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系列游记:心之巅(9)心的攀登:珠峰大本营(EBC,不见不散(1) |
[游记]系列游记:心之巅(9)心的攀登:珠峰大本营(EBC,不见不散(1) |
2008-07-01 sina.com.cn |
2006年7月13日,早上八点左右起床(昨晚因为跟小陈他们话别睡得很晚,估计快凌晨2点多了)。收拾好行李,快9点的时候找到总服务台,告诉他们我想去孤儿院。他们说太早,小孩子和孤儿院老师都没有起床呢。于是,我胡乱吃了一点早餐。9:30我拿着那包文具用品再次找他们。这次藏族小姑娘让宾馆的保安小伙子(也是藏族)带着我去了。 原来,孤儿院就在离东措青年旅社很近的地方。走路最多5分钟。出门右拐,穿过一条小巷子,再右拐弯就看到了一栋四层楼高的藏式楼房。其中的第三层就是这所孤儿院。我到的时候,只看到三四个小孩子冲我微微笑。保安喊了几声告诉我老师正在起床。在半回字形走廊等待的时候,孩子们看到我脖子上挂着相机,大方地要求我给他们拍照,这正是我想做的。于是,我随手拍了几张,并且马上显示出来给他们看。孩子们高兴极了。我原来印象中孤儿院的条件不会太好,想象中的孤儿可能不太讲卫生。但到了一看,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整栋楼很干净、整洁;孩子们穿戴也很不错,脸上洗得很干净(并且没有街上和青藏线上我看到的藏族小孩子那样脸红脸黑的,反而很白净)。这时,老师开门了招呼我。孩子们围过去亲切地喊他爸爸。 进屋落座寒暄过后我才知道,孤儿院目前只有9个孤儿,最大的9岁,最小的4岁。这位孤儿院的爸爸老师姓张,是韩国人。他五年前来到拉萨,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和这家孤儿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张先生辞掉了韩国的工作,离开了家人,开始在拉萨和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今年年初,他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就说服自己的妻子也来到了拉萨。说话间,他的太太也开门出来跟我打了一个招呼,怀里抱着孤儿院最小的孤儿,一名四岁的小女孩。现在孤儿院的主要开支都是张老师太太自己的钱。最多的时候,孤儿院有70多位孤儿。后来,张老师的事迹在拉萨宣传以后,感动了拉萨一位小学校长。于是,这位校长与孤儿院的张老师成为了老朋友。他们达成协议,孤儿院负责收留孤儿和学前基本教育。到了入学年龄,孤儿就转到这所学校读书。谈到孤儿的出路,张老师告诉我:上学然后自谋职业或者到寺庙当喇嘛。目前孤儿院的经费比较紧张,全靠张老师的太太。张老师告诉我,还可以支撑2年左右;因为偶尔也有海内外的慈善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一点资金支持,但不是很多。我个人感觉主要原因是这家孤儿院收留的孩子并不多(9名孩子);张老师他们为人处事低调,并没有刻意作对外宣传。再有,张老师尽管会讲一点汉语、藏话,但很少。只能简单地跟人交流。英语不错,但他们做的网站只有韩文。这样的话,争取到中国国内的机构或者个人的捐助渠道就少了很多。但5年他们都坚持下来了,现在仍在继续坚持。他们能这样,纯粹是靠自己的力量默默做着一件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指望的事情。但惟其如此,我才格外佩服他们这对韩国善良的夫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b36e9010005bl.html3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