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藏语意为“神山 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吐蕃王朝建立前后,为诸部落分据。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在这里 设千户、百户。随后的帕莫竹巴、藏巴第司和噶厦政府等历届西藏地方政权均在此设置了拉 孜和 彭错林两个宗,以及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HT5,6〗奚〖KG-*3〗〖HT5,7〗谷〖H T〗卡。1713年起由扎什伦布喇章管理。1959年12月将两宗四〖HT5,6〗奚〖KG-*3〗〖HT5 ,7〗谷〖HT〗合并成立拉孜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1968年7月,县府从 拉孜镇迁至曲下镇。 积44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草场面积313.5万亩,林地面积约7万亩。总人口近4. 7万。辖2个镇,9个乡,105个村民委员会。 北低,平均海拔4010米。 拉孜县历来是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1988年被列为区商品粮基地县,是西藏正在实施的 “一 江两河”综合开发的18个县之一。 水电站11座。民族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产品有腰刀、卡垫、氆氇、藏靴等。-普兰 公路贯通县境。全县各乡均通公路,村村有大道相连。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彭错林钢板吊 桥 和拉孜萨卓吊桥的修建,使县境内交通大为改观。 坚实,享誉自治区内外。2平方公里,海拔4012米,人口3千。镇内的达 昌木切寺是萨迦教派在拉孜的第一大寺。 林 和温泉。拉孜木扎山石窟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 葬130多座,多为梯形,亦有塔状和长条形殉葬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