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拉萨日记2003节选之三 |
[游记]拉萨日记2003节选之三 |
2008-04-09 163.com |
拉萨日记2003 节选之三 酥油:酥油最重要的用途是供奉神灵,其次是和糍粑喝茶,再其次可能是炒菜炸果子。最常见的牌子是“北京牌”,这是我在菜市场里观察出来的,按照常理,最有名气、质量最好的该是某地区出产的产量很小的牌子。拉萨笼罩在一股酥油味儿里,那味道沿着街巷,在广场上打着转。 藏民们会带着一包酥油去寺庙填酥油,这包酥油颜色淡黄,捏起来象是腊,很好想象。酥油是牛羊奶经过抽打后上面的一层清油,下面的浆水凝固后就是街上一块块切着买的干酪。所以街上才有那么多的商店专门经营小型搅拌机,大大小小的搅拌机杂乱地陈列在破旧的店铺里,没有外包装,都很像是赃物。 酥油茶:我们一口酥油茶都没喝过,随着笼罩在我们周围的酥油味越来越浓郁,这件事就更加不可想象了。在街边,本地人围着一只暖瓶边喝边聊。在机场,两位老太太送一个学舞蹈的女孩上飞机,她们带着一塑料桶青稞酒,一壶装酥油茶和几条哈达,在我们的座位旁边举行了一个感人的仪式,泪水在她们脸上纵横,一地都是茶,湿漉漉的。一冷酷地说:“真倒霉,到哪里都躲不开酥油茶。” 酥油灯:某一天我们好像赶上了什么节日,满街的人都举着点燃的酥油灯前往大昭寺。很多人在白天举着一盏灯走路,像是幻觉。大昭寺广场不完全是卖坑害外地人的旅游纪念品,也有藏民来买哈达、转经桶上的骨头垫,酥油灯也在这里买,我没动过念头问价,因为过于猥亵。大昭寺正门前常年燃着数以千计的酥油灯,从金顶上往下去象是一小片星空,人们在朝拜佛像的时候会把酥油灯递给站在高处维持秩序的喇嘛,由他们用铲子铲下一块填到佛前的灯里,表示在佛祖真身前进献了供奉,也经常会有人塞上一两张纸币到佛像手里,面额通常不大,一毛两毛。不过在布达拉宫有些人进献的是10个英镑或50元新版人民币,这一行为具有美感,因为五十元人民币的背后正是布达拉宫,这是一个诡异的重叠。 甜茶:甜茶好喝,没有挑战性,但是一仍然坚持里面有一股膻味。和“力普顿”比它更粗犷一点儿,而且价格便宜,我怀疑这是当地女孩子的饮料。 牦牛酸奶:吉崩岗小学一带是食品批发市场,一爱去那里喝牦牛酸奶。吸管很粗,因为酸奶结成了一块一块的。旁边的小铺里还有罐头瓶子装的自治酸奶,也许更好喝,但是我们有点怕死。“这是最好的。”卖货的大胖子看到我们从冷藏柜里拿出包装酸奶来时很郑重地说,一开始我们怀疑他的东西贵,后来发现他比超食里卖得还便宜,比如健力宝只买2元,我边喝边怀疑是假的,一分析在高原引进一条易拉罐生产线用来造假是糊涂帐,她这人不缺乏推理能力。偶尔。 差异:大昭寺的经道旋转着,我们经过时,信众警惕地看我们,把我们推出去,他们不喜欢游客进入经道,这不包括在那两张磁卡门票里。从布达拉宫后面上山,门票是100元,从前门上山,持本地身份证,5元。我尊重这些差异。他们做的比我们要好。 发呆:背包客们说,他们在某地无所事事地坐着就叫发呆,拉萨有若干发呆圣地。并且颇有蛊惑性地说,只有知道在大昭寺金顶上呆上大半天的游客才算懂得拉萨。我们也常发呆,但是是拉上窗帘,躺在各自的床上数天花板的交叉点。窗帘外面有很多背包客坐在那里发呆,像是在做一件功课,一天丑姐姐路过我的窗户根和胖哥哥打招呼,得意地说:“今天在大昭寺顶上发呆来着,呆了一个下午。” 这就叫为了发呆而发呆。 菜谱:吃饭的时候,服务员送上来的总是英文日文菜谱,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才换成了中文的,不过就不那么印刷精美了。菜谱通常以原材料分类,传菜单要自己写,我拿出酱肘子体的字一笔一画地写,十分没面子,过了一会儿服务员返回,说对不起我不认识汉字,能不能对照英文口授一遍,多么高贵的毛病啊。只有一坐在对面一脸坏笑。 (2003。9,路上)
|
转自:http://dodrp10.blog.163.com/blog/static/324225992008226111358877/2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