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墨脱游记(4) |
[游记]墨脱游记(4) |
2007-07-27 97tour.com |
墨脱游记 作者:西藏游记网 - 检索: 墨脱游记,墨脱旅游欣赏,墨脱旅行日记 如今,墨脱山乡自己的文化人正为改变古老山寨的面貌贡献著才华。第一批从山村小学走出去又学成归来的门巴族县长桑杰扎巴说,教育是我们门巴、珞巴人摆脱愚昧、迈入现代文明的关键。 两代猎手 白嘎一家世代狩猎,这是墨脱的珞巴族人的传统。只是白嘎的儿子伦珠多吉和他一点也不一样了。 能看到的不一样是伦珠多吉富了,白嘎则贫穷了大半辈子;内在的不同是伦珠多吉更会经营。 今年68岁的白嘎曾是墨脱有名的猎手。用浸过毒汁的竹子弓箭,他敢和最凶猛的野猪、狗熊打交道,而且总是赢多输少。一家子就以此为生。 伦珠多吉是白嘎最小的儿子,今年28岁。多吉小时候,村里有了学校。白嘎坚持让他上了学。多吉一边读书,一边跟父亲学狩猎。从学校毕业后,他出山当了几年兵,见识和枪法都有了长进。 在山外时,多吉知道了麝95、熊胆这类东西能卖很高的价钱,并非像他父亲过去换东西那样,只值几尺布和一点盐巴。“这真是珞巴人富起来的好路子”。他回来后对父亲说。但他并不想像父亲那样完全靠狩猎为生,他潜意识里感到要把各业的优势结合起来。他决定靠种地吃饭,狩猎致富。于是,每年,他用秋冬的三个月去狩猎,其它时间种地、跑运输。他买来猎枪,改变了珞巴人用毒箭狩猎的原始办法。结果,每次狩猎,他至少能得到一只麝95或熊胆、熊掌。 一年下来,他光狩猎所得的钱就近2000元。加上种地、跑运输,他家成了村里的富裕户。既有现钱,粮食也吃不完。他一个人养活妻子、父亲和自己的一个孩子早已绰绰有余。 白嘎老人说他现在过上了一生中最好的日子。“我们家买了3匹马、2匹骡子和7头犁牛,前两年,又卖掉1头犁牛和5000多斤粮食盖起了现在住的这座大房子。听说我们房子上铺的铁皮还是从日本进口的呢!”多吉还给父亲买了羊毛卡垫和收录机。白嘎闲暇时,就坐在柔软的卡垫上,喝著儿媳酿的米酒,听收录机里播放的“山外洋歌”. 不夜的村寨 墨脱人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夜晚,只是这快乐的夜晚近几年有了些不协调的冲突。 墨脱远处西藏的东南。我们进墨脱的第一天,在黑夜吞没了四周的森林时仍没找到落脚的村寨。我们彼此只能靠手的触摸寻找对方,还不时被野兽的吼叫吓得发抖。忽然,黑暗中飘来阵阵歌声,高亢淳厚。“村寨!”我们惊呼著,顺著歌声寻去。 我们走进一吊脚楼开著的门,屋中是一堆篝火和一群围在火塘边歌唱的人们。那一夜,虽然屋外雷雨震天,虎吼狼嗥,可我们却挤在这些歌唱的人们中间睡了个安稳觉。 墨脱是西藏东南隅的一个偏远县。 的时间长了,知道在墨脱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这夜晚的歌声。每天晚饭一过,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就拎上几筒自家酿的米酒,三五成群地聚到一、两户人家,围在终年不熄的火塘边上边喝边唱边舞。歌会通常会持续到半夜,遇到节日或丰收,则要唱跳通宵。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人都把参加夜晚的歌会当成乐事,只是近些年年轻人愿意单独进行。他们责怪老人们唱歌尽是些老词老调,早过时了。他们喜欢的是内地和拉萨的流行歌曲,有藏语的,也有汉语的。他们还把从录音机里学来的好听曲子填进即兴编的门巴语、珞巴语新词,引来满堂大笑。就连舞也是传统“锅庄”和现代迪斯科一起跳的。年轻人出山,最喜欢买的东西之一就是歌曲磁带。 去年,墨脱县城附近的几个村寨除了夜晚的歌会之外,又多了一项新享受:可以看到中央和西藏的电视节目。 县城的大礼堂里每晚人都是满满的,欢笑声不断。一个叫丁增的小伙子说他喜欢看电视,“我得到了消遣,也了解了世界上的事。” 农民扎西顿珠则花了3千多元钱买回一台彩电。他说:“我宁愿花这么多钱让我的两个孩子多学点知识,开阔眼界。” |
转自:http://www.97tour.com/tibet-travel/motuo4/index_4.html2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