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永定南靖土楼两日游记 |
[游记]永定南靖土楼两日游记 |
2007-09-08 sina.com.cn |
出发 听说龙岩漳州客家土楼是闽南客家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网络上越是查找,心里就越是发痒。于是收集了一些网友先前写作的自助游攻略后,背上背包独自出发了。 天亮出发,长途汽车到了龙岩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已是中午,因为洪坑土楼我是计划明天才去的,所以找到功略上提到的一小旅馆稍作安顿后便租了李师傅的摩托车奔向相邻的漳州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一路山青水也秀,坐两轮摩托在崎岖山路颠近一个小时,头发已经吹起来象扫把,屁股也颠开了花,我一直在祈祷千万只要别冲到山沟里撞个脑袋开花就行。 田螺 “前面就到田螺坑了。” 李师傅在一段两边长满大树和芒草的上山坡道上将速度慢了下来,停到了路边, “这里可以拍拍照片。” 顺着李师傅指的方向,我疑惑地走向路边只有芒草的缺口。微风吹过,可以看见摆动的芒草后面是山,忽黄忽绿的,芒花顶端浮着几个黑黄相间的建筑。拨开一处芒草,阵阵稻香钻进了心肺,原来是层层梯田,稻子快熟了,顺着一层绿一层黄地往上,远处山腰上弹出几栋黑顶黄壁的大房子。 “那就是田螺坑土楼了。”李师傅告诉我。 微风吹在脸上,正陶醉的时候,突然,阳光穿过白云间的罅隙,倾泻到了土楼上,土楼的顶也亮了,壁也白了,变得耀眼起来;阳光流过土楼,向下又一波一波地流过梯田,连禾苗也被带起了阵阵的波浪,稻穗成了斑斓的浪花;阳光越来越多,越来越近,最后扑向了过来,我被从头到脚地冲涮了个干净。 “拍完照片我们上去。”李师傅的话将我捞了起来,拼命地按着快门,真希望能截留光线的快门能帮我留住这哪怕是一米的阳光。 山路弧形向上,先看到土楼的正面,再看到土楼的侧面,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最后绕到了土楼的正后上方。炭黑的屋顶,土黄的外墙,暗红的内墙,或四层或五层,依着山坡上下,四栋圆形椭圆形土楼围绕着中间一栋方形土楼,整齐而不对称,一致而不相同,大小呼应,高低错落,方圆有别,一缕炊烟升起又随风散去;旁边散落三两栋小楼,非但没有破坏这种平衡,加上那山那田、那绿那黄,反而觉得越发和谐起来。 跟着几个挑柴的阿姨,我们下来到了土楼的脚下。 “土楼真的是用土做的!”以前见过也住过土砖砌的平房,但没有见过能建成几层楼的,而且是这么高这么大。顺着一个圆形土楼边的石路弧形往下,经过几个柴垛,终于找到了这楼的门口。 门洞里坐着几个阿姨和阿婆,几个小孩正在打闹。一位抱小孩的阿姨看到了我,对我笑了笑,我正准备打招呼,她带着浓重客家方言的口音先开口了, “进来里面看看吧”,摇了摇怀里的宝宝, “叫叔叔进来啊”。旁边一个阿婆正咧着个没牙的嘴呵呵地对我笑。 “门票多少钱?” 我话刚出口就知道自己说错了。一位正在编竹筐的蓝衣阿姨拿着竹篾向我走来, “怎么要交钱呢?” 她丢下竹篾就拉我进了门洞,两条黄毛大狗爬在门洞里享受斜进来的阳光,听到我来了睁开眼睛看我一下,我下意识地躲到了蓝衣阿姨的身后。 “狗不咬你的。” 我壮胆走过去,大狗真的自己轻轻地又闭上眼睛,一动也没动就继续晒太阳了。刚进门洞,迎面扑来一阵厕所才有的骚味。因为在老农村住过,房前养鸡屋后圈猪,加上窗边浇菜,茅厕也不远,所以有些老屋这种不雅的味道我也是知道的。在土楼不太一样,土楼可以住几十到几百号人,但土楼内部是没有厕所的,在二楼以上的在走廊每个房间门口,都放着一两个大尿桶作方便之用,所以味道也就很大些。 蓝衣阿姨向我逐层介绍了土楼的居住情况,厨房、住房,楼梯、屋顶,一如功略所言之特色,我就纳闷,这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怎么就还没有得到批准呢?蓝衣阿姨也把我介绍给了土楼大院里正在洗衣、做饭、哄小孩的阿姨阿婆们。我逗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要给他照相,结果他被我吓哭了,呆着不动了,搞得我很是内疚。唯一的男人坐在自家门前的木箱上,直直地盯着我看。问了才知道,这栋土楼里大部分房间是有人住的,只是年青人、男人们大都打工去了,过年过节回来就会很热闹的,刚才那个男的精神有点问题,叫我不要去管他。 路过二楼一个房间的门口,隐约看到里面有个阿婆在向我招手,佝偻着嘴里嘟嘟囔囔地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她在卖土特产,不想买的话就不用进去了。”蓝衣阿姨介绍说。 我钻进了房门才发现里面有张桌子,桌子上黑的白的黄的有几包菜干类的土产,我还是听不清楚阿婆在和我说什么,蓝衣阿姨介绍我才明白,这个孤寡老人自己做了些土产品来卖,想买的话价钱自便,每包三几块就可以了。看着老人凹陷地微笑,她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她听不清,心里有点难过有点着急,买了两包正要离开,阿婆拉了拉我的背包,手里还拿着两包嘴里还在说着什么,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阿婆很谢谢你,说你钱给多了,要给你再装几包。”蓝衣阿姨向我解释。 告别了蓝衣阿姨,我到了旁边另外四栋更大点的土楼,每栋楼都有一个好听如意的名字,烧火洗菜的,劈篾编筐的,抱婴儿的,训小孩的,追逐打闹的,更少不了那些凹陷的笑容和那扑面而来的尿骚味。 回到村口碰到李师傅在埋怨我, “没人象你玩这么久了的,不赶紧点就赶不上下几个地方了。我们现在去那个最老的东倒西歪楼看看。” 下坂 颠了一阵屁股,摩托突突地直接把我送到了下坂村裕昌楼的门口,在门洞里李师傅向楼里招唤出了一个五十上下瘦削的蓝衣男子,原来是县博物馆聘请的专门保护和介绍这栋土楼的一个楼内居民,叫黄师傅。 “让他给你介绍吧,不收钱的。” 这栋土楼有600多岁了,当初村里五个姓氏的人合作建造的,由五个姓氏一层楼一层楼地轮流出资并监督工人建造。结果每个姓氏给工人待遇不同,从二楼开始觉得待遇不够好的工人们就开始耍小心眼,改变了木结构的尺寸,使本来应该竖直的木柱开始严重倾斜,这层左倾,再上一层右倾,“东倒西歪”楼由此得名。几百年来两三百村民在此居住仍不倒,奇! 楼中间的大院,建有一个专供祭祀用的大堂,摆有香案。楼里凡有红白事,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左边是生门,小孩出生庆祝就从这边进来;右边是死门,丧礼后棺材就从这边抬出去;中间是喜门,新人就从这里进来祭拜祖宗。 现在楼里还有几十号人,也是大都出去打工做活,平时少回来就显得清净了,连尿桶也少了些,怪不得刚进门洞时也没闻到太多的味道。即使是在这些大山里的村庄,住在土楼里也开始觉得不太方便了,稍为有条件的都想办法搬出去住。年久失修,几百年没有坏的一些木结构这几年却坍塌,有些地方屋顶也漏水了。 “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黄师傅指着一些腐朽的木梁木柱说,“这里漏水了,好好的杉树梁一沾水就会坏。” “评世遗的联合国专家一看到这些脸色就变了,暴躁地说个不停。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接待不周,结果人家是心疼啊。” “不知道申遗能不能成功,不成功就没人管这老楼了。不象洪坑的土楼,要建成文化村,改成博物馆,修的整整齐齐的。”黄师傅伤感地介绍。 夕阳斜进土楼,透过挂在一楼柱子上竹筛,穿过木栏栅窗户,照在一个正在做晚饭的阿姨身上,随着阿姨的忙碌时明时灭。 “在这里加一双筷子好了,怎么样?”黄师傅想留我吃晚饭。 “谢谢了,我还要赶回洪坑。”黄师傅已经介绍得口都干了,我是不忍再打扰这栋老楼了,有点小人之心啊。 喝了两小杯黄师傅给我泡的铁观音,准备告辞时,黄师傅拿出一本小书,是专门介绍土楼的。 “送给你,回去有空就可以了解了解土楼了。” 退出土楼我才发现,原来土楼风景很迷人,门口有棵古树,大树下弯过一溪清流,旁边还有两小房,退过小桥再往回看,夕阳染红了土楼的半边脸。黄师傅还站在土楼的门口看着我,我不禁轻轻地向他挥挥手告别。 塔下 顺溪而下,离开了下坂有段路,到了塔下的村口。 村口看见一收拾得挺利索的土楼,难得的是看见一上穿白T恤,下穿牛仔裤的年轻小伙在门洞里扫地。正疑惑间,小伙子把我迎了进去。 原来这土楼几十年前遭过火灾,烧得只剩土楼的土墙,后来重建了半边,再后来就干脆改作旅馆了。小伙子是这个旅馆的经理。正说着,小伙子的手机响了, “晚上不能找你们玩了,有两个客人要来住宿。”小伙子对着手机说。 小伙子给我介绍完了之后,还给我递了张名片,让我下次再来的时候如果需要可以找他。 这条村是顺着溪流而建的,我迎着夕阳走在小溪左岸的卵石路上,时上时下,溪水和被踩得发亮的卵石不时地将红色的鳞光反射到我的眼里,如果不是水面上偶尔滑来的几只白鸭,我都分不清楚哪里是石路哪里是溪水了。 小心地跳过溪流中的几个大石,我来到了小溪的右岸,一位老者告诉我从旁边的小路上去村后的高地上看看。我穿过几栋小土楼之间的小路,爬到祠堂边的高地上,只见一条小溪从中间美美地划了个S形流过村庄,刚从这边几栋土楼间流出,又流进那边的几栋土楼里看不见,只剩下溪边的石路隐约可见。从溪水到两边山边,高低不同地散落了些土楼,形态比前面土楼多了很多,但都不象前面看的土楼那么高大,也是黑色的屋顶,墙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土灰的,夕阳下,呈现出不多的颜色却更显得文静。整个村庄就象一少女斜躺在山谷中,头倚着村口的一团清翠,脚却弯向村尾的一汪绿水,几缕炊烟,青纱白纱,甚是婀娜。 高头 塔下到高头之间,山路经过一小型峡谷水库、采石场,难受的颠簸加上对山路左侧深谷的恐惧,那位婀娜少女的身影早飘出了我的脑海,回头往塔下去了。 下了山路经过一段相对平坦宽阔的路面后,终于又看到了村庄。村口还有个小店,我想起来晚上睡觉的旅馆没有香皂用,就让李师傅先停下来。 “老板,”我对着一张烟雾缭绕麻将桌旁的几个赤膊男子大声说道。“请给我这块香皂。” 一名观战的男子走过来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香皂。 “四……五块。” 我交钱刚坐上摩托的后座,将香皂盒翻过来发现一个价签,上标明了是四元。 “这不是写明了四块吗?” “那……是旧的标价,……那就四块,找你一块。” 原来村里还挺多小店的,卖日用的,修摩托的,住宿的,理发的,正是晚饭时间,一小饭馆里两桌游客正热闹着。 往前再走点,路的右侧出现了一栋巨大的圆形土楼,是我今天看过的最大的一栋。李师傅说这就是承启楼了,是最大的土楼,楼里还有楼,能住五六百人,上过邮票的。摩托刚停稳,几个妇女就上来将我围了起来,左手拿着几叠土楼明信片,右手拿着几本印着土楼的书,腋下夹着一个尼龙袋,里面应该是装了些土产品类的东西。 “这明信片多少钱?” “十五”。 我一路向承启楼门口走去,妇女们也一路跟了过来,最后就剩下一个还跟着。 “小伙子,给你吧,八块。” 承启楼门洞里不见有阿婆、小孩和大狗,倒是站着几名男子和两名白衣妇女,还摆着一张桌子。我象参观前面几栋土楼一样,对头门洞里的人微笑。 “打扰了,我可以进去看看吗?” 桌子旁边坐着的那位男子没有抬头,从鼻子里呼出了两个字。 “可以。” “三十块一个人。”旁边一个白衣妇女接上。 我这才仔细看了看这个门洞,桌子旁边的墙上还贴了个浏览须知和价格表,才明白过来这里是需要门票的。我下意识地向前走了两步,向土楼内部张望了一眼。另一白衣妇女白了我一眼。 “想看先买票吧。” “进去看看吧,看完了就快天黑,刚好回去休息。”李师傅也在催我进去。 “不早了,不想看了。”我催李师傅带我回去洪坑。 “出来旅游怎么会没钱……”我离开承启楼门口的时候还隐约听到两个妇女在谈论着我。 李师傅也在埋怨我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去看看。加大油门很快就回到了洪坑。 洪坑 晚饭的时候碰到了两个厦门大学的女学生,原来她们刚来也住在这个小旅馆。闲聊中无意发现,她们住宿的价格几乎是我的一半, “还是你们女同学好啊,会砍价,人家也愿意给你们砍。” “来这种旅游景点,肯定是要杀价的。”两女生显得很自信。 晚饭后的农村,即使是洪坑这种正在开发的旅游点,也都是四周黑乎乎的。今晚没有月光,银河星光灿烂,我躺在一个草坡上数星星,越数天越宽,越数星越多,很久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星星了。 第二天早起,在洪坑土楼文化村门口买了门票,退出来从旁边小路穿过柿子林爬到了旁边的小山顶远眺,发现洪坑村景致一样地迷人。 洪坑是个自然村,全村姓李,里面有几栋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几年前在入村唯一的马路上建起了围墙,收起了门票,搞起了这个土楼文化村,少部分有经商头脑的村民就在村头开起了饭馆旅店,我住的就是其中的一家。这个文化村是旅行社旅行团土楼路线的一个主要景点,每天都有在旅游点常见的景象:停车场上停着几辆大巴,这边厢下来一面小旗子和一个小喇叭,接着忽喇喇下来一堆游客,稍做停顿就又忽悠悠地往各个景点去了;那边厢小旗子和小喇叭带着一队游客又匆匆上车离去。 从山上下来路过一小桥,桥上有两小童在嬉戏,五六岁,衣着一样,看起来象双胞胎。看到我过来,拿着手里的狗尾巴花想挠我。 “小朋友们好!”我边笑边要拿住那狗尾巴花。 “游客好!”小朋友的回答很是让我吃惊。 小朋友一边嬉哈着一边离去,我对他们挥了挥手,他们也调皮地对我挥了挥手。 我可能和别的驴友一样对被当作“景点”的地方一般兴趣不会太大。于是我没有直接往人多的几栋土楼走,先斜入了一条小路,跨过溪水绕了几栋土砖小矮房,小路旁满是草丛,弯过几个清静的弯后远远地看见一栋很破旧的小土楼,屋顶都已经有些坍塌,外墙也剥落得比较厉害了。门洞里坐着几个阿姨,正在远远地打量着我。 “打扰了,我可以进去看看吗?” “进来看看吧。”几个阿姨几乎同时笑着向我打招呼。 门洞里的地板是一些高低不平的大卵石块,门洞的土墙也已经多处剥落成一些大洞,土楼里面不大,估计以前也只是住十来户人家,木结构的部分也已经了一在块,剩下的也是摇摇欲坠,感觉比最古老的东倒西歪楼还要不安全,但还住着五六户人家,现在门洞长木条板凳上聊天的就是其中的几个阿姨。简单看了看之后,我索性也坐在板凳上和阿姨拉起了家常。 有小孩子读书的,有出去打工的,也是剩下几个阿姨呆在家里,靠种点地和在山上栽点柿子树来养家。有个阿姨三个小孩都在读书,大学高中初中齐全,结果家里开支就很辛苦了,老头子都要出去打工了。 村口收的门票,原来和这些普通村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村口的围墙不是村里建的,也不是乡里,是县里跑过来建的,管理、收钱的人也是县里的,村民也不能参与分红。反倒是连村民自己要回家,也会被盘问;亲戚来走走,还要在村口等着,保安过来叫人出去接,亲戚来多两个,就会被认为是私自带游客进村,要买门票;寒暑假小孩的同学过来住几天,保安肯定是要追着买门票的。村民常因为家里来人的问题跟保安吵架,甚至打架。 “有一次我就叫上五六个人和保安打了一架。”讲到“有家不能回”,几个阿姨有点激动了起来。 “人多了,有没有机会做点小生意?”我问道。 “我们的楼又不是振成楼,振成楼人来人往,楼里面的房子全是卖东西的店铺。我们这里卖东西谁来买?” “我们拿柿子到前面路边人多的地方卖,会被保安赶。” “有点钱的就会在村口买块地建个小旅馆什么的,不象我们几家,这楼都坏了也修不了。等小孩读完书个工作再说了。” 又和阿姨们聊了很多关于他们家的话题,我就退出来往人多的地方走,到了阿姨们提到的振成楼。 振成楼是一个游客必去的地方,已经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也叫做“土楼博物馆”了。整齐的黑瓦圆屋顶,很是平整的土外墙,刷着红漆的木结构光亮而结实,厨房里的灶台也没有油渍,用具一溜摆齐,每间房子门口的尿桶当然是被收拾掉了的,里里外外显得干净利落。不时有小喇叭带着游客过来:“这就是土楼人家用的厨房……”。 振成楼算是比较大的,里面的一圈房子全部是卖纪念品和土产的商铺,楼上还有几家住户,但为了“博物馆”不能再在里面住了很快要全部搬出去。 我转了一圈就出来了。到了楼外,看到一个做得很大很精美的土楼文化村导游图,清楚地标示了福裕楼、奎聚楼等几处重点保护文物。看看时间不够,加上本来对“景点”的兴趣就不大,所以就一直退了出来。 回到小旅馆收拾完毕我向老板打听我回程长途车上车的地方。 “出门右边第五个店铺买票,在那等就可以了…...嗯……二十五分钟后是末班车路过。”老板随口答道。 我很是惊讶。昨天刚来的时候,和我一起下车有一对小情侣,跟着我一起找功略上提到的小旅馆,他们很赶时间,为了能在几个小时内看完两个地方的土楼,就租了这个老板的车,在讲价钱的时候我清楚地听到老板说,“这个价钱除了来回,还保证将你送到回程车上车的地方,不会误点的”。我就一直认为回程车车站离这有段距离,也不知道昨天小情侣玩得开心不。 不舍 长途汽车在山路上左转右转,我的思绪也随着我的身体在座位上摇晃,感觉也在不停的变化。 有人说看土楼一定到永定,那是经典; 也有人说真正的土楼在南靖,那是山野里的童话。 我说准备点心情,都看看。 另一: 回程的时候路过漳洲市区,有一段不短的路,挺直也挺宽,看起来还挺新,估计搞好了没多久;好像有六车道,中间和两边都有很好的绿化,对了,还有挺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一点不比什么“样板路”差。路上的车不多,但很奇怪,车开得都不快。一路山路颠簸晃迟钝了,车又往前走了好一会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条看起来很宽阔平整的大路,路面实际上象波浪一样,远看看不出来,车开上去就感觉出来了,一会突起一个不明显的大包,一会弯下去一个不明显的大凹,再一会也可能碰到一条大的裂缝。唉,跟前面的山路一样。 另二: 关于客家土楼、永定县的洪坑高头、南靖县的田螺下坂塔下,等等,再加上背包游攻略什么的,以前的驴友已经整理得很明白了,可以上网查一查。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a133c2010008nf4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