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徒步巴丹吉林穿行最美的沙漠-游记欣赏-西部-阳光下 |
[游记]徒步巴丹吉林穿行最美的沙漠-游记欣赏-西部-阳光下 |
2007-07-16 insunlight.com |
徒步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4天,我和其他7位队友终于站在了可以看到“七个海子”的毕鲁图顶峰。作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工作人员,我们此行的任务是为几个月后的一个徒步挑战赛探路,起点是沙漠与戈壁的交界,终点是位于巴丹吉林腹地一个叫作诺日图的湖泊。 包括地理学家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相信,面积居世界第四、中国第三的巴丹吉林是最美的沙漠。然而身临其境,美丽的背后是潜在的性命之忧。起止点之间近65公里的徒步里程,如何峰回路转而不迷失方向、保持体力消耗与水消耗的平衡、突发性补给中断时的应对等等,是我们这支队伍率先面临和必须成功应对的挑战。 我们坐在毕鲁图峰顶,在手绘徒步穿越路线图上写下注释:“2006年6月19日,毕鲁图峰顶,北纬39°50′45.5″,东经102°28′22.0″,从音德日图海子边的营地出发,相对高度500米,不负重情况下最短耗时100分钟,阴天情况下登山本身至少需要500毫升水(矿泉水常规瓶)”。 水,是能走出沙漠的致命参量。“4天的行程,16人的消耗,10箱矿泉水够嘛?”出发当天,在阿拉善右旗额尔呼图格镇西北宾馆院子里,同样的疑虑我向负责后勤采集的老陈问了两遍。答曰:“肯定够,我们的向导是沙漠土著,知道哪里有泉水。” “这10箱子水的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队员张钊负责将来挑战赛的后勤保障协调工作,他接着算了一笔账:10箱矿泉水,一共240瓶,16个人,每人一共15瓶水,按计划在沙漠宿营3夜4天,每人每天4瓶水不到,也就说只有2升。一般认为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少2至3升,4升为最佳状态。但在野外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到保障车的载重限度,带太多可能会影响其他物品的安排。2升是最低保障,我们每天饮食中都会补充水。况且我们做饭的水是不包括在里面,完全靠就地取材。“所以说,应该可以坚持。” 张钊的推断让我勉强放心了。 后来我们做的记录显示:阴天和不负重情况下,一日徒步之后队员平均每人耗水量是4瓶矿泉水——老陈计算可谓精确,但确实让人后怕!因为公认的科学计算结果是: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老陈并非预先知道未来的三夜四日行程居然是连续的阴天(据他说,巴丹吉林在夏季连续两天阴云密布的情况都很罕见,我们这次运气出奇的好)。即便一路上有淡水泉,但取水需要一辆保障车前往,如果取水车出意外(三天当中保障车有数次翻越沙山时如困兽在笼)呢? 书归正传。三个小时之后,当全体队员乘车“沙海冲浪”(徒步的起点在沙漠深处),与我面对面坐在北京JEEP(2020)斗子上的老夏对我说:“在这样颠簸的车上我竟然可以睡着。有一次午后两点多钟,我一个人开车,车突然坏了,不得不放弃,当时我手里只剩半瓶水。我在背阴处待到天黑,然后上路……走进一个牧民的家里,主人放牧不在,吃喝随便,就是不能拿走东西。”老夏和老陈都是南方人,来阿拉善右旗已经多年,对这片沙漠已然十分熟悉,从他们二人的言语,我做出一个总结:巴丹吉林并非罗布泊那样的“死亡之海”,其间有水,有人家,甚至还有羊群和驼群。 两年前的一个冬天,向导老黄对我说:“罗布泊就是我们的菜园子,每条路都了如指掌”。两年后的这个夏天,我在进入巴丹吉林的当天听到了类似的话。客观而言,罗布泊属于戈壁荒原,巴丹吉林是沙漠,前者一马平川车辙清晰,后者跌宕起伏,高大的沙山绵延不绝,无论是车还是人都要迂回前进,无所谓有路,向导凭方向感一指:“往前,越过那个沙梁就是海子……”然后留下一串脚印,这就是随后我们队员们的“路”。我们一共三位向导,老何,老高和小范,老何是向导的“带头大哥”,有顺口溜曰:“向导是地球,队员是月亮。在沙漠里月亮围着地球转,但不能自转。”老高却在宿营的时候告诉我:“去年我就在沙漠里迷路了,那时天气不好,风沙很大,我迂回绕沙山的时候,居然回到了起点,我一看不好,就在阴凉处休息了好一阵子,等头脑清醒了,才确定了路,最终走了出去,”可见,行走在“自家院子”也并非万无一失。 第一晚的宿营地定在“双海子”附近,抵达之时已是繁星满天的夜晚。当地汉族把沙漠湖泊叫作“海子”,而蒙古族称之为“吉林”。“巴丹吉林”系蒙古语,但这个名称的由来却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是这个版本:很久以前,有位叫巴岱的蒙古族牧民居住在大沙山旁,他历尽艰辛在沙漠中发现众多不一的海子,后人为纪念他故称巴丹吉林(蒙音“巴岱吉仁”)沙漠。又传“巴丹吉林”出自古梵语写成的《甘珠尔经》,《大藏经》第十三卷里有记载巴丹吉林名称来历的典故。巴丹吉林的“海子”,传说较多,题材也较广,其中最令人神往、众说纷纭的是“古冬京—固日班吉仁”。这是一个由三个小湖组成的鼎形湖,中间有一座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湖泊四周草木丛生,景色绝佳。在历史上,找到这个湖泊的人极少。为了弄清此湖的确切位置,我国地质工作者曾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从飞机上查找到此湖,并投下标旗为记。但经过几个月的实地查找,除了两个标旗之外,一无所获。何故?民间与宗教信仰者说:“能进入此湖就能进入幸福之谷。” 三足鼎立形的湖泊纵然有些迷幻,“双海子”却距离今夜宿营地1公里左右。后来查阅巴丹吉林卫星图片,像这样的姊妹湖也是绝无仅有,如果考虑沙漠湖泊隐现无常(其间时间有长有短),会不会姊妹湖的前生就是“古冬京—固日班吉仁”呢? 我们摸黑扎营、吃饭,其间免不了谁踩了谁的脚,或是谁坐在了谁腿上。唯一的女队员杨宇向我借用手电筒,我想都没想就递了过去,得到一声奚落:“成心的吧,这是黄瓜!” 活到年近而立,我记忆中星光灿烂的夜晚只有三次,第一次是6岁的时候,在我的家乡,那时天很黑、很高,星星很亮;第二次是大学三年级,在青海湖畔,月朗星稀,涛声阵阵;第三次便是在这大漠,北斗七星正当穹庐中顶,银河犹如巨大的白练横亘在天幕。当我睡在帐篷中恍惚间以为自己有幸进入“幸福之谷”,夜半遭遇了沙漠风暴!我和摄影师老徐住的帐篷门拉链根本就是坏的,只能那样敞着,狂风裹挟细如粉末的沙子冲入帐篷,原本狭小的帐篷瞬时让人艰于呼吸,鼻孔、耳孔、嘴巴无一幸免…… “如果太阳落山之前没刮风,当天晚上不刮风。如果太阳落山之后刮风了,当天晚上一定是大风。”露宿在沙地上的老何几乎被沙子埋了,抖了抖被子上的细沙,早晨起来第一句又是顺口溜。我奇怪,他如果知道昨夜有沙暴,为何还要坚持自己不搭帐篷呢? 今天是我们徒步行走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第一天。早晨6点出发,老何亲自做向导。“带头大哥”总是带着墨镜,看不到眼神,真不知道哪句是玩笑,哪句是认真,总之跟着他不寂寞而且获益匪浅。我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他们这些向导“看家的本领”——如何辨别方向。无论是艳阳高照的白天,还是繁星点点的夜晚,地球人都能找着北;然而遇到眼下这样的阴天,见不着太阳、星星和月亮这“吉祥三宝” 且没有指南针又该怎么办呢?老何的回答还是从风的谚语说起:“巴丹吉林一场风,年头刮年终,一日三两沙白天不够晚上补。可这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西北风,风吹沙动,形成一条条南北向的沙脊,也就是说巴丹吉林的沙山走向永远是南北,而且西坡缓东坡陡。”他这么一说,我猛然发现行走一个上午,我们确实是一路向北,与沙山走向保持平行,左脚深右脚浅,深深浅浅地逶迤而上。 老何告诉我,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来,取决于三个相互依赖的因素:周围的温度,活动量及饮用水的储存量。一个多月前,一位27岁的女孩儿在徒步穿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库布齐沙漠时不幸遇难。调查之后普遍认为关键原因,就是体力不支,所背物品较重。事发当日,气温不高,天气较好,所以因中暑死亡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她当时所背饮水、食品等物品却多达20公斤,“沙漠长途跋涉,体力消耗自然很大,很容易造成事故。” 与穿越库布齐沙漠的旅游团队不同的是,我们的辎重都在保障车上,队员只随身携带够半日的饮用水和少量干粮,徒步队伍和保障车保持在对讲机能够联系的范围之内,如果有紧急情况,比如有队员掉队或者水和食物不足,保障车将在一个小时之内到达。中午和傍晚时分保障车都会在指定地点埋锅造饭,等待队员到达。 第一天,徒步直线距离(GPS计算结果)13.7公里,然而为了避免攀登高大沙山,我们不断在迂回,实际里程至少21公里。张钊身体出现不适应现象,副队长老李因为左腿此前做过手术,不能再坚持。所以他们不得不乘保障车前进。 我的左脚后跟被沙漠靴磨出血泡,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其他队员在北京已经穿了好几天,所以鞋子比较柔软了。于是我在日记上写到:“一双合脚的沙漠靴最重要,但新鞋要在城市中‘磨合’好了再穿进沙漠!” “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的生活就是吃喝、照顾牲畜,我的父辈和祖辈也是这么过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年1月号)采访沙漠生原著民时记录下这样的话语。(原文:“I don’t understand the outside world. I know only eating, drinking, tending animals. This is what my parents did and their parents.”) 如今,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改变了。阿右旗政府为了治理生态,施行以“人退”带动“沙退”的策略,移民搬迁、退牧还草,要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建成自然保护区。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个牧民,都要离开祖地,过上城镇生活,而且退牧还草的牧民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小范是土生土长的“巴丹吉林人”,从小就生活在海子边,家里五间并排的平房,以放养牛羊为基本收入来源。“那个时候,我上学得住校,寒暑假回家或是返校,骑骆驼进出沙漠得整整三天”。中午休息时分,小范倚在塔马茵海子边一颗杨树上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后来政府施行退牧还草政策,小范举家迁出沙漠,定居在阿右旗府所在地——额尔呼图格镇。他提起骆驼,我来了精神,因为从小就知道阿拉善双峰驼,它与新疆驼、苏尼特驼一起列为我国骆驼三大品种,其中以阿拉善驼数量最多,阿拉善盟为中心产地,被称为“骆驼之乡”。 “为啥你家不养骆驼呢?”我问 “现在骆驼的收入,只是山羊收入的零头。”小范一脸的无奈。 后来,我才知道在“骆驼之乡”阿拉善盟,双峰骆驼因为经济效益不显,被山羊广泛替代,20年来平均每年以近万峰的数量递减。 第二晚宿营米楚达拉图海子附近(至少一公里),我总结了两天来的路线,“带头大哥”总是把宿营地定在湖泊附近,临近水源可以理解,可是有两个问题:一,据我所知这些面积较大的海子都是“卤水”,即咸涩得很,不仅不能直接饮用,连洗把脸都是满脸盐粒……,这些水对于想喝想洗的我们除了“悦目”似乎没有实际意义。二,既然要靠近水源地,为何不“零距离接触”——海子边安营扎寨?这两个问题,直到第三天傍晚在音德日图海子边宿营时才得以获解。 传说这个海子原本有108眼淡水泉,其中最著名的叫“磨盘泉”,泉眼竟在海子中央的一块突出水面的大石头上。这大石头状似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泉水干洌。传说归传说,当我们站立在音德日图海子边,遥望那块大石头,只见四周芦苇密布,望远镜也看不到什么泉水。小范为了捍卫家乡“泉水的传说”,换上泳裤,步入卤水湖中,抵达磨盘泉,水深及腰。他灌了4瓶泉水,凡是有幸喝了的队员(有的队员在距离湖岸一公里的地方扎帐篷)都套用了一句著名的广告词:“磨盘泉,有点甜!”然而更奢侈的事情是,这天晚上我们吃到了用磨盘泉水煮的汤面片。老何告诉我,一般在卤水海子边上或者中央都有淡水泉,即使没有,在湖岸淤泥上挖个深不到1米的坑,1个小时内就会积满淡水……但是沙漠里如此美妙的湿地环境不仅人类喜欢,硕大的蚊子更是生于斯、长于斯,猎食牲畜和人类的血液,所以我们的营地必须离开湖边一段距离。 明天就要攀登沙漠珠峰“毕鲁图”,今夜老何高喊“我馋酒了!”于是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两瓶酒!因为保障车一共两辆,食品物资我们队员十分熟悉(因为我们饿了会自己找吃的),一直没见过酒(况且户外探险也不建议喝酒)。拿轮胎当桌子,盘腿席地而坐,几个大龄队员和老何围在一处,榨菜、火腿肠下酒。酒过三巡,老何的话更多了:“别看我现在给你们做向导活蹦乱跳,去年我到北京在动物园里竟然迷路了。后来才知道每个路口都有指路牌,我在沙漠里看太阳看沙梁辨别方向,因为它们有规律,动物园里满世界都是人,我就晕了。”老何其实不老,也就40刚出头。大概3个月前老何出车祸,脾切除了,断了3根肋骨,视力严重下降,现在的视力是0.1,在沙漠里看不清东西,所以总是带着墨镜。即便如此开车时间一长眼睛会痛,必须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没烟抽,我在沙漠里开不了车!” 老何说。 除去副队长老李,剩下的8个队员全部登上了“沙漠珠峰”——毕鲁图。常言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在这里却恰恰相反:“下山容易上山难”。顺着峰顶东侧(比较陡的一侧)下山,我们几个几乎是在跑…… 按原定计划,我们下山之后要在山脚的毕鲁图海子午休,而此前两量保障车应该埋锅造饭迎接我们。眼下,因为登上“沙漠珠峰”而激动不已的心情逐渐平静,随身携带的水和干粮基本告罄,大家瘫坐在一个小沙坡上,呆呆地面面相觑,最后目光都落在了向导老高身上。相对老何和小范,老高比较沉默寡言,性格温和,带队方式与老何恰恰相反——老何一路领先,并且适当与我们落开距离,让我们有种紧迫感;老高却是“隐藏”在队伍中间甚至队尾,照顾行将掉队的队员,仅仅在打头队员回首问路之时才指出一个方向。有的队员似乎不适应这样的“后驱动”,怀念第一天老何的“前驱动”。其实,以我的理解,老高于第二天接手向导任务,指出方向,具体该走哪个坡哪个凹,由我们自己判断,正是给我们机会实践第一天从老何那里学来的徒步沙海的经验。 在这个没有补给,且大家筋疲力尽的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向导给出行之有效且排除异议的决定——继续走,还是死等(我们的对讲机电池用光了,沙漠中4天来没有充电的可能,所以两量保障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何时能到都不得而知)?如果往前走,水和食物的问题怎么解决?如果不走,谁能肯定黑夜来临之前保障车会翻过相对高度达几百米的毕鲁图余脉?(天黑之后,这样的路段车根本不能走)老高沉默了半响,然后给我们讲了一件事:“一对沙漠中的蒙族朋友,一起骑摩托车到额镇办事儿,途中因为几次迷路,油提前用完了。这个时候,两个人产生意见分歧:一个要折回出发地,一个要暂避高温之后继续前行。前行者最终到达了额镇,返回者最后死掉了……” “现在,毕鲁图海子边上就有泉水,可以解决水的问题;我们的终点就在前方,不足8公里,2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那里大家可以洗澡喽”。这个时候,我想起曹操当年“望梅止渴”的故事,眼下我们不仅有真的泉水,而且更重要的是,云层很厚,阳光势弱,气温26到30度之间,正所谓“天公作美”。于是,尽管体力消耗得厉害,队员们还是彼此扶持站了起来,继续前行。 站在一个沙丘之上,俯视脚下不远处美丽的诺日图海子,以及座落在湖畔的“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巴丹吉林基地”,我们知道“任务已完成”,连日来的疲惫瞬间消失。约两个小时之后,淋浴器里温热的泉水喷涌而出(“基地”打井抽取淡水,用水泵压到高高的沙丘上的封闭蓄水池,然后分配到客房、餐厅等。客房屋顶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洗尽我身 |
转自:http://www.insunlight.com/Html/200701/s200701311546251.html2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