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过西藏(四):在拉萨的日子(续)

[游记]走过西藏(四):在拉萨的日子(续)

2007-08-11    xieyouji.com

第四篇 在拉萨的日子(续)

6月2日。

昨晚一夜难眠,柴油发电机“突突”响个不停,几只狗也不知疲倦地吠,直到二点多才迷迷糊糊的睡去。

早上七点不到就醒了,悄然起床,走出帐篷。天已微亮,草原仿佛还在沉睡中,狂吠了大半夜的牧羊犬也不知躲到哪里去养精蓄锐准备晚上再战了,四周一片寂静,旁边的纳木措在微薄的晨曦中泛着细细的亮光。

我爬上半岛东侧的山顶,看着东方的天空慢慢亮起来,先是湖尽头的群山被镀上一层金色,过了片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整个大地顿时光亮起来,而湖面更是波光闪闪,五彩纷呈,不可方物!

清晨的湖边极冷,山上的风也很大,但太阳照在身上,却感到了暖意。我在山顶上坐了好一会儿才下山。这时草原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些牧民背着塑料罐前往湖边取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早餐就在住的这家帐篷旅馆吃的,结帐时大吃一惊,熟鸡蛋竟然要4元一只,我们一共吃了5只,被收了20元!看来又是一家黑店。在西藏,感觉四川人做生意要比当地的藏人公道得多了。很多外地人来到西藏谋生,而遇得最多的是四川人,可以说在西藏,最偏僻偏远的地方都有四川人在做生意,大多是开小饭馆。也许是外乡人的缘故吧,他们一般都很公道,不象一些当地人,看见外来的游客,能宰就宰,绝不手软。

早餐后回拉萨。在湖区都还是晴空万里,而一翻过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却是雨雪霏霏,下到山下,又是阳光普照,真是十里不同天。

中午就回到了拉萨,还是住在八廊学,与10天相比,房价由原来的20元涨到25元,理由是旺季来了。入住时不用交押金,只交当天的房钱,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平时也不来催你交,离开时自觉去前台结帐就行了。

住下来的第一件事是洗澡,洗衣服。之后躺在床上休息,却怎么也睡不着。也许是风尘仆仆赶了10天的路,现在一下子松弛下来,反而有点不习惯。

傍晚的时候又去了大昭寺。令我感动不已的,还是那一张张远道而来的信徒们布满了风霜和虔诚的面孔。

6月3日。

昨晚喝得有点醉,早上睡到11点多才起来,头昏沉沉的。吃了点东西,就坐车去色拉寺。

色拉寺不远,位于拉萨市北郊色拉乌孜山麓,在路口下了车,再走一段不长的路,就到了色拉寺门口。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由宗喀巴弟子栙青释迦益西在明永乐17年(1419年)所建。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时下了一场较大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盛开的地方,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色拉寺因此而得名。

色拉寺规模宏大,解放前僧侣曾达9000多人。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3个僧院(麦扎仓、吉扎仓、阿巴扎仓)及29个康村等。“措钦”、“扎仓”、“康村”,是密宗寺院组织结构,措钦是集会殿,是寺院的正殿,也是整个寺院的活动中心,措钦大殿里面有4个拉康,拉康即佛殿,是供奉佛像、经书及僧侣集会的场所;措钦以下的组织叫扎仓,即僧院,为僧侣学习佛经的场所;再下面便是康村,是寺院最基层的组织,是僧侣食宿和起居作息之处。

我没有从大门进去,而是顺着寺左边围墙下的一天转经道绕寺而行。转经道很长,右边是古老的色拉寺红色围墙,左边的平缓山坡上散落着一些小寺和康村,太阳很好,四周很安静,只听见蝉叫的声音。突然看见远处慢慢走来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擦身而过时,看见她头发花白,刻着深深的皱纹的脸写满愁苦和沧桑。她没有看我一眼,只是低着头,慢慢地走了过去。而我却呆在原地,望着她驼着背的影子,渐渐消失在长长的转经路上。我不知道她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甚至怀疑,刚才是不是只是一个幻觉?

过了好一会,我才回过神来,继续沿着转经道往寺后的山上走去。一路上都是经幡和玛尼堆。走到寺后,见开了一小门,没有上锁,轻轻一推,门就开了。一闪身,就来到了寺里面。

走在寺的后院,很安静,看不见一个游人,甚至连喇嘛也见不到一个,风吹动挂在墙角的铜铃发出叮叮的声音,更平添几分空阔与寂寥。我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连呼吸也小心翼翼起来,惟恐惊破了这穿越了千年的宁静。

来到大殿上,人顿时多了起来,而且大多数是外国人。有两个背着包袱、拄着拐杖的老妇人、看得出是远道而来朝拜的,从大殿里面出来,走下台阶,其中一名老人每走一级都异常艰难,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我刚想过去扶她一下,就看见两个藏族少年跑了过去,搀扶着她走下台阶。看着她们,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不知道她们走了多长的路来到这里,还要到哪里去,我甚至怀疑她们能不能坚持到她们想要去的地方,我只能默默的祈祷她们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也许是她们这一生最后一个心愿了。

大殿里人很多,我走在朝拜队伍的中间,来到“马头明王”像下,学着当地人的样子,跪在像的两侧,把头伸进一个小神龛里,用额头轻轻触碰佛像的基座,心里默默祈祷。

从大殿出来,发现喇嘛突然多了起来,都在步履匆匆的往后山方向走去,我知道,辩经的时候到了。

在去辩经院的途中,我无意中闯入了一个露天院子。院子最里面角落的古树下坐着两个僧人。我过去和他们聊了起来,其中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的说自己叫洛桑,是和尚;而他旁边那位是喇嘛。我有点惊奇,因为他旁边那位僧人看起来比他还小得多。洛桑解释说,他自己在这里出家只有5、六年的时间,所以还是和尚,而他身边那位同伴则是自幼出家,现在已经是喇嘛了。在藏传佛教里,喇嘛与和尚是不同的,无论是从级别上,还是修为层次上,喇嘛都要高过和尚。应该说和尚是最低层的僧侣。我问洛桑你们怎么不去参加辩经啊,洛桑说他们修的是密宗,只有显宗的人才需要辩经的,而他们三点开始也要集中在这里静修。他介绍说在色拉寺修密宗的人不多,也就几十人,而显宗则有好几百人。我猜测可能修密宗一来需要讲究资质,二来密宗需要长时间艰苦的修炼,而且不容易出成就,所以密宗的人远远不及显宗的吧。

来到辩经场,却是另一番光景:偌大的树林里,僧侣云集,或站或坐,三五成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据说连当地人也听不明白,因为他们说的是“经书上的语言”,但看他们的动作、表情,却是挺有意思的事,辩到急处,站立者情绪急昂,手舞足蹈,其较真状,其急切状,虽令人忍俊不禁,却也暗暗佩服他们的认真和投入。而这样的辩经活动,在西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拉萨的天葬台就在色拉寺的后山上,但据说从95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就谢绝参观,因而就没有上去。后来一直为此抱憾不已。

从色拉寺回来,我又去了逛大昭寺和八角街。在拉萨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到那里去转一转。我喜欢大昭寺那浓厚的宗教氛围,喜欢八角街那热闹却安静的感觉。

6月4日。

昨晚喝多了酒,睡到中午才起来。邻床们都退房走了,曾经热闹的四人间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安静得甚至有点冷清。人海茫茫,来来往往,大家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走着,过着显赫或卑微的生活。陌生人相逢,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从哪里来?”至于你是谁,做什么的,谁也不会关心。见面了,说声你好,告别时,道声再见。这样其实就很好。

过几天就要走了,心情有点复杂。在拉萨,每天睡醒了,出去到处逛逛,晒晒太阳,看看八角街转经的人们,晚上去酒吧喝酒,醉了就回去睡觉,仿佛什么都不用想,也不用再面对着纷乱烦忧的人和事。但西藏真的就是世外净土么?来到这里就真能放下尘世的一切吗?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你为什么每次都背着重重的包袱上路,而又背着重重的包袱回来,你就不能在路上仍掉一些么?我想,也许这就是我,这就是生活吧。很多时候生活并不总是称心如意的,所以有时我们编织梦想虚构故事,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希望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

我只是一名过客,始终要回去的。可是,家在哪里?

昨夜在拉姆拉措酒吧,我又看见了那本《各自的朝圣路》,这次我没有走过去翻动它。我的这条朝圣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走在路上,四顾茫然。回头,看不到来处,前望,也见不到尽头。

下午,来到八角街上的玛吉阿米餐吧坐。关于玛吉阿米这个名字,还有过一段美丽的故事。相传300多年前,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这里邂逅过一位美丽的少女,从此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他还专门为她写下一首著名的情诗: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蛋,

浮现在我的心上。

我来到二楼天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条八角街,看着转经的人们。我喝着安多甜茶,读着仓央嘉措的传记,感觉很平静。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留给后世最多的竟是他的诗歌,他的许多情歌脍炙人口,名驰遐尔,数百年来在草原上传唱不息。他才华横溢,却又风流倜傥,不拘理法。

仓央嘉措为达赖时,在布达拉宫侧辟一旁门,自掌钥匙,夜则从旁门出,更名宕桑旺波,至拉萨城寻芳猎艳,破晓仍从旁门归。一夜大雪,晨归足迹印于雪上,直至卧室。家人溯足迹何自,至荡妇家。于是秘史尽露。

秘史被发觉后,被人訾议,仓央嘉措自认不讳,并写下一首诗:

“人言皆非真,訾我我何怨。

行迹素风流,实过女郎店。”

他还写过这样一首诗:

“衾中眠软玉,温柔实可人。

得毋迈假意,赚我珠与银。”

不羁和率性,惊世骇俗,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但另一方面,仓央嘉措的命运又是极其悲惨的,一生颠沛流离,数遭大难,成了政治斗争的最大牺牲品,最后圆寂在青海,年仅28岁。(也有传说说他逃脱大难,去了印度并在那度过余生)但不管其个人遭受多大的迫害,遇到多少的磨难,他始终是乐观的,并安慰身边的人不要埋怨,要积极行善。他的人民是宽容的,认为仓央嘉措所有放荡不羁的行为都是佛的一种假象,是用来考验他的子民对他的忠诚程度的。但我想,人们将他的情歌历代传唱,并始终拥护爱戴着他,也在于他的真实和坦诚吧。他不但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贴近苍生的人。

(关于仓央嘉措的事迹与诗歌,由于当时没有摘录,事后仅凭记忆所写,可能有所谬误,请诸君自鉴)

正沉浸在对仓央嘉措这位千古情僧的风采心仪神往中,突然就拥进一群游客,衣着光鲜,高谈阔论,旁若无人,一看就知道是参加旅行社进藏的。

一下子就失去了继续坐下去的兴趣,意兴阑珊,掩卷起座,转身离去。

晚上仍是一个人去到酒吧喝酒。在柔和温暖的灯光下,静静地看书,喝酒,抽烟。而外面,依旧夜色迷离,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6月5日。

明天就要走了,再逛一次拉萨城吧。

首先来到离旅馆对面不远的木如寺。这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寺,虽然和大、小昭寺仅咫尺之遥,却没什么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在绝大部分关于拉萨的书里也看不到对它的介绍。我曾经多次从它门前经过,今天也是第一次进入参拜。

木如寺不设岗,游人来去自由。一进门是一个大院,院子里停了几辆汽车,堆放了许多杂物。一些妇女在洗衣服,而一个小和尚在洗菜,显得杂乱无章,却又充满了生活气息。穿过左边院子,走上几级台阶,就到了大殿。也许是缺乏经费,大殿显得陈旧、古朴,四周的壁画损坏严重,斑驳脱落,几不可辨。最令我惊奇的是大殿门口正对着的上梁还画着一个头骨骷颅,这是我在西藏其他寺庙都没见过的装饰。大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旁边坐着一名值守僧人,除了我之外,没有一名游客。古寺森森,佛像慈祥,酥油灯忽暗忽明,僧人的颂经声时高时低,一片庄严和肃穆。

走出大殿,迎面慢慢走来一名前来朝拜的藏民。

不管它怎样的简陋和不起眼,但它还是静静地存在着,继续着自己抚慰苍生的使命。

这里还是西藏佛教协会的印经院,“重刻《甘珠尔经》办公室”也设在这里。(《甘珠尔经》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经典教义)

离木如寺不远就是下密寺。下密寺始建于1433年,是宗喀巴弟子为弘扬和修习密宗而兴建的密乘修院。从外面看,下迷寺也是不怎么起眼,也是不设岗不用买票,但里面却是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有僧人近70人。

大殿供奉着巨大的宗喀巴像,修道场挂满了法螺。在另外一个殿里,供着众多度母像,其中的一尊绿度母身段丰腴,仪态妩媚,令人叹为观止。最令我感到惊奇不解的是旁边烛台上有一酥油灯,火焰上方用一根铁枝支撑着一顶帽子状的盖子(值守僧人说那叫“玛尼”),铁支纹丝不动,而盖子却缓缓转动不停。我仔细端详了半天也弄不明白盖子自转不息的原理。问那僧人,也语焉不详,只能归结于“佛法无边”吧。

正逛着,一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走了过来。正想离去,突然听见导游说要带大家去见强巴金刚上师,接受上师的摸顶和赐福。于是凑上去,跟在他们后面,来到一间小屋前。讲解员先给大家讲了等会儿见上师时的注意事项,并说见到上师时要双手合十,双拇指弯向掌心,口念六字真言,心想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像,这样的话上师就可以洞悉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予以赐福。

讲解员讲完以后,我们依此进入小屋。里面坐着一老僧,慈眉善目,大概就是强巴金刚上师了吧。我低着头跪在上师面前,双手合十,心里默默祈祷。上师先是念了一段经文,然后用一根黄绸裹着的板子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头顶,再把黄色的金刚结系在我的脖子上,把一颗玛尼丸放到我的手心,据说吃了可以强身健体。最后,上师摇了一下手中的铜铃,就完成了赐福仪轨。

在走出小屋前,门口站着一名年轻的僧人,把一条洁白的哈达系在了我的身上。听讲解员说能够得到上师赐哈达的人都是有缘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福份的。出来一看,确实是有些游客就没有被赐哈达。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一个有福份的人,我只是知道,我能够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里,就是一种极大的机缘了。无论我这一生遇到怎样的艰难和痛苦,但我都必须感谢生活,感谢命运。对于许多人,许多事,我们都无法预知,对于结局,我们更无法把握,但是我们毕竟经历过,无论开心,或痛苦,能够有机会让你去经历这一切,不就是一种极大的幸运么?人生只有一件事是完全偶然的,那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也只有一件事是完全必然的,那就是你最后都要离开这个世界,而从偶然到必然,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命运。人生漫长而又短暂,再至死靡他的人,在刻骨铭心的事,都会一一远去,但记忆会留下。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我又一个人在寺里逛了许久。离开的时候,下密寺又恢复了宁静。外面就是繁华热闹的拉萨市商业中心北京中路,而这里却是安静祥和,庄严肃穆,法号长鸣,佛灯不熄,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实际上也是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在寺门侧的墙上,不知谁用碳笔写了一句“爱你一万年”,誓言铮铮,可是,我们真有一万年么?一万年以后,我们会在哪里?远处的喜马拉雅依旧高攀入云,风犹在耳,往事成冢。

从下密寺出来,我又沿着北京中路走到了布达拉宫前。为迎接自治区政府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广场的扩建以及布达拉宫的重修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广场还封了路,不给车进。今天的人不多,整个布达拉宫广场失去了往日的喧闹,显得有些冷清。但太阳很猛,照得人睁不开眼。

下午的时候,我又来到了大昭寺。这是我来得最多的一个地方,在拉萨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的黄昏时候都会来八角街这里转一转,最后在夕阳西下,漫天红霞下的大昭寺广场,看着寺门前那一群群磕者长头的信徒,总有一种难言的感动。

我随着转经的人们,在八角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道要走向哪里。突然天阴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雨。玛吉阿米就在前面不远处,于是又来到了三楼,在一张靠围拦的椅子坐下。今天这里的客人不少,或翻看留言,或独自沉思,显得很安静。

雨下得有点大,气温变得有点冷。但转经的人们却丝毫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依旧按着原来的步子不紧不慢地走着,而磕着长头的朝拜者同样没有停止他们朝圣的脚步,在雨中用身体长量着积满雨水的大地。大地是冰冷的,而他们的身体却是炽热的,心灵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终于来到了心中的圣地!

远处群山,白雾迷漫,若隐若现,大概要下雪了罢。

我点燃了一支烟,寂寞,立刻就如袅袅烟雾,在我周围蔓延。但在某一刹那,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和平静。

回去的时候,雨停了,太阳也重新普照大地,而天空,依旧蔚蓝!

傍晚的时候,拉萨淅淅沥沥的又下起了雨,而气温就更冷了。

我一个人坐在酒吧里,窗外拉萨夜雨缠绵,屋子里面,却是烛光摇曳,安静温暖。

十一点左右,老刘过来了,不久TT来了,阿朱也来了。从阿里回到拉萨后,我们又重回了各自的轨道,明天就要走了,他们说一定要过来给我送行。而实际上,他们后天也要走了。

萍水相逢,却一起走过了艰险的阿里,此去一别,再会无期。但聚散随缘,皆有定数,夫复何言?这世上本没有天长地久,走过就好。

这一晚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已过午夜,雨仍下个不停。我们就在八廊学一一握手告别,互道珍重。

而明天,我将会踏上更为艰险的旅途。

转自:http://www.xieyouji.com/xieyouji/china/tibet/travel-notes/2006/0721/38547.html17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