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拉孜 |
[游记]拉孜 |
2008-07-01 sina.com.cn |
追求"美"能让人毅力无比,敢与险绝抗争 "哈哈走天下"游记(让美好人生更加灿烂) 终于看到人了,而且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骑着山地车朝珠峰方向的人。我赶过去一看,却全是外国人。他们不可能是什么专业体育组织的,因为年龄有大有小,有男有女,而且是不同国家的。年龄大的有60岁左右,年轻的是亚洲人,约20几,可能来自不同俱乐部的吧。在近一百公里的路上,有落单的,有三五成群的,有象情侣的。每从他们的身边经过时,他们都主动地打着招呼,我把一瓶瓶的矿泉水递给他们。我非常地钦佩他们,因为他们更不远万里的来这里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及价值,来圆各自的梦(有照为证)。 西藏的石刻艺术 西藏石刻是藏族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是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风格,分布极为广泛,因此有人称西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石刻艺术馆和石头图书馆。西藏石刻包括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及玛尼石刻3大类。大约是在4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之伟力,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幻成地球的屋脊极地。千姿百态的阔岩与石砾应是天公对这片超尘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丰盈的馈赠了。藏族先民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果腹,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维系着长久不衰的灵石崇拜的信仰情结。散见于西藏各地的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 玛尼石刻 凡到过西藏的人,一定会在当地的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城镇、圣迹乃至天葬场附近,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垒置成的互相祭坛——玛尼堆,藏族同胞也称之为曼札或石供。一般来说,石供最直接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祈福与禳解;二是供人们转经礼拜,以随时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是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玛尼堆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所在。所以人,在地广人稀的西藏高原,无处不在的玛尼堆自然而然地起着经堂与道场的功能。随着玛尼堆的扩展与普及,玛尼石堆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玛尼石多是刻画佛教箴言咒文,后来朵多(刻石匠)艺人们逐渐受到外来佛教典籍插图的启发,为便于教化和启发绝大多数的文盲信众,遂创造了图文结合乃至通体图像的玛尼石刻,并使图像的内容也渐渐地超出了佛及菩萨的范围。 纵观浩若烟海的西藏玛尼石刻,依其宗教意义大到可分为6类: 1、佛菩萨与高僧大德造像; 2、本尊护法神祗; 3、忏悔与发愿; 4、符咒警句; 5、整章或段落经书; 6、供敬品。 依艺术风格流派,又可概括为4种: 1、藏东地区(含金沙江两岸)的线面剔刻图像和阳刻通体经咒; 2、前后藏地区(含拉萨、日喀则、山南地区所辖的40余县)的线、面、柒相结合的浅浮雕; 3、阿里地区的“胡味”雕刻; 4、藏北羌塘大刀阔斧的石刻及石画。 经过多年的考察和比较,我认为藏东地区玛尼石刻的历史遗存在数量与品相上都可称西藏之最,如丁青、昌都、类乌齐县境内的数处著名的玛尼拉康。方圆几百米的玛尼堆层层叠叠供奉着数不胜数的各异石材。布局刻法各不相同,图像与文字相映成趣的玛尼石堆,屹立于蓝天白雪间,好不壮观。当地人士告之,需要镌刻上千块石板的《卓玛经》亦在其中,已成为令人仰止的镇康之宝。 说起藏东玛尼石刻,便不能绕开“四大种神”、“百类欢怒贤”,这类作品是藏东雕刻艺人们一直乐此不疲的表现主题,也是他们对佛教艺术新审美观念的贡献。欣赏这类作品时,我们不能不惊叹朵多们在把握人性与魔性、外貌与内心、情致与意境谐调方面的天赋,细细想来,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本领,大概只能来自于一个世世代代存在于该自然环境,而自然经济又经常受到自然伟力保护与惩戒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才总是会孕育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正所谓:“人们怎么生活,也就怎么思想,也就会怎么表达。” 所谓阿里地区玛尼石刻的“胡味”是南亚与西亚风格的代称。札达、日土、普兰一带的玛尼石刻,显示出久远的经年沉淀和多种文化相互浸染的情状。如许多石刻佛、菩萨的造型融有印度马拉王朝艺术风范的痕迹,造型上多取蜂腰长身,富有生命律动之状。而玛尼石堆在藏北地区较稀疏少见,要么就是一堆尚未刻画过的卵石放在一处,它们更像是路标,要么主是大刀阔斧的速写式的玛尼石,有如羌墉牧人那般粗犷率直,地域特征极为明显。 至于藏西北双湖地区的加林山石画,平心而论,也只有两三块是属于历史的(恐怕也不会是史前)遗迹。而多数石画显然就是现代牧人们打发无聊的随意之作,他们以石凿石、刻石、画石,表现的内容或日或月或羊或牛,总之不外乎游牧生活的多种形象符号。我无意褒贬,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划清这类山石画与玛尼石刻之间的界限。 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在西藏为数不多,拉萨的查拉路莆是惟一一座保存石刻作品的石窟。石窟寺为吐蕃时期修建,但其中的造像是随后陆续雕刻而成的。 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心柱四周和窟壁,题材取自于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等宗教人士和赞普、王公大臣等俗纪人物,后者包括松赞干布和著名大臣禄东赞的造像。这些造像形制相对较小,风格名异,均上色敷金。早期造型具有比较浓厚的印度风味,菩萨多裸露上身,高发髻,披帛,下身穿着贴体紧身裙裤,佩带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13b9001000bcp.html2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