它使多数族人享受到普遍的文化教育,这也刺激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以家族血缘为生产组织结构,造就了他们既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管理者。族中男女老少,按其体力强弱分别承担各种不同的工作,版面设计、校对、雕刻印版、裁纸、调墨、印刷、装订、打包等二十多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在家族所建的作坊里进行。为方便随时印刷装订,四堡的老房子融起居生活,印刷作坊为一体,大厅既是祭祀婚丧庆典的地方,也是印刷,装订书籍的场所。所印书籍除外地客商来直接采购外,其余的向四周发散,远及长江流域。 印刷业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当你走在村里,目睹那些尽管破败但仍不失豪华气派的深宅大院时,可以想象那些富有的书商们曾拥有多么大的财富。但不少人家当年的印刷作坊,今天已成为养鸡养鸭的场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发达兴旺的四堡印刷业走向衰亡呢?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石印技术替代了雕版印刷,使四堡的雕版印刷开始衰落,特别是活排铅印新工艺的出现,使上海成了主要的印刷出版中心。加上四堡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落后的生产工具没有得到替换,辉煌一时的四堡雕版印刷在清末民初后一蹶不振,就此走向衰亡。 今天的四堡同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已没有特别鲜明的地域特点。倒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妇女的着装还保留古朴的风格,在巷道里,老宅里,你不时会遇见让你惊讶的穿着式样奇特服装的妇女,她们那长衣宽袖让你很难断定属于哪个民族。她们的发型也很独特,像古装戏中那典雅的造型。衣装的色彩多为士林蓝与黑色,与清廷格格们的装束很相似,这与四堡地处编僻受外界干扰较少有关吧?这的确是个奇迹,但穿这种服装的仅限上年纪的妇女。 |
转自:http://www.yiqilai.com.cn/bin/view/travel/%E5%9B%9B%E5%A0%A1%E4%B9%A1%E6%B8%B8%E8%AE%B03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