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藏游记:"却话拉萨夜雨时"之三赵永琦精英博客 |
[游记]西藏游记:"却话拉萨夜雨时"之三赵永琦精英博客 |
2007-07-21 voc.com.cn |
7月17日 我放弃了去塔尔寺和土族自治县的活动,这两个地方我都多次参观过,而且明天就要进藏了,可能以后的路程更艰辛,赶紧赶出些稿子来,后面可以比较轻松了。 早饭后我出去遛了一圈,买了些东西。回酒店后,闭门写了两篇通讯。中午写完稿子顿觉神清气爽,出去遛了一大圈儿。想把稿子发出去,可到网吧后发现,我没有网上的邮箱,无法发稿。 下午睡了一大觉,醒后绕城转了一大圈,找饭店,可不饿,因此一直找到华灯初上时分。此时,接到光明日报小郭的短信和电话,问我在哪儿,发不发稿?她现在要出去,如果发稿可以一会儿去找她。回酒店后,找她发了两篇稿和照片,很高兴,完成了一件事,有这3篇稿子垫底,我的心就不慌了。 7月18日 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行囊,往手机里塞满十几首歌曲,向我心中的圣城拉萨出发了。我曾经与她失之交臂,幸运的是终于我们走到了一起。在飞机的后部,我竟然什么也没想,在歌声中睡去了。等我醒来,看见稻田、河谷和湿地(拉鲁湿地?),听得乘务员广播说,就要降落了,拉萨快到了。 自治区领导列确常务书记来看,挺隆重的。 晚饭后去看宗山抗英的话剧,拍了几张照片就回酒店了。 7月19日 早上飘起了雨,不大,我一个人步行去布达拉宫。空气清新湿润,刚开始有微微寒意,不一会儿就走热了。20分钟后终于见到了早已在各种媒体里见过千百遍的布达拉了,从侧面看有些失望,体量不如想象中的大,正面还是很雄伟的。象所有见多识广的现代人一样,我们早已丧失了崇高的感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我们狂妄、不懂敬畏,还麻木。什么能感动我们呢?我渴望着被感动,渴望着感性的生活。 也许我只不过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伪理想主义者。 傍晚又去布达拉宫拍照,在广场右侧的水池前拍布达拉宫很美(图17),傍晚的光线柔和下来了,天上的白云在布达拉宫上不停地摆着pose,让我们狂拍不止。 图17:傍晚又去布达拉宫拍照,在广场右侧的水池前拍布达拉宫很美。 图18:布达拉宫正在进行维修工程。 图19:在罗布林卡,藏族一家人留影。 图20:罗布林卡也在维修,用的是传统工艺, 正在打阿嘎土的藏民的随着舞蹈般劳动节奏的歌唱, 真是天下最美的声音了,一直唱到你的心里。 高原的夏夜黑得晚,8点多了,天上的云还幽幽地泛着光。我走出饭店,一个人享受着高原的仲夏夜,享受着孤独。 7月20日 还有8天就回北京了,我的日记没有坚持下去,也许这不过是一次穿便靴戴便帽的普通旅行,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千百个摄影师拍了千百遍的高原美景,我再拍一遍也无益无损。看着新华社老汪不能停车拍晚霞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暗暗发笑,我家西窗的晚霞要漂亮得多。可怜的看不见晚霞的城里人。当然,为了晚霞我得忍受西晒。我早知道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想要得到就要放弃。我不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往往被动地接受生活的赐予。老天待我不薄了,我不知道他老人家还肯不肯再眷顾我。回北京后,我才知道我的心在高原,才开始补写高原日记。 拉萨的夜雨快停了,老汪还在酣睡。我悄悄地起来,在微明的晨光中走向布达拉。没有背十几公斤的摄影包,轻快多了。昨天去过了,心里有底,路程仿佛缩短了许多。沿着布达拉宫转经路转了一圈,遇见一个也在转经的健谈的安多藏族退休干部,借故躲开了,我更愿意一个人沉浸在我的孤独中。 7月21日 去堆隆县采访,一户蔬菜种植专业户,一户土建专业户。在一个蔬菜种植基地,老汪导演了一下,中国日报的小朱挖苦了一番,惹得布达拉杂志的虞美人厉声反击。 路边拍了一组青藏铁路建设的片子,自己挺得意,可惜后来没用出来。 半夜鬼敲门,从梦中惊醒,发大水了。我赶紧去看卫生间,干的。是外面进来的水。检查了一下,还好,基本没有损失。本来头半夜就没睡好,这下后半夜也搭进去了。 7月22日 青藏高原是慢慢进入到我的内心的。你初看,他不过是一道普通的风景;你再看,已经美不胜收了;当你回望时,他已是不可再得的神奇!我在记忆中搜索着,搜索这段传奇。 难忘离开拉萨的头一个夜晚,只恐夜深花睡去,久久地不忍遽然离去。那时我就知道,这是生命中的华彩乐章,是值得用一辈子去记忆、回味的美妙经历。 该说到山南了。雅砻河谷是藏族的发祥地,据说神猴和罗刹女结合生下藏族人的祖先。这里有神猴修炼的山洞,有山南第一块稻田(图21),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图22),还有昌珠寺。 图21:山南第一块稻田。 图22: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不高,但矗立在宽阔河谷边的山崖上,自有一股傲视群雄的气概。我是慢慢爬上去的,想看看不断变幻的风景。在入口处照相、在经幡旁取景、陡峭的下山的路······ 图23:转动经筒的喇嘛。 图24:雍布拉康昏暗的酥油灯。 昌珠寺不大,但古老。据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在此居住(图25),寺内藏有文成公主用过的灶台(图26)。寺的格局类似大昭寺,又像敦煌中心柱式的石窟寺,中心是主佛,四周有许多小佛殿。寺中藏有一幅珍贵的珍珠唐卡,是古老的珍珠串成的观音像(图27)。神秘兮兮的让远观不让近渎。不过又有人说,文革期间彼唐卡已经散失,此唐卡是复制品。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凭你我这点小智慧,又如何能辨别真假有无呢?我们唯有抱着感激的心情,领受命运给我们的小小恩泽。 图25:昌珠寺不大,但古老。据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在此居住。 图26:寺内藏有文成公主用过的灶台。 图27:寺中藏有一幅珍贵的珍珠唐卡,是古老的珍珠串成的观音像。 7月23日 这是艰辛漫长的一天。早早我们从泽当宾馆出发,由于公里阻断,我们要先回拉萨,绕道羊八井,翻越两个山口,到此行的目的地江孜。 才出发不久,在虞美人的带动下,大家唱起歌儿来,从五六十年代唱到2004年。真是美妙的感受,音乐是最有力量的,它直接诉诸灵魂,是人类所掌握的最有灵的表达手段了。语言是苍白的,比起音乐。可惜我只会写几个白字,勉强记下青藏高原给我的音乐般的感受。在罗布林卡,打阿嘎土的藏民随着舞蹈般劳动节奏的歌唱,真是天下最美的声音了,一直唱到你的心里。当时是循着歌声,我们找到了他们,不停地照呀,用心地听呀,看呀。虽然他们管我们要了钱,但我还感觉那是最纯粹的美了。10年前在泸沽湖,我听到的也是这样纯粹的天籁般的声音。可惜,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了,我珍惜你给我的这天籁般的感受。 中午时分,在大名鼎鼎的羊八井停下拍照,然后上车在颠沛中把乱七八糟的塞进嘴里,算是吃午饭了。我十分敬重给我们开车的藏族师父,他不多言,沉着稳健,笑眯眯的眼睛分明透露出他内心的善良。此时的他一边开车,一边抓牛肉塞到嘴里,宽厚的背影,有一种雕塑般的美。要不是回来的路上,他老人家在公路边30米外的大石头后面拉了泡野屎,我会更敬重他的。这是后话。 看到了雪山,翻越了两个5、6千米的山口,可惜没有再见到10多年前见的动人心魄的慕什塔格峰那样漂亮的雪山了,还有冰清玉洁的圣湖、大草场和沉默寡言的善良的牧民(图28)。 图28:公路边的藏族妇女和小孩儿。 走出高山草场,又见青稞,七月莺歌草长的季节,一条铁索桥在年楚河的支流上摇荡(图29)。 图29:七月莺歌草长的季节,一条铁索桥在年楚河的支流上摇荡。 一个中年人在我们的车旁给我们擦玻璃,擦的很殷勤;老师父并不多言。中国日报的张威以为是变相乞讨者,给他小物件,他笑道:我不要。并不多言;原来他是和将要退休的我们的司机是一个单位的,很可能他是他的师父,所以才殷勤地给师父擦玻璃。他们都不多言,象两条狗或大小牛一样舔舐着对方(图30),用《围城》最后一句话形容:这胜过了人间的一切嗟叹! 图30: 他们都不多言,像两条狗或大小牛一样舔舐着对方。 我们的车先出发了,徒弟的送书的东风卡车随后。不知过了几时几分,突然一辆大卡车急速地超过了我们,还没容我们缓过神,哐地一声撞到了什么上,我们的车不知什么时候停下来了,只见并排的大卡车一晃,再晃,终于没倒下来。不知谁喊了一声:快走!几秒钟后,我们脱离险境。师父平静地说:我们的车。要不要看一看。我们都说,要!便一起跑去看能帮什么忙。中年人说没刹车了,只好撞到土堆上。他还是不多言,不哀怨也不解释,依旧是勤勉地忙碌着,用他受伤的手拔档住轮子的土堆。我们看帮不上什么忙,在地陪的催促下离开了。后来,老师父平静地告诉我们,他徒弟在那次事故中手断了。也许是他为躲我们才撞到了土堆上,但他不会或不屑去表白。 温馨的夜色降临了,夜的眼妩媚多姿,但这夜色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图31)。也不属于小吴和小马,他们打赌几时能到江孜,几时能住上酒店,一次次厘定着自以为对自己有利的规则。 图31:温馨的夜色降临了,夜的眼妩媚多姿,但这夜色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 我太累了,也不喜欢饭馆里小丑似的藏族女侍炫耀的洋泾浜式的英语,我们谁也不应失去狗一样的朴实和尊严。 |
转自:http://blog.voc.com.cn/sp1/zhaoyongqi/140058325078.shtml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