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神山下的萨嘎达瓦(3):帕羊的黄昏 |
[游记]神山下的萨嘎达瓦(3):帕羊的黄昏 |
2007-08-15 ctrip.com |
(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贴、转载) 如果你想在萨嘎达瓦节的时候去岗仁波齐,一定要对这一路上的游客之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主要是和印度旅行团凑在一起。每天三百多印度游客似乎不多,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一路上歇脚的地方都是平时只有几个小小的家庭茶馆(在西藏也就是旅馆,一般是通铺,每晚10-20元一个人)的镇子或者村庄,而现在每天三百多人像潮水一样涌过去,的确是有黄金周去热门旅游点的感觉。何况在平时连车的影子都不大容易见到的道路上,在几个小时里慢慢地数着六十多台丰田越野车从身边绝尘而去,那是怎样的感觉! 在帕羊就能找到这样的感觉。帕羊是位于岗仁波齐和萨嘎之间的一个小村子。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不能一天从神山圣湖赶到萨嘎,一般都在这里过一夜。这几年的道路条件改善了,从圣湖边的霍尔完全可以一天之内到达萨嘎。而且半路的新仲巴县城生活条件比帕羊好得多,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司机还是喜欢在帕羊停留。印度来转山的是大队伍,加上车况有好有坏,前后的时间可以差到四五个小时,就更有必要在帕羊歇息,以便让后面的车赶上来。 我们到达帕羊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六点钟,刚刚走进小镇,就看见镇子里到处都停的是丰田越野车。几个旅行团的工作人员在镇子边上的路旁挖坑搭建临时厕所。印度人到岗仁波齐转山其实还是很有组织、很讲纪律的。不仅按时出发,准点吃饭,连上厕所这样的问题也考虑得十分周到。他们都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坑上放一个简易支架,上面是一个马桶坐圈,这样形成一个“坐式马桶”,再围上幔布,分别写上“男”“女”。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把设施拆除,将坑填平,一切就恢复原状。环保功夫的确做的不错。 帕羊也随着印度旅行团的进入而变化着。几年前还是冷冷清清的小村,现在已经到处都是小旅馆和餐馆。在村子外围,甚至还有一个院墙围起的建筑得很不错的旅馆。院子的外面是英语、尼泊尔语写着的招牌和注意事项。没有汉语,也没有藏语。仔细读过去,原来是尼泊尔一个旅游组织设立的专门为转山的人服务的旅馆。招牌上还写着关于环保的注意事项。我找不到住的地方,加上院子门口也没人阻拦,就径直进去,想看看有没有空的房间。 结果发现我的愿望实在是幻想。不要说房间满了,连院子里都搭满了各色的帐篷。再说就算有空房,我也没法住-因为整个院子里从客人到工作人员没有人说汉语的!这里完全是印度人和尼泊尔人的天下。院子里的人大概是刚到的,有些正在忙着搭建帐篷;有的还守在行李边上,大概等待分配住处吧;有人打了一桶水,正在冲洗一路的风尘;有人等不及大队伍开饭,已经在吃干粮;还有的则是东倒西歪,正忍受高原反应的折磨。院子四周是一排平房,干净而又明亮,这样的小村子里,这种住宿条件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平房里的人应该到了有些时候了,基本上都打开了床上的被子,或者躺着,或者坐着低声聊天。我这么个“老外”的面孔在院子里晃荡半天,居然没人搭理-既不赶我走,也没有欢迎的意思。我尝试着探头和几个房间里的客人笑笑,他们也只是冷冷地看我一眼,该说话的依旧说话,该休息的依旧休息。我只好意兴索然地退出。 镇子上像样一点的旅馆都已经让印度的旅行团预定了。我们只好在一个牧民的小茶馆里住下,然后和司机一起出去找吃的。 印度来的旅行团一般都是自己有厨师做饭,所以镇子上的饭馆倒是很空。穿过满处都是的越野车和运送给养的卡车,我们找到一家西北风味、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小馆子。馆子里头已经坐着一个人。五十多岁,满脸风霜,看上去是汉族人,又不像游客的样子。这一路上是很少见到汉族人的,不是游客的汉族人,就更是屈指可数了。我正在纳闷,他却主动开口问好。交流之后才知道他是湖北人,我老乡。他在家乡干到退休,退休金实在太少,想想在当地也没什么事好干,就跑到西藏来找活儿。没想到这一来居然就跑起了往阿里带客人的长途。这一次他就是跟着印度旅行团一起过来的。在拉萨要每天弄六十多部丰田越野车可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旅行团的车队基本都是拼凑起来的,很多司机也是互不认识。何况这些司机基本都是藏族同胞,这位湖北老乡语言也不怎么灵光,就只好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吃上饭了。我们的饭还没有做好,他已经吃完。我们问他晚上住哪里,他说旅馆全都满了,就睡在车上过夜。我们告诉他我们那间屋子还有空床,可以过来一起住。他谢绝了,大概是不愿意麻烦别人吧。临走的时候,他又专门嘱咐厨房里的老板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大家都是素昧平生,想来餐馆的老板也不大会拿这话太当回事。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还是感到一股老乡的温暖。阿里这条线一直被很多人视为畏途,不要说汉族司机,就是很多藏族司机都不敢走。跟游客进藏的汉族司机我以前更是从来没有见过。我坐在那里,一面感叹西藏旅游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汉族司机都带客人进阿里,一面也不由得叹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为了生计居然愿意到这里来。这些勤劳善良的人们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牺牲啊! 吃完饭往住处走的时候,看见路边一群小孩围着一个老外。老外的手里拿着一个线团。顺着他手中的线看去,不远处的天边有一只风筝正在空中挣扎。带着风筝进阿里,还真是第一次见到。何况帕羊晚上的风是很大的,在这样的风中想把风筝放起来,几乎就不可能。眼看着风筝在天上绕了好几个圈,终于踉踉跄跄地跌落到地上。孩子们一窝蜂地拥过去,手忙脚乱地帮着把风筝捡起来。几个小一些的孩子抬腿想踢它,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很快制止了他们。孩子们似乎是一片好心,但并不知道怎么细心地收拾风筝。我甚至怀疑他们帮忙的结果到底是不是真的帮忙。但老外并不在意,一面憨憨地笑着,一面有些笨拙地收拾着风筝地线团,直到一群孩子欢笑着把风筝交给老外的手里。 老外不知住到哪个茶馆里去了,孩子们也渐渐散去。夜色渐渐地沿着荒原的地平线蔓延开来。镇子里逐渐安静下来。我不由得佩服印度游客的修养,要是我们的几百个同胞出来旅游呆在一个镇子上,晚上还不知道要热闹成什么样子-事实上一路上所见,前来转山的印度人全都衣着整洁,举止得体,所以一路上虽然有“黄金周”一般的拥挤,却没有“黄金周”那样的喧闹。夜幕降临的小镇边上,一片红彤彤的火烧云从地平线漫到上面,占据了半边天。在旁边,一轮明月已经悄悄爬上了人家屋顶的经幡……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791571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