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走川藏:第十二天拉萨:哲蚌寺 |
[游记]游走川藏:第十二天拉萨:哲蚌寺 |
2008-05-22 sina.com.cn |
2007年9月22日 第十二天 拉萨:哲蚌寺 今天早晨起来,有点不舒服,不知道是高原反应还是昨天喝啤酒的缘故? 按照计划,我们今天要去拉萨近郊的哲蚌寺。哲蚌寺,据说是西藏现在最大的寺院。 中午和特拉卡他们一起在宾馆旁边的小饭馆吃了饭。饭后一起去哲蚌寺。 来西藏以后,第一次进寺院,我很兴奋。因为在这个全民信教的地方,西藏的寺院浓缩了文化、生活、民俗等等全方位元素。 哲蚌寺非常大,位于半山腰。但感觉它好象占据了整个山,不仅殿堂多,还有庞大的供养系统,比如:僧侣的宿舍、食堂等等生活区域。据说哲蚌寺拥有西藏最大的厨房,曾供养一万多僧人吃饭。现在整个寺院还供养着几千位僧人,所以它不光象个寺院,更象个巨大的村落。 我们来到正是下午,只见年轻的僧人们在自己的小院里出出进进,吃饭的、洗衣服的;年老的僧人在徒弟的搀扶下闲闲地晒着太阳。但,一进寺院我们没来得及注意白墙红瓦,就被强烈的尿骚味熏倒。这种味道在拉萨的小街里也经常可以“遭遇”到。原因是藏区的厕所都是旱厕,没有人冲洗和打扫,又没有种庄稼的老汉来收集肥料,所以排泄物自由地留在那里,直到挥发完自己味道。 适应了味道的刺激,我迅速被哲蚌寺的气势“震”住了。 首先是它的视觉冲击。白墙、红瓦、蓝天、绿树、朱红色的僧袍、黝黑的脸庞和雪白的牙齿......,这里所有的颜色都是那么纯净、分明,好象是给你的眼球洗了个澡。你一下子觉得省事了,眼睛不用费力地辨认什么,一切都清晰明了。 其次是游走在文物之中的惊喜、错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哲蚌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五百多年,这期间没有重建只有扩建。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摸到的、走着的可能是五百年前也可能是三百年前的文物。比如那已经被踩出凹痕的石阶;比如那红漆剥落的沉重木门。这种感觉在内地其他任何古迹是找不到的。 我们走进一扇半开门的小院里,院子里有几个刚下课的年轻僧人。一个手里还端着小碗的僧人正在吃饭。第一次这么贴近神秘的僧人和僧人神秘的生活,我兴奋得上窜下跳。我在不大的小院子里到处拍照,还踩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上到了二楼。这个院子的僧人都是年轻小伙子,看到我们进来,他们对我们笑笑,也不多话,习以为常。 我通过翻译要求和他们合影,他们也不拒绝。拍完照,我问那个吃饭的僧人是哪里人?他用藏语说是四川人,我说你很“靓仔”。翻译给他以后,他周围的同伴看着他笑,他脸都红了,憨厚地笑。 在哲蚌寺,我有一种很强烈的归属感,如果说在八角街我这种感觉还朦朦胧胧的话,那么现在这种感觉昭然若揭。这白墙红瓦仿佛是我的老相识了,这个地方象是我原来居住过的。每一个旧旧的铜环木门里,似乎都有一个让我熟悉的人。就好象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进故宫的感觉。 当时故宫开放的地点比现在多,游人比现在少。那是姨姥姥带我和弟弟一起去参观故宫。我独自转进一个静谧的小院,小院里的房子很小,但窗子挺大。有一排窗子正对着院子,下午的阳光斜斜地射进窗户,可以看到房间临窗的地方是一个炕,炕上铺着明黄的绣墩,很舒适。炕边的墙上全是半镶在墙里面的花瓶,各式各样,非常美丽。我当时被这个精美舒适的小屋惊呆了,竟象入定一般,呆呆地站在院子里忘了离开。从那一刻开始,这个小院就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我总是觉得前世在哪里见过这些陈设?后来又去过几次故宫,再没看到过这个院子,直到前一段看记录片《故宫》,才知道这个小院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三希堂”! 在哲蚌寺,我的记忆又开始了这种提示。让我对这些院落、这些人们,欲罢不能。 出了小院,我们开始参观殿堂,这我就不介绍了,旅游指南比我说得全面,何况我们这些普通游客是不许在殿堂里拍照的。 我想说的是,西藏所有的寺院都保持着初建时的样子,殿堂里的红漆柱子、幽暗的神龛、地面上如镜的石砖,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西藏的寺院殿堂除了供奉强巴(弥勒佛)和观音等看不见的神佛,也供奉曾经生活在他们中间的达赖和班禅们的骨灰和舍利。每个寺院都有气势宏伟的殿堂供奉达赖和班禅们的骨灰和舍利。在他们虔诚心里,这些曾经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和强巴佛、观音一样神圣。 拾阶而上的时候,在旁边的山石上有几处天然形成的度母像。度母,传说是观音看到人间的悲苦时情不自禁流下的眼泪,共有二十一颗眼泪化成了度母。其中白度母和绿度母最知名。据说这些度母都是保佑女人的。哲蚌寺是依山而建,在山上就发现了自然形成的度母石像。至于什么时候形成的,什么时候发现的,不得而知。反正发现后就被供奉了起来,还描画了漂亮的色彩。这个现象让我觉得非常神秘。石头上真能自己凸出一个佛像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2a2f01009itm.html4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