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拉孜 |
[游记]拉孜 |
2008-05-22 sina.com.cn |
川藏珠峰旅游图片257---拉孜---珠峰(去珠峰沿途无人区2) 2007-10-16 21:46:57 大中小 标签:旅行/见闻 "美"产生在心田,充盈着你的血液 那片高原其实很亲切 西藏无疑是令人激动的,加上她海拔的高度会加快人们心脏跳动的频率,所以,走上高原的人都不得不用整个身心来体会它。如果你想到西藏旅行,最好能准备一种心境,一种不被你以往的生活经验束缚,可以包容更广阔世界的心境。这样,由地理、民族、历史、文化以及信仰所造成的隔膜就会化解,你才有可能发现那里的人很美,那里的文化很博大,那片高原其实很亲切。 风马旗人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一) 雪山,草原,漠野,峡谷,还有夕阳下的村寨,晨月中的帐篷……大自然似乎安静得憩息于梦之乡。但是,在辽阔无垠的天际下,第一个扑入你视野的,活泼泼地展示着生命激情的,不是习惯于沉默和冷静的雪山及其大地,而是这竖系于山口、河湾、桥头、宅后、帐旁、房顶、树梢……翻飞狂舞着的五色风马旗。它同银光闪闪的雪峰、绿毯茵茵的草甸、浩阔茫茫的漠野、金光灿灿的庙宇一样,成为藏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独有而鲜明的象征。 风马旗的释义和来历 风马,藏语称为“隆达”,“隆”意为风,“达”意为马。风马旗亦称为“风马经幡”。“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这种意识是用经幡上印有一匹背驮象征福禄寿财兴旺的“诺布末巴”(圆锥形火焰图案)行走的马,以及印在经幡上的咒语、经文或祈愿文的图像来表达的。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一个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经,回来的路上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他把经书全摊开凉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微风拂面,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微微睁开眼睛,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 故而风马旗成为藏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藏族苯教与藏传佛教互相融合后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但最初,它并不是寄托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的心愿的,而是军队的标志。根据才情横溢的根敦群佩著作《白史》称:大部分臣民皆为游牧,每户门上都立一根旗矛,这是藏族独有的习俗。此亦最早是军户的标识,后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习俗行为。哪怕是一户也要在门上插经幡,一直保持到现在。 风马旗人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二) 风马旗的形制,一般是在一单色方形布片上,印刷上佛像、菩萨、护法、宝马驮经、宝塔、曼陀罗(坛城)、经文、六字真言、符咒等图画。其中“宝马驮经”属于最为普通的,其图象为:中心是一匹宝马,佩饰璎珞一应齐全,背上驮着象征财运兴旺的“喷焰末巴”。这匹马,在古印度的神话里是诸神之王帝释天的坐骑。四角上分饰“达”(猛虎)、“森”(雪狮)、“琼”(神鹏)、“珠”(祥龙)。一句佛教的六字真言或苯教咒语经文置于其间。它是用同一块版分别印在白、黄、红、蓝、绿各色布片上,按照顺序一组组一排排系挂于树枝或牵引于绳索上。色彩的象征意义又十分广博深沉,早期的解释是:白色为人之纯洁的心灵,黄色为大地,红色为火焰,蓝色为天空,绿色为江河。五色也与五行有联系,它解释为:绿主木、蓝主水、红主火、黄主土、白主铁即金。五色几乎囊括了整个宇宙的全部元素。 因为色彩的象征涵义,故而农家过年在房顶换插五色经幡时,也有搞得十分简化的,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树枝上,从上到下分色系挂单色布片,布片上并不印上图像,一种色布横着排列系挂五片。故而五色风马经幡,是完全表征着天地万物众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线和四色护法神等,都与此种象征意义有关。 风马旗的祭祀活动,与其图像象征内涵有关。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祈愿受五种自然物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坏转向好,由恶转向善,由凶兆转向吉兆,由厄运转向幸运。不仅能够转变,而且转变得迅速。经幡四角画的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象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狮子的形象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这种形象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鱼龙的形象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在这里没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为六种自然物直接画上去,而把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形象作象征,可见它不是仅仅表现六种自然物,而是把它们作为主要内容。而马背上画的那个象征财运的“喷焰末巴”,就是促成实现人们心愿的如意吉祥。除开分别不同的五色象征之外,一般还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于五种不同单色的经幡。主幡与边镶布条颜色搭配,是根据藏族历算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相生原理来决定的,如主幡的颜色是绿色,边镶布条的颜色应该是蓝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马经幡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奥的意义,整个经幡完全是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完全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 风马旗人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三) 风马旗的种类,按照用途可分为三类。 一类就是布印“风马”旗。它是在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个单色布片上印刷上红色或黑色的拼图和经文,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每五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视环境地势需要,可长可短,长者达百米以上,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插于草原帐篷、农家宅院、城乡居民的屋顶上。 仅以插于每户藏家房顶的经幡来说,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个良辰吉日。这天早上太阳刚升起照到房顶的时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欢乐的换插经幡、祭神、祈福的“托散”仪式。 在西藏高原,但凡有人到的地方,都竖插着或顺挂着风马经幡。不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喻示着天、地、人、畜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处,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周围神灵的认可和佑护;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也一定要扛一面醒目的风马经幡,祈求神灵使自己免入迷途或遭遇灾星;在丛林水泽,人们也要遍挂彩幡,以示对树灵水怪的敬重和供奉;在莽原野岭高悬彩色经幡,以示对山神岩“赞”的虔敬与祈祷;在圣迹古刹张挂五色经幡,表示对神佛祖灵和先哲贤人的敬仰与崇拜;阳春三月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上也一定要披挂或高插风马彩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意和祈敬,祷求五谷丰登。 横贯于布达拉宫与药王山之间数百米长的层层叠叠万国旗般的风马经幡,让人一见就永远无法忘记,是那样的激荡、缠绕与张扬,是那样的雄浑、壮观,这样的景观,在西藏和毗邻省区几乎到处可见,特别是金沙江两岸林区,风马经幡简直是漫山遍野,遮天蔽日。这些经幡和风马旗真是连天接地,密密层层,在高原的劲风中猎猎地飞扬,哗哗地飘荡,如同搭起一张张梯子,一道道桥梁,联结着天与地、人与神、今生与来世。 另一类是纸印“风马”片。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公分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成千上万地印制,它也作为一种祭祀用品,煨桑时撒在喷吐飘飞的烟缕上,随着香烟飞升起来,祭祀者伴以祝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13b9001000bfc.html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