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旅游不可不去的地方 西藏拉萨旅游不可不去的地方(点击查看大图)  在茫茫雪域高原,千山万水的怀抱中,坐落着一座美丽而又神秘的城市,那就是拉萨,藏语中“拉萨”就是圣地的意思。近日,在瑞士举办的第二届2006欧中旅游论坛上,拉萨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旅游城市。” 局部放大图一(点击查看大图)  1、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下,远远望去,黑色的山体簇拥着一大群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建于公元1416年的寺庙是我国黄教六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在拉萨市郊约8公里的根培乌孜山的南山坳里有一片白色的建筑群,远远望去,好象堆积在山坳里的一堆雪白的大米,因而叫做哲蚌寺,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积米寺,它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拉萨的三大寺院的首寺。 哲蚌寺是宗喀巴的弟子-著名的显宗佛僧绛央曲杰扎西巴簦,在佛祖的授意下,于1614年动工修建的,寺名为白登哲蚌寺。 绛央曲杰扎西巴簦为首任法台。由于哲蚌寺开始修建时就和世俗贵族结合地相当紧密,所以哲蚌寺很快发展壮大起来,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当政后,规定各寺庙常住喇嘛的人数时,哲蚌寺的定额为7700人。到解放前,实际住寺僧人达10000多人,成为西藏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团。 哲蚌寺的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坳里的一片漫坡地,逐层上建,殿宇连接,群楼耸峙,规模宏大,雄伟壮丽。哲蚌寺的建筑主要有甘丹颇章、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及其所属康村等。各个建筑单位又自成体系,结构严密。每个建筑单位大体上可分为院落地平、经堂地平、佛殿地平这样三个地平高程。就样就形成了由大门到佛殿逐步升高的轮廓,使后面的佛殿部分显得巍然高耸。在大殿和主要经堂的外部又采用金顶、相轮、宝幢等加以装饰,使得建筑形体更加丰富多采。大殿的三层楼上是弥勒佛殿,里面供有宗喀巴赠与绛央曲杰扎西巴簦的右旋法螺,此为哲蚌寺的主要象征;大殿侧室的两座银塔里,分别供奉着三世达赖与四世达赖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其它僧院内有宗喀巴三师徒、观音、文殊菩萨、无量寿佛等诸多佛像。 寺内有洛色林、果芒、德阳、阿巴四个扎仓。最大的洛色林扎仓可容纳5000人。其中阿巴扎仓为密宗扎仓,其余三个为显宗扎仓。阿巴扎仓供奉的本尊大威德塑像内,藏有著名密宗大师惹译师的骨灰。寺内的甘丹颇章(意为极乐宫)为达赖所居,五世达赖迁居布达拉宫前曾住在这里。该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曾为西藏佛教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在由三大寺推举的继承宗喀巴法座的96名甘丹法王中,哲蚌寺出身者占了一半。 此外,哲蚌寺内还珍藏着佛教经典-甘珠尔和佛教注疏-丹珠尔各100余部,有宗喀巴三师徒所著的几百部佛教经典的手写本,这些都是价值倾城的历史资料和宝贵文物。 五世达赖喇嘛于1642年当政,建立甘丹颇章王朝,在移居布达拉宫之前,哲蚌寺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因此有着很高的地位。 【参观要点】 每年拉萨雪顿节期间,哲蚌寺>要举行隆重的展佛仪式。藏历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这天,哲蚌寺的僧人们要在根培乌孜山上挂出一副高三十米、宽二十米的巨大释迦牟尼像供人们瞻仰。高高在上的大佛笼罩在薄雾轻纱间,任人千呼万唤就是不露尊贵的容颜,唯有等天光出现,第一抹朝霞染红东边天际的时候,那佛的印纱才徐徐地升起。这是一副用彩缎镶成的美丽无比的大佛,朝晖相映更显光彩夺目。巨幅高挂,香烟袅袅,赞美之声如浪涛拍案,洁白的哈达似雪莲飘飞,人们涌向大佛、涌向神圣。佛体上数不清的哈达堆积成了绵延的雪浪。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美好时刻,信徒们争相以最虔诚的方式表示对佛的顶礼膜拜,山道上游人香客仍络绎不绝。这是一副绚丽多姿的图画,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激动,这是一种永远的回味无穷。 【参观路线】 哲蚌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降央曲杰·扎西班丹始建,宗喀巴曾亲自主持开光仪式。哲蚌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即洛色林扎仓、德阳扎仓、阿巴扎仓、果芒扎仓)和甘丹颇章几部分组成。 从哲蚌寺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幢窗口饰满鲜花的三层佛殿便会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甘丹颇章。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其门前的小佛殿里至今仍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 甘丹颇章的西北侧是措钦大殿。措钦大殿(“措钦”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中心。大殿占地约4500平方米,用183根大柱支撑,大殿四壁皆是唐卡壁画及数以千计的佛像。中间的大文殊像及白伞盖像极为精致。这里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白法螺。这是哲蚌寺在破土新建时,宗喀巴赠予弟子扎西班丹的,被尊为佛祖所赠的寺宝珍藏在寺内。大殿里还保存三、四世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释迦牟尼的百行转图、人间形成图、生死轮回图等。大殿三层是当年宗喀巴亲自开光的强巴佛(未来佛)殿,极为著名。 【门票和开放时间】 门票:55 元/人,藏人免费。 开放时间: 9:00-17:00。 【交通】 从拉萨市区可乘出租车前往,费用约20元。也可从市区坐5路中巴只能到达山脚,有时候山下有中巴或拖拉机载客上山, 1元/人,否则要步行上山,约需半小时。 交 通:朵桑格路南段5路车车站(拉萨电影院对面)有中巴车直达哲蚌寺,票价3元。但是中巴只能到达山脚,上山需步行。乘的士前往费用约20元。骑自行车前往上山颇为吃力。 2、大昭寺 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21年。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而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这里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观天相,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这便是大昭寺的来历。如今寺内供奉的最珍贵的一尊佛像便是当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这尊佛像凝聚着历史,凝聚着藏汉交流的深情厚意,它与大昭寺门前最著名的唐蕃会盟一道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古朴的大昭寺历经千年岁月,香火却长盛不衰,如今更是游人如织,其神、其圣已非一般。 历史 大昭寺座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建成时,西藏还没有僧人。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但不属于具体教派。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昭大法会。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设于寺内。大昭寺由此可说是西藏历来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所在。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团结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证。 参观要点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为什么这一尊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囊廓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唐蕃会盟碑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O.35米,唐长庆三年(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大昭寺传说】 传说一: 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传说二: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传说三: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博物馆,推荐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参观路线】 上午参观的游客要从正门进去,右手就是售票处。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 (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雀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这个主殿才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已经光亮如镜了。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这幅壁画。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瘦骨嶙峋的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小殿内置三世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毕竟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过来的传世国宝。 再往下的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它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强巴佛殿外面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5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由于实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教派:宁玛、萨迦、格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个法王里面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在最右边的一个,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给中原,介绍给汉族和蒙古族。后来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在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要看一下,内容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镐,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俯视大昭寺广场以及远眺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大昭寺的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这里就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大昭寺门票价格 门票:藏人免费,游客门票70元可多次进入 大昭寺开放时间 9:00—18:00 大昭寺特别提醒 大昭寺金顶--底层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远眺:布达拉宫,那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俯视: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可独自一人,避开参观高峰时间,一大早随转经人流涌入大昭寺。在燃燃不息的酥油灯火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交通指南 大昭寺位于旧城市中心,可步行前往。乘中巴或三轮车在藏医院下车,朝大昭寺广场方向走。,乘三轮车4.00元 住宿指南 双人房间30-40元/晚/人;自治区府招待所(北京中路196号)及雪域旅馆(藏医院路4号),住宿手续简便,房价约20—25元/人,有电话和热水(虽然电话只通市内、热水只限晚上1小时)。旅馆客房房门上,经常可见到驴友召人组合出游的启事,大家在随意串门聊天、互通旅游计划和心得之余,常常就此结伴出游。 当然这里也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招待所,著名的八廊学旅馆被评为“世界十大山地旅馆之一。”在这里或许没有宾馆里的豪华和舒适,但是,这里是真正具有西藏浓郁氛围的地方。 3、色拉寺 于拉萨市北郊,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由宗喀巴的另一门徒绛软却杰(明封其为大慈法王)所创建。    作为拉萨三大寺庙之一,色拉寺可能没有大昭寺的地位崇高,可能不比哲蚌寺的宏大规模,但有着其独特的风格。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洲”,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脚。依山面河,绿树掩映,高耸的金顶在蓝天的映托下奕奕生辉,光彩夺目。 色拉寺的寺名来源说法有二:最常见的是因其建寺时山下的一片茂盛的野玫瑰(藏语“色拉”)而得名;又说该寺始建时天降冰雹(藏语“色拉”)故名。 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于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年)建造。整座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单元组成。 参观要点 马头明王金刚像 最著名的塑像则是马头明王金刚像。在四层吉扎仓的护法神殿里面,进大殿直走,过一排小殿,最里面就是。当地人会把头伸进一个小神龛里面,用头触那个雕像的基座。 甘珠尔 色拉寺内藏有极为丰富珍贵的文物,其中以永乐皇帝赐予释迦也失、1410年用朱砂刊印的108函北京版藏文《甘珠尔》(现有105函)最为珍贵,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是第一部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大藏经。 晒佛台 如你已厌倦瞻仰那些殿室佛像,那你不妨稍费体力登高望远。从色拉寺东北方的晒佛台,你可以要看鸟瞰整个色拉寺,观赏其层峦叠嶂错落有致的殿宇布局及其周围秀美的风光。 辨经 有人到色拉寺旅游,于观光朝佛以外最感兴趣的就是看喇嘛们辨经。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有一次辨经活动。辨经,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也可以说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词激烈,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辩论场上的热烈气氛使游人也深受感染。 【门票和开放时间】 门票:55 元/人。 开放时间:9:00—18:30,个别佛殿16:00关闭。 【友情提醒】 色拉寺辨经每天下午15:00举行,前来观看的人很多,早到为好。 寺院许多大殿内保存了较老的壁画,最好带手电。 此外,拉萨市内唯一的天葬台就位于色拉寺背后的山上,一路道路艰辛。(拉萨的天葬台就在色拉寺背后的山上,如果有缘的话,一大早可能有机会看到天葬,不过上天葬台的路非常艰辛。而且为了尊重当地老百姓的风俗,西藏政府是不允许旅行者看天葬的,有可能你费了很大的力气爬到那里却受到阻止,甚至会出一些意外,建议你要慎重考虑。) 每年雪顿节期间,色拉寺同样会举行盛大的晒佛活动,与哲蚌寺遥遥呼应。中午前赶到可以看到末尾。 5路中巴可直接到寺庙门口, 2元/人,在大昭寺停车场,青年路口以及娘热路均可等到。出租车10元。 4、乃穷寺  乃穷寺,全称“乃穷扎央林”,简称“乃穷贡巴”,即“乃穷寺”,民间称“乃穷角”。在拉萨市区内,位于拉萨西郊约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麓,距哲蚌寺约1公里。 乃穷寺建于7世纪,是西藏宗教中最大的世间护法神白哈尔的代言神巫乃穷护法神居住的寺庙。关于寺庙的来历在藏文文献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说白哈尔是乌仗那地方神,后将其居处移到了裕固境内巴达霍尔的寺庙,当地人把白哈尔作为霍尔部落的保护神。桑耶寺建成后,莲花生大师根据念钦山神的建议,从霍尔迎请哈尔做了桑耶寺的保护神,居于白嘎岭。据说白哈尔在桑耶寺度过了七百年,后来搬到了拉萨河南岸的噶举派寺庙贡塘寺。在贡塘寺期间,白哈尔与寺庙住持祥喇嘛(即喇嘛祥蔡巴)不和。祥喇嘛就在建寺时指使画工不要在寺庙壁画上画白哈尔的画像。白哈尔对此非常愤怒,于是他变成一个帮画工干活的小帮手,深受画工喜爱。壁画快完成时,画工部小帮手有何要求?小帮手要求画工在壁画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画上一只手持燃香的猴子。深夜,白哈尔变成了壁画中的猴子,用燃香将寺庙付之一炬。祥喇嘛对此很生气,设计用十字网纹灵器将白哈尔捕获,装进木箱抛入吉曲(拉萨河)。木箱顺水流经哲蚌寺时,被一名喇嘛捞出。这位喇嘛十分好奇,掀开箱盖瞧了瞧,白哈尔趁此变成了一只白色的鸽子飞到附近的一棵桦树上消失了,后人绕树建寺,称“乃穷寺”。从那以后,白哈尔就一直证明自己住在乃穷寺,有自己的代言神巫,这位神巫后被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指派为噶厦政府的宣谕神。其二是说第五世达赖在哲蚌寺看见囚禁白哈尔的木箱漂在拉萨河上,他令哲蚌寺德阳经院的堪布从水中捞出木箱,并告诉他不准打开,堪布把木箱迎回寺院的途中,出于好奇掀开一条缝隙,就在那一霎时,从箱中冰出一只鸽子落到一棵古树上。达赖喇嘛得后对堪布严加斥责,然后下令绕树建寺,取名“乃穷寺”。其三是说白哈尔之所以被移到哲蚌寺是履行他对宗喀巴的大弟子绛央却吉扎西(1379~1449)曾经许下的诺言。据说这位护法神曾在始建哲蚌寺时保证他将保护这座大寺院。于是,修建了乃穷寺。其四是说从桑耶寺迁到拉萨贡塘寺的不是白哈尔本神,而是他的化身“主臣”金刚称护法。这位金刚称护法很早就想成为贡塘寺里重要而显赫的护法神,为了证明他在贡塘寺,便在众僧面前显现各种幻像。然而,寺僧们不喜欢这位招惹麻烦的护法神,称他为“恶鬼”。最后,僧人们就以禳邪之法强行使他进入木箱内抛入拉萨河。木箱被一喇嘛从河从中捞出背到哲蚌寺。开箱后,金刚称护法就从箱中逃出飞到一棵古树上消失了,后绕树建寺称“乃穷寺”。不久,白哈尔应乃穷寺。其五是说蔡公堂地方的一位居民曾像死人一样被装进了木箱,投入拉萨河,箱子被哲蚌寺的喇嘛从河中捞出。打开木箱后,从里面冲出一道火焰消失在附近一棵古树上;同时躺在箱底之人也恢复了知觉,被人反映进了哲蚌寺。后来,绕树建寺称“乃穷寺”,那人也成了乃穷寺的第一位白哈尔代言神。 据藏文史书记载:白哈尔亦被称为“战神大王乃穷”,是王系魔神的首领。本教徒称其为“象雄护法神”。至于白哈尔的形貌,藏文文献中是这样记述的:“协松多吉米沃且(白哈尔)三头六臂,各有白、天蓝和红色的面孔一个,三只右手持铁钩、箭和剑;三只左手持刀、弓和杖。身穿白丝上衣,用人皮、虎皮做围腰。头戴类似于草帽的藤帽;骑白狮,由门普布查牵引。陪伴之神是阿曲玛,派遣寒鸦做他的使臣。” 乃穷寺布局呈长方形,前部回廓院约占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古殿占三分之二。寺庙的前方和东侧为僧舍,故僧人出入经东门,东门两侧各有一小石狮。进入东门便是回廓院,面积约50平方米。院内青石板铺地,中央立一座汉式碑顶的无字碑。碑两侧有煨香炉。回廊院南门是一扇小门,终年紧闭。据说金刚具力神(1我吉秀丹)一直在南门等待着他成为主护法神的一天。届时,白哈尔将成为出世间护法神升入天界而且由多吉秀丹继任白哈尔作为世间护法神的主神。据史书记载:金刚具力神常被称作“战神大王”或“命主”,是第五世达赖在位期间由哲蚌寺一位高僧索南扎巴的精魂演变而成的护法神。回廓院西门西北约20米处建有3座土石神龛:中央神龛供奉白哈尔,西侧神龛供奉金刚具力神,东侧神龛供奉载乌玛保(亦称“红夜叉护法神”,是所有赞系神魔的首领。他继白哈尔之后担任了桑耶寺的主护法神,他的代言神巫也是噶厦咨请的宣谕神,居住在桑耶寺的载乌玛觉乌康)。中央和西侧的神龛为白色,东侧神龛为红色。为了阴挡邪崇恶力进入寺庙,西门门廓的顶棚上铺满了铁制的箭镞,过去这里曾悬挂着很多野兽的头骨。 乃穷寺正门前有两尊汉地造型的石狮,拾级而上是双排8柱的檐廓。正门两侧的墙上分别绘有白哈尔和多吉秀丹护法神像。由正门进入主殿,主殿正厅被三排大柱自然分割成几条通道,中间通道靠柱铺有卡垫和藏桌,供僧人诵经。沿主殿四周各有配殿数个,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主殿西北角的白哈尔殿。殿内有白哈尔变成白鸽栖落的古树,但现在只能看见用哈达包裹的一截树干。圣树左侧为供有武士的装束的白哈尔神龛,神龛左侧为莲花生大师像。主殿正北的大殿是乃穷寺最神圣的地方,称“乃穷法王殿”,殿中安放着包银雕花的法座,座位上安放着乃穷神巫降神时所穿用的法衣和头盔,座前放着神巫的靴子。主殿的东北角为护法神殿,内供一般说来丹玛索杰姆(班丹拉姆的又一化身)和尼玛旬努女神像。据史书记载:本世纪初(指20世纪)乃穷寺非常兴盛,寺庙专门有藏宝的库房;寺庙装饰华丽;寺周围有林卡,林卡中养有豹子和其他猛兽。寺庙有比丘101名,乃穷法王卸位后即从中挑选继位神巫。整座寺庙精致、小巧、肃穆、庄严,红色的墙体掩映在蓝天、绿树和灰褐色的岩石之中。 乃穷寺的壁画艺术除古格王朝壁画、白居寺壁画之外是最具特色的,遍绘于大殿及廊院四壁,绘于17世纪中叶。从风格看,乃穷寺壁画是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它与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寺庙壁画在描绘题材、画面构图、用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因寺庙的性质特殊,壁画所描绘的主要是白哈尔和他的化身及其伴神,还重点描绘了众生因前世所做恶业而在地狱所受惩罚的场景。画面内容相对独立,没有西藏传统壁画中常见情节壁画。因没有情节,画面背景与装饰较少,画中人物所占比例较大,显得构图饱满。背景多用冷色和金色、黑紫色,色调浑厚辉煌,绘制手法交替使用单线平涂和晕染法,并用与主体相近略深的色彩勾勒形体。从造型看,由于受到中原汉地、印度和中亚蒙古游牧艺术的共同影响,乃穷寺壁画完美地表现了诸神的特点。如:壁画中戴头盔、穿铠甲、持兵器、骑骏马的武士,最初出现在西藏艺术造像中是13世纪,到17至18世纪初日臻完美,这种造型明显带有中亚蒙古游牧艺术的风格;而密宗造像则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汉地艺术与邻国尼泊尔、克什米尔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俗人造像及饰物方面:清前期人物的服饰、汉地图案龙的造型等等,是西藏珍贵的壁画艺术遗产。 【门票】 门票:10元/人。 5、罗布林卡 藏语意为“宝贝园林”,是历代达赖喇嘛的花苑,位于市西郊,分宫区、宫前区、森林区三部分。     罗布林卡藏语总称为宝贝园林,建于18世纪40年代。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 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公元1751年,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被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 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览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并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西面建金色林卡和三层楼的金色颇章,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954年十四世达赖又在北面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今天的规模。 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每逢佳节,游人纷至,罗布林卡沉没在歌声弦声欢笑声中。 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采。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采作品。 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合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罗布林卡交通:到藏医院坐2路中巴直抵门口,车费每人2元。 罗布林卡门票:罗布林卡60元,公园门票每张10元。大门3元;各殿堂共7元。(当地农牧民群众每人3元,市民每人10元。) 罗布林卡参观需时:3小时 罗布林卡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2:00中午休息,下午15:00再重新开放,园内11:00有藏戏表演。 罗布林卡住宿: 八廊学旅馆: 地址: 北京东路近林廓东路。 价格: 单人房40元/间,普通双人房70元/间,标准双人房每房180元/间,三,四人同房每位25元。 交通: 由汽车站乘过路中巴,到北京东路朵森路交界下车,再沿北京路向东行10分钟抵达。 吉日旅馆: 地址: 北京东路105号。 价格: 普通双人房30/床,三人房25元/床,标准房100元/间,相对比较干净。 交通: 距离八廊学旅馆附近,北京路下车后向东行10分钟。 亚旅馆: 地址: 北京东路100号。名气很大,地点适中。 价格: 标准双人房260元/间,普通双人房60元/间,八人散铺30元/人。 拉萨假日饭店: 地址: 位于北京西路和民族路交界的拉萨假日饭店,是西藏最高级的饭店,房价约900元/间。 罗布林卡美食: 西式餐厅大都集中于游客比较多的北京路,几乎每间旅店的餐厅都供应西餐。其中八廊学旅馆餐厅所供应的西餐,水准不俗,值得一试;雪域旅馆的餐厅怀旧气氛甚好。雪域旅馆斜对面,面向大昭寺广场的刚吉餐厅,供应藏菜为主,虽然这里的耗牛牛排奇韧无比,不过这个二楼餐厅的无敌街景,的确值得一坐,一壶红茶,一瓶啤酒,再加一份藏式水饺,大昭寺众生相,足够让人看上半天。 部分旅店附设藏式餐馆,要是舍得掏腰包的话,位于北京中路,在布达拉前面的“雪神宫”乃上乘选择,吃一顿正宗藏餐要百多元,这里的生牛肉可分拌汁和风干两种吃法。也可尝一下当地的酥油茶,在布达拉宫西侧有许多茶摊,但不要喝甜的,那是哄老外的. 6、拉萨烈士公墓陵园 拉萨的烈士陵园位於城市的西边,与建在半山腰的一大片白色的寺院,即著名的哲蚌寺遥遥相对。在它的周围都是兵营,直属成都军区的西藏空军指挥部和某某部队。如果不是这些兵营,单就其间间或成片的树林、被树木簇拥的水塘和流水,实在赏心悦目。据说,过去这里是绿意葱茏的林卡,穿红衣的喇嘛们站在哲蚌寺远望,看见的是很多的鸟儿隐约在树梢上飞翔。而今天,嘹亮的军号声飘忽而来,可以穿过寺院紧闭的大门,回荡在默然修法的喇嘛们的耳畔。如“安葬著为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平叛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平息拉萨骚乱和为西藏发展与建设英勇献身的800多位烈士。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如今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被开辟为正在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线路之一。 局部放大图二(点击查看大图)  7、龙王潭 藏名鲁康,或作龙王塘。在布达拉宫山后,方圆3公里,中央为湖区,湖中有小岛由彩绘木桥与陆地相连。岛上有供奉龙王的神殿。园内林木葱笼,草绿花红,湖上可泛舟畅游,为拉萨市著名的园林之一,已命名解放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