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思是佛殿),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占地面积为25100余平方米,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相传大昭寺最早是一片沼泽地,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当时是用成群结队的白山羊背土填湖, 藏语中山羊为“惹”,土为“萨”,所以大昭寺最初称“惹萨”,后并演化为寺庙所在城市的名字,为“拉萨”。大昭寺的“昭”即藏语中的“佛”之意。大昭寺建成后,元、明、清历朝又屡加修改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现存大昭寺有20多个殿堂,现有13个殿堂,殿高4层,上覆金顶。整个建筑群体中,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正殿有20根大木柱,柱上斗拱架梁,有天鹅、大象等精美浮雕,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一幅为胜乐金刚,另一幅为大威德金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两幅刺绣至今色泽鲜艳,画面完整,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大昭寺建成时只用来藏经、供佛。因为当时西藏还没人出家为僧,到了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并不从属于哪个教派。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召法会。历代的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大昭寺前有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立的唐蕃甥舅会盟碑。碑身为柱形,高4.76米,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详细记载了唐穆宗和吐蕃赞普(王)弃足德赞结盟和好的经过及意义,至今大多数碑文清晰可辨。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