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高原之行 药王山、大昭寺和布达拉宫 |
[游记]我的高原之行 药王山、大昭寺和布达拉宫 |
2008-06-10 uir.cn:81 |
圣湖归来的第二日安排在拉萨市内游玩,这其实是西藏之行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承载了外地对西藏的几乎全部了解,因为有布达拉宫在里面。无数次在照片、电视中见过巍然屹立在半山的宫殿,今天要去参访了。 今天的导游换成了陈导,一个来自桂林的脾气有点大的有男人风骨的女性。一上车,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谈论起布达拉宫,但是陈导给我们带来了第一个失望的消息:由于布达拉宫限制人数,我们的票排到了下午,所以上午我们先要去参观别的景点,包括药王山和大昭寺。去布达拉宫的确很难,如果是散客,要先排近一天的队等领票卡,拿着它再排近一天的队才能拿到票,这一点旅行团自然有些优势。 于是坐着车前往药王山。听起来怪陌生,但实际上离布达拉宫只有一条路之隔。原本这座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山是一体的,称之为“龙脉”,清末民初的时候拉萨修公路,要从中间开山。当时藏民坚决不允。最后非要开山时,乃在两山上各修一座白塔,与路中央原有的白塔一并凑成三座,用铁链相连,以保龙脉不断。从前从中央白塔的门洞出去就等于出了拉萨城,如今,这里几近是城市的中心了。 药王山上依山建着几座屋子,这里是当年吐番赞普们和达赖、班禅大师苦修的场所,也是其他高僧苦修的地方,因此据说条件比较艰苦。由于山势陡峻,上楼梯要格外小心。进得佛堂,脱帽摘镜观佛,据说主殿里的释迦牟尼像是天然而成,令人感叹。不过最令我感叹的仍是藏民的虔诚。在殿里我看到一个从穿着看不富裕的老妈妈背着书包,来给佛前油灯中添酥油。酥油产自牛奶,据说3到4公斤牛奶经过打制才产1公斤酥油,它可以制茶,可以食用,可以点灯,可以说是藏民身边不可或缺的稀罕之物。但他们向佛寺捐油从不犹豫,像这位老妈妈一样走一路添一路的人络绎不绝。佛寺里的油估计基本上都出自信众。不只是油,还有黄金。西藏佛寺里最不缺的金属就是黄金,它们也都是信众敬献给佛祖和活佛的。 在药王山还听导游讲了一个关于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的故事。说他在此苦修期间,对他的转世灵童做出了预测。1989年他圆寂后,那曲地区出生的现在的十一世班禅的征象与其所说基本无异。看来每一门学问都有深邃的意境,只有潜心钻研,方能体味其妙——妙,不可言。 关于转世灵童,这里提到了就把我知道的都写在这里,以免以后遗漏。达赖与班禅都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他们本来没有转世灵童,圆寂之后由掌门大弟子继承佛业。直到第三或第四世班禅大师的时候,由于手下弟子势力相当,大师唯恐弟子争斗败坏佛业,于是在圆寂前指示弟子跟着大师兄向东南方向寻找一位孩童,这将是他的转世灵童。弟子遵师命东行,在一座村庄里找到一个小孩,据说出生时半夜天光大亮。僧人们认为这孩子身负灵气,极可以是师父转世,于是将其带至寺中供养。待孩儿长至4岁时,一日突然指着已故大师的宝座说:从前我曾打坐于此。僧侣们大惊,慌忙跪拜。转世灵童自此成为定制。后来达赖和班禅都用转世灵童。但这也出现了问题。往往在大师所指方向,有两位甚至两位以上儿童均出现灵异,这样引发了不必要的争斗。直至大清高宗乾隆皇帝时,创立金瓶掣签制度,铸金瓶两个,一个放置于京师雍和宫,一个带至拉萨。在清廷驻藏大臣的监视下,掣象牙签决定灵童。这个规则一直延用至现在,于20世纪90年代用于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选定。 参观完药王山时,时间是上午10点多。这时陈导又带来了第二个失望的消息:大昭寺在上午谢绝参观,而我们的布宫门票排到了下午3点,于是要在中午午饭后参观大昭寺。这样就有了两个小时时差,我们被安排去体验藏药文化,实际上也是旅行社的签单购物日程。藏药研究所位于北京路1号,我们戴上红色的哈达(代表热情),进门参观了藏红花、藏羚角、藏天珠等藏药,听里面的讲解员讲解了藏药知识。这次行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年轻讲解员洪亮的女高音。接着按照安排请出了几位藏医给我们义务咨询,兼推销藏药。我让其中一位叫洛桑的藏医看了手相,他指出我的毛病倒是很准,只是话里的意思是病只有用藏药才能调好,当我问在内地如何保养时,他便缄口不答了。其实藏药的确颇为神奇有效。1989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圆寂于扎什伦布寺,国家拨款,用时3年为其修建黄金灵塔。其间他的法身安放在寺内一个小殿,全身用藏药处理,不仅不腐,而且头发和指甲仍在生长。 从藏医院出来,陈导又给我们带来了第三个失望的消息:现在未到开饭时间,还要去一个购物点看天珠。天珠是西藏特有的化石,是当初浑沌初开之时,青藏高原的前身汪洋中生长的一种腔肠动物的化石,磁性强,有药用和装饰作用。金珠西路的天赐缘商店,是天珠的专卖店,也有藏刀、唐卡和转经筒等出售(西藏的工艺品三宝版本不同,我所知道的是天珠、唐卡和藏刀)。我在里面挑了一颗七眼天珠,又给妈妈挑了一颗双眼天珠,给朋友们带了许多避邪的虎牙天珠,还应朋友之托专门买了一个转经筒。挂天珠的绳色还有讲究,我现在知道的是属虎、兔的用绿线,属鼠的用紫线,属龙的用红线。 用完中午饭,大巴把我们带到了大昭寺。有关大昭寺的传说,在上一章中已经提到了,它为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合建,供奉释迦牟尼像,也拥有藏传佛寺的三宝,有喇嘛僧众,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里面供奉着各种各样的神佛塑像。 进门后,殿堂和院落中飘着酥油的味道,脚下的石路有些粘脚,导游说那也是酥油,还有各扇门板上油光透亮,看样子也被善男信女摸过无数次了。大昭寺内有喇嘛学习的大殿,看上去上经课很庄严。导游还给我们讲了他们取得佛教学位的辩经过程,就像我们的论文答辩,只不过对专业素质的要求比我们要高好多,必须熟背各卷经文。 在大昭寺屋顶拍金顶时,眺见布达拉宫的全貌,耸立在半山腰上,红白分明,在蓝天上勾出它的轮廓,蔚为壮观。 大昭寺建成后,信众绕寺而参拜,渐渐踏出一条路来,这正应了鲁迅先生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条路就是拉萨有名的八角街,也叫八廓街,如今这里聚满了各族的客商,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集散地。在八角街上锻炼了一下还价的功夫,给朋友买了些礼物。 在大昭寺最让我震撼的仍然是佛徒的虔诚。如此近距离地观看五体投地的信众,这个机会实在难得。看他们面前铺着一条毯子似的东西,手上绑着皮子,一拜到底,向着墙,向着大门。他们看不到佛,但佛在心中。上至七八旬老人,下至七八岁孩童,皆有拜者,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接下来,我们要去布达拉宫了。 “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雄伟的布达拉”,多年以来,由于内地宣传西藏时对布达拉宫侧重,她已经成为内地人心中西藏的象征,正如青藏铁路火车广播所说:“不看布达拉宫,等于没来过西藏”。这也难怪,布达拉宫在藏人心中也是极其神圣的地方,因为它是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僧人手中拿着的杖名叫锡杖,僧人住的地方也就叫做驻锡地,这好像是内地人的一种说法)。西藏自五世达赖喇嘛至民主改革一直实行政教合一,达赖主管前藏,但影响广及全藏,是人们心中十足的领袖。1956年,十四世达赖喇嘛曾在布达拉宫接见当时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但自1959年他叛逃印度之后,布达拉宫一直没有“主人”,而是住着黄教的喇嘛。 登布达拉宫是一件十分考验人的事情。布达拉的雄伟之一在于她建在巍峨的半山,基座就高出地面数十米。沿着数不清的石阶走上去,难免又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爬到一半向下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想当初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由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始建、五世达赖重修,在雪域高原其难度实不亚于在尼罗河平原上建金字塔。沿途挂着许多经幡,还有立在路旁的经文石板。穿过三道门,终于进了布达拉宫的主体。
|
转自:http://bbs.uir.cn:81/youth/mzon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174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