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徒步墨脱 |
[游记]徒步墨脱 |
2008-06-27 sina.com.cn |
徒步墨脱--历练生死,肉体磨难灵魂涅磐 2007-11-10 12:55:47 大中小 标签:知识/探索 莲花渐渐凋落??? ——雪域胜地,天地墨脱 序 徒步墨脱,与雅鲁藏布江一起流动,一次终身难忘的灵与肉的考验。 在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传说有个开满莲花的胜地,古时候人们称它叫白马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墨脱。藏在大山里的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而且只有在夏秋季融雪的几个月里才可以与外界相通,墨脱的路都是雨水雪水长年冲刷形成的水沟,加上多少年以前流放者和朝圣者的踩踏形成的一条便道。整个地区道路艰险,冰川、泥石流、雪崩、绝壁和涛天巨浪的大河交错在一起。探访墨脱是每个背包族的梦想。 著名的探险家余纯顺,这位走遍西藏的壮士,因为没有去成墨脱而抱憾至终。 是张狂的渴望,还是静静的期待?! 在飞机起飞的一霎那,我的心突然平静了下来,望着同伴被激动丰富起来的脸孔,我在问自己,筹备了大半年的计划难道真的启动了?这只为了地图上一个小小的圈点,被众多探险家和旅行者称为“自虐之旅”的焦点,或是神秘的莲花盛开的白马岗,深深隐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文化,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穿越我们这几颗来自南国的心灵…. 从吴圩机场到成都双流机场,不断的换牌、托运、安检、起飞、降落….我渐渐麻木了,机械地与同伴们讨论这次旅行的装备、用品、天气,隔三差五的讲着一些不着边际的笑话打发时间,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满怀的激情已经流失了,这样的状态倒像是去参加成都糖酒交易会,我不敢把这样的想法告诉同伴,要是知道的话他们在飞机上就会把我踹下来,我竟然开始郁闷起来。 2007年9月5日 派乡(也称派、派镇、派区)是进入墨脱前最后的物资转运补给站,军用的、民用的物资都从这里集散进入墨脱,我们的中巴车到达时里面开出了3、4辆六驱的卡车,在车上我们又结交了5位同行者,3位来自内蒙、1位来自南京、1位来自深圳,这回不是八仙过海而是八驴找累了!! 派乡不大,二三十间藏式民房分布在壮阔的雅鲁藏布江边上一小块坡地上,站在这里,起伏叠翠的群山和雄浑奔腾的江水如此安静的展现在眼前,几缕炊烟从远处的村落缓缓升起,好美的样子!从拉萨到八一,再到派乡,两天的中巴车长途奔袭,拉萨河与尼洋河谷的迷人美景忽然间烟消云散了,在快天黑的时候,我扛起相机冲到村边一阵狂拍,因为我不知道在这静谧景色中开始的明天,迎接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行程,虽然之前看了无数的攻略和资料。 这一晚我睡得很香(呵呵,一贯如此),尽管在同背夫(帮背运行李辎重的当地人,最好是藏族)讨价还价的时候严重不爽,这里要记得一个名字:根地,一个藏族背夫,貌似纯朴的背后让我们受到意外的伤害,这是后面才知道的。 好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等着上路! 2007年9月6日 (20公里,9:05-18:05) 没有什么比在派乡开往松林口的卡车上更像强力按摩机了,同行的8人除了一位大姐坐在驾驶室,其余的7个男子汉就像七尊罗汉在一个巨大震动的大筛子上“突突突”的跳动,坐着、躺着、靠着、蹲着….随着车辆的上下颠簸(还不如说上下狂抛),大家不停在变换姿势,两手抓狂地紧紧抠住车子的侧板,在敞篷的车厢上不时躲避从两边路旁横扫过来的树枝,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感受看着沿途雪峰、青松、飞瀑和烟雨迷雾的美景,一帮人在兵荒马乱中大呼小叫着,而且竟然有人还能掏出摄像机和相机狂拍一气,我只能说:强! 这辆卡车“吭哧吭哧”地把我们从海拔3100多米的派乡送到18公里外海拔3500米的松林口,花了近一个半小时!松林口是汽车能到的最后一个站点,山边一间废弃无人的小木屋是唯一能看见的人迹,从这里往墨脱就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啦。 在斜飞的细雨和烂泥里,我们装卸行李背包,整装待发,一帮男人专门跑到山边“嘘嘘”准备轻身上阵。在派乡时我们就被告知,必须在中午1点半以前翻越海拔4221米的多雄拉山口,不然山上突起的迷雾和雨雪会让人迷失方向,就算有经验的本地人也不例外,而且我们也知道今年5月就有广西的一位驴友因为没有及时翻越山口而永远与山神相伴了!按照当地人估计翻越山口大概最少需要3个小时,现在已经9点了,呵呵,压力好大! 第一拨5位北方的驴友已经出发了,我们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顺便照相。十五分钟后我们三个也开始向山口挺进,还是第一次拄着登山杖,我有点不习惯。我们在斜飞的冷雨中,踩着乱石块上路了,毕竟是海拔3500多米开始出发往上走,对于我们生活在“低原”的人来说,这是徒步墨脱的第一个挑战。没走两步,我已经听见伙伴的粗重的呼吸声,接着就不明显了,因为我自己喘气的声音更大,路还是很清晰,我开始试着调匀步伐和呼吸的配合,慢慢找感觉,因为我知道如果不这样很快就会累趴下,就跟长跑一样,何况是高海拔地区!感谢在南湖的慢跑训练,我很快调好了呼吸和步幅节奏,一步一步向上走,呵呵,突然想起了一首歌《蜗牛与黄鹂鸟》…… 就这样走了十几分钟,我们突然就看见先走那一拨人的身影在远远的头顶山上晃动,还以为追得上了,仔细一看,原来山路蜿蜒盘旋而上,还远着呢,刚说着他们就又没影了,还是我们三个自己照顾自己吧。山上的水开始多了起来,哗哗的不分方向漫无目的地冲下来,远远看像一条条银链子从山上挂下山腰,摸了一把,水是冰冷的,应该是山上融下的雪水,在水流的侧旁,竟然开着一簇簇紫红的小山花,可惜是雨天,没有展现动人的色彩,不过足以让我觉得倒没有那么冷了。带着同高山冰雪相遇的期待,我们不由得加快了步伐,也渐渐适应了高山呼吸和这样的山路,况且中午必须翻越山口,这样的雨天更是要抓紧时间,谁知道走慢了会遭到山神怎样的惩罚。 很快,在一块巨石旁我们追上了5位先出发的驴友,他们已经休息了十分钟,说怕我们迷路等等看,大家状态还不错,倒反是同行的一位当地小背夫(16、17岁)说头晕目眩起来,原来是可能刚得感冒体力不支了,问他要不要吃药,他拒绝了,一言不发低头继续赶路。我们喝了两口水,向山口冲刺。 还是喘气,没有别的想法,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有点缺氧了,感觉身上的小背包和腰包越来越沉…… 这时,山上下来两三个本地人(这里走山路的都穿着迷彩服或是军装衣服和解放鞋),路过身边时我们问,离山口还有多远?不远了快到了(这样的回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证实,这是以他们的走路速度来说的)。漫长,真的很漫长,问路以后我们竟然走的渺茫起来,下意识老在问:几点啦,怎么还不到山口?! 气喘得越来越厉害,我知道海拔越来越高了,提起精神,走,应该快到了! 一阵欢呼!前面那5位已经在向我们招手,看见了,大大的经幡白塔(其实就是一堆石头)就已经到了眼前,没有见到冰雪,但是我们的两只手已经懂得僵硬,同行的波波哆嗦着七手八脚掏出摄像机,把我们在凛烈的寒风冷雨中的形象拍了下来,风好大,我已经拿不出相机了,传说中的两家黑鹰直升飞机的残骸也没有看到。我们看了看表,才用了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没有吧?!传说中的第一个难关竟然这样就搞定?!以至于那位内蒙的高个子甚至放出豪言,要跑着下山,半个小时跑到拉格! 嗬嗬,你就吹罢!我们三个相对一笑。 接着要奔袭20公里外的拉格,但由于翻越山口的时间出乎意料的少,我们开始有点放松,花了很多的时间看风景、拍照、摄像。说来也怪,上山的路上只有一两道溪流,而下山的路几乎都走在奔流而下的水路中,每隔一段就会遇到一条瀑布,水依然是冰冷的,原本干爽的鞋子不得不一次次接受浸水的挑战。为了尽量不让水灌进鞋子里(我穿的登山鞋防水只有12厘米),我们一个个都在溪流上跑起了“梅花桩”,专盯着冒出水面的石块,然后就蜻蜓点水般“噌噌噌”跳过去,遇到松动的石块就用登山杖支持平衡…… 雨一直下,沿着溪流下山的路很多地方旁边就是绝壁悬崖,烟雨朦朦中探身俯瞰,云海深处竟然还有几大片的冰原,灰白灰白的,周围的草已经绿了,冰雪融化成涓涓细流把大片的草地划出几十道白亮的格子,斜斜地往山下延伸开去。很快,晚很多出发的运送行李背包的两匹骡子在背夫带领下超过了我们,一会的功夫就有把我们独自抛离在荒山云烟中,一路上我们不断遇到骡马运输队,都是往返在这条路上运送交换物资的,大家都很友好,微笑着打着招呼,以前听说是人背运货物的多,看来现在骡马已经成为主力部队了。 山上的天真的说变就变,刚刚还很清晰的瀑布溪流,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不知道从那里升起的浓厚的烟云弥漫着整片山腰压下山谷,看时间是中午一点半刚过,看来如果现在还没翻过山口,真得找不到下山的路了,当地人所言非虚,我们得赶紧下山才行。下山的路有两种,宽一点的是骡马和外地旅行者走的,又窄又急的小路是本地人习惯赶路走的,我们听从了当地人的建议老实地沿着大陆走。 一天之内体会从冰雪寒山到温带丛林的味道可并不像书上说得那么爽,一山有四季,我们不小心就从冬季跑进了春天,满眼的绿色和泥泞的山路,森林多了起来,越来越热的气息让我们早已汗透衣襟了。踩着越来越多骡马的粪便与泥水混合的林中小路,望着泥水由黄变黑(这是未来几天我们识别是否快到有人落脚地点的标志),终于看见了远处冒着炊烟的几片木屋,哈哈!一阵欢呼:拉格到了!不过我们比前面队伍的晚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个营地,十来间高脚木屋分布在一片烂泥上,人在木屋住,骡马和猪在烂泥里呆。木屋里隔开有大有小的房间,有床、被子、枕头,房间没有门,只有一片门帘布,呵呵,可以重温一下夜不闭户的感觉了。拉格营地的老板是四川人(重庆人,反正差不多),饭菜都是川味,虽不丰富,但也可以填饱肚皮,只是有点贵,素菜30元、肉菜35元、早餐15元。从拉格到汉密,每一个驿站都有一个特点,当地的背夫和旅者都要围着火炉烤衣物、鞋子,我们竟然想到要烤相机和摄像机,因为一路上都在下雨,全湿了闹罢工。天,像漏了一样不停地下雨,哗哗的雨点砸在屋顶的塑料棚布上却成了我们的催眠曲,晚上还很冷,我在睡着前想:明天就要奔向传说中的蚂蝗区了,能不下雨就好了,雨天蚂蝗最多,太阳出来就很少了。我开始很想家…… 2007年9月7日 (10小时,28公里,海拔3250米——2240米) 噼里啪啦整夜的雨声一直坚持把我们叫醒,虽然太困了,但今天要赶将近60里的山路,最恐怖的是还要穿越蚂蝗山,得打醒精神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才行。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昨晚那些门巴族的小背夫好心把我的登山防水鞋给烤开了口,还好我带了双高帮解放鞋,本来也计划今天启用的。为了防山蚂蝗,我们都跟防化兵差不多了,脚上打绑腿,手上戴手套,除了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其它全部彻底包装,随行的邓总甚至用棉花把耳朵也堵上了,说是怕蚂蝗做窝 一路风景随处惊人,每一次的回头都会引来“哇哇”的惊叹,我们严重愤恨手中被雨水淋湿罢工的照相机和摄像机(才在拉格用火烤干的,刚拍得几张),只有用自己2亿8千万像素的生物照相机记录下来以后再存盘打印了(呵呵,就是我们的眼睛啦,据说以后科技发达了可以让人眼看见的东西打印出来,等20来年吧,倒是应该还健在的)。 这是一次风光旖旎的旅行,如果不看脚下的话!脚下嘛,也没什么,28公里的“水泥路”,沿着山上林间的溪流一路下行,冰冷的流水和尖滑的片石成了我们忠实的伙伴,始终不弃不离,任凭你双脚起泡关节扭伤疼得呲牙咧嘴,也不管你拄着登山杖的手酸软酥麻,你,只有往前走!鞋子全湿透了,走在路上吱吱地冒水,每次趟过瀑布急流的时候就当是洗脚吧,拿专业的话说,叫冷却“刹车皮”,因为一路下山,人就像不断刹车的车子! 奔腾咆哮的多雄拉河在群山中狂窜,激起的水汽烟雾蜿蜒在我们的周围,巨大的吼声很多次都让人觉得是遇到了大瀑布一样。西藏的河流就像多雄拉河,不管是大是小都在山林中疾走奔涌,气势惊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波澜不惊的景色,感受高原急流就如同感受藏民族同胞的直率性情。 山,叫蚂蝗山,不是一座山,是一片爬满蚂蝗的山。 雨天是蚂蝗的节日,是它们聚餐的日子,它们往往吸附在丛林中的树叶草根上,遇到人和骡马等有热量的物体就会跳上去觅食,蚂蝗对热是很敏感的,山里的蚂蝗怕太阳,阳光一照晒就都不见了。我们经历了一半的雨水一半的太阳,感谢老天爷让我们在快到蚂蝗山的时候竟然放晴了,我们只是在上午的路段偶遇了三两只小蚂蝗,像烧剩的火柴枝,都是在衣物上发现的,没有“中奖”,北方那几位驴友就没那么好运了,其中有一位南京的老王被咬得脖子和手上都血淋淋的一道道,蚂蝗吃饱了才被发现,原来在拉格出发的时候他们被随行的背夫根地告知路途还冷,要多穿衣服,捂得太热招蚂蝗了,后来才明白是背夫为了少背东西骗他们的,其实海拔从3200多米急降到2200多米只有越来越热,何况还是徒步?! 有了太阳帮忙日子就好过了,无惊无险,我们进驻汗密,在这里还是四川人开的驿站木屋,态度很热情,饭菜和住宿的价格也很实在,是往墨脱路上感觉最好的了。在汗密我们第一次被这里的驻军查验登记边境通行证,汗密属于中印边境的军事管理区,外来游客查得很严,据部队的人说,今年来的人少了一半,才400多人,而且近日只有我们到来,很不巧的是9月4日以前多是晴天,这几天才连续下雨,听说前方还发生了大塌方,不知到过不过得去,我们担心了起来。 穿着拖鞋去军营登记边境证的时候,我晚节不保中奖了,而且是被蚂蝗吃饱才发现血了一片,右脚的一个指头挂彩了。惊险不止一次,在我伸手到背包取东西的时候,手背跳上一只,开房间门看见雨衣上趴着一只,早上带眼镜时耳背上又逮到一只,都被及时消灭了,估计是行李在路经树丛的时候带上的,我发出的警报让伙伴们又紧张兮兮地忙着检查行李一回,亏得带有六神驱蚊喷雾剂有效(听说蚂蝗也怕盐),一喷蚂蝗就掉了,好过扯掉,因为硬扯的话蚂蝗的吸盘还留在体内会引起发炎的。波波是幸运的,一直没有挨咬,邓总在第二天早上也被“开斋”了!太累了,顾不上怕了,睡吧,明天等待我们的是最险峻的一段,38公里的奔袭,看看我们的烂脚丫还撑得住吗? 2007年9月8日 (12小时,38公里,海拔2240米——900米) 在汗密半夜又开始下雨,听说还没有出蚂蝗区,看来要继续“包装”了。 飞瀑流泉、急流木桥,风景一如的奇美,脚肿痛得厉害,不敢过多休息,每一次的停步到启动都要经历剧痛到麻木,还是狂奔吧!老虎嘴,直如其名,凶险的地方,在万丈峡谷深渊的绝壁边上开凿出的半开放山道,下面是咆哮着的多雄拉河,听说有几位新兵背着包袱路过时不小心掉了下去,连影都找不到了,三公里的栈道就象3000道鬼门关,每一步都是生命的跨越。从老虎嘴开始,我们开始进入亚热带,野芭蕉的大叶子在阳光下招摇,浑浊奔涌的雅鲁藏布江在连绵的大山峡谷中蜿蜒,两边的绝壁斜斜地向下飞入江水,江边竟然没有任何立足之地!跟我们家乡亚热带风光不同的是,这里的山谷、水边和山尖经常云雾缭绕,天气变幻无常,路上的片石被山崖上的滴水淋得湿滑无比,波波一次站立不稳,在试图拍摄录像的时候差点把水壶和登山杖扔下悬崖给老虎嘴当纪念品了。 中午1点半到达阿尼桥的时候,天彻底晴了,我们顾不上吃东西就七手八脚把淋湿的相机、衣物和背包摊在几块大岩石上暴晒,这里热得只能穿一件衣服,已经和南宁没什么两样了。阿尼桥是雅鲁藏布江支流上的一条较有名的吊桥(西藏多是吊桥),风景没有特别的地方,不过这里烂泥上飞舞的一群群蝴蝶可很是漂亮的,只可惜我们的相机镜头里全是水汽,没有拍得下来。过了阿尼桥,就进入塌方多发区,上坡渐渐多了起来,和前两天一直下坡不同,我们也开始大喘气了,路上小塌方不断,有两三个大塌方足有小半边山那么大。快到解放桥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今天最大的塌方,整个山腰全垮了,连日的大雨把原本没有泥土的砂石山体冲得一塌糊涂直滑下数百米深的峡谷河床,山民刚刚临时用锄头铁铲在塌方的碎石上浅浅地挖出一条道,勉强走得一个人,两只脚丫还不能并排,而且沙土还很松软,随时有再塌方的可能。前面没有人,我们停下来看了好一会,决定一个一个分开闯过去,其他人帮看山上是否还有异常情况,然后深一脚浅一脚逃难似的快速跑跳过去,200多米长啊,到了对面,大家都才敢出声说话。 解放桥是一座400米长横跨雄浑的雅鲁藏布江的木质大吊桥,桥上经幡招展,桥下江水滔天,夹在崇山峻岭中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这里是中印边境的军事要塞,有一个连的部队在驻守,桥头有碉堡,还有六七名军人,他们检查登记过往人员的边境证件,同时禁止对大桥拍照(一路的驿站和背夫都多次提醒,网上也有告知,据说是防止照片流传妨碍军事)。同行的内蒙大姐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在对岸就开始拍照,因为天色已晚,闪光灯一闪一闪的,引得桥头这边的兵哥哥鼓眼吹腮的,嚷着要收拾她,呵呵,我们先到了,正好看看戏,不过还好,看是个女同志,他们只是把相片删除就了事了,没有像网上说的要没收。 背崩就眼前的山顶,还要走20多分钟,全是溪流爬山路,天都黑了,都走了十几个小时了,累字N早前已经不会写了,下半身基本麻木,上半身开始抽搐……狂饿!!大家全戴起了头灯(跟矿工用的差不多),一路向目标冲刺,纷飞雨天全黑的时候,我们到了! 2007年9月9日 今天是个好日子,胜利就会在今晚实现了! 早上起来,走到住处外一看(晚上太黑没看到),乖乖,原来我们竟然在半山仙境美梦了一会,金秋九月,这里竟然跟江南一样,一片饱满的穗黄在青绿的山色映衬下隐约地游荡在云海雾渊,零星的小木屋点缀其中,美得让人窒息,一时间我竟忘记了还要再上路,真以为自己在度假了,直道被同伴叫醒,才急急忙忙拍了几张相片便收拾行李。 在背崩,我们吃的还行,住的有蚊帐(我睡的房间没有),北方的几位驴友还杀了两只土鸡,嚯,要100元一只(我们跟他们是分开吃的)!老板养有一黑狗一灰猫,我都打了招呼,没想到这竟引来了一段传奇故事(这里先按下不表,呵)。 又上路啦!大家心情跟前两天都不一样,路更不一样了,如果把前几天走的说成是山路的话,那从背崩到墨脱的就可以称作“高速公路”(邓总语录)!路,沿着雅鲁长布江边一直向前,向前,向前!雅鲁藏布江两岸的不仅美景不断扑面而来,这一路上有个特点,每到一个村前,路上都有一道大木栅栏门,没锁,人推开走过后又关回来,据说是不给牛马过别的村。天上细雨纷飞,地上脚步追追,大家鼓足劲往前赶都想尽快到达传说中的莲花胜地。走到离背崩一两里路远的路口,我们忽然发现有一条毛色油亮的黑狗好像在跟着走,仔细一看,原来是住过客栈老板那条狗(叫小黑),不会是来送行的吧,我们笑说着。3公里、5公里、8公里……嘿,这小黑怎么越送越远?我们停下它就在旁边爬下休息舔毛,我们一走它就欢快地在前后小跑,见到牛和马在路上挡道就上去吠叫赶跑,遇到小溪一跃而过,如果跳不过去便会叫人抱它过去,更神奇的是,小黑见到一些门巴族的人便会朝他们吼叫,而见到藏族的或者其他人就不叫了。小黑很听我的话,基本跟在我的身边,我们在中途午餐休息的时候它就趴在我的脚下,这也真奇怪了,邓总和波波笑说,这可能是前是缘分,说不定上一辈子它就是俺的宠物呢!看小黑没有回头的意思,我们也乐得多了个伴,给它吃火腿肠、压缩饼干、牛肉干,渴了就自己喝水,身子被雨淋湿了就不时抖抖毛,累了也坚持到我们休息时再趴下,好有灵气的狗呵!越接近墨脱,有个问题就越困扰我们:小黑跟我们出来,怎么安置? 从背崩到墨脱多是上坡的路,虽然路宽了,但不断的雨水带来不断的塌方,不断的穿越激流,没有了蚂蝗的骚扰,多了小黑的跟随,跟前几天相比,多了许多乐趣,完全忘记了对风险的惊怕。快到墨脱,就一直是不断的上坡路,而且小塌方很多,几乎像是连续的爬楼梯,无穷无尽,我喘得快要接不上气的时候,原来落在最后的邓总竟然飞快地超过我和波波向前疾走,我们却一下子提不起力气跟上他的步伐,看来这个家伙是被什么扎到了。幸好小黑还在身旁,无怨无悔地一直冒雨护送着我们,这是对我们默默的鼓励,我们也加紧了步伐。 脚在痛,路要接着走,我一言不发在保持着脚步的节奏,波波在旁边问我,你在想什么?我说什么也不想,在享受徒步的乐趣,波波说这是走路的最高境界了。冲上一段漫长陡坡的尽头,远远看见暮色中的墨脱县城时,大家一阵欢呼:终于到啦!而这个时候脚下却越来越泥泞起来,黑色的泥浆混合着混浊的溪流让我们陷入一条沼泽路,每一步踩下和提脚竟被烂泥像吸盘一样吸附着,我们兴奋的心情一下子被收紧,只能又步履蹒跚地往前挪,远处看见一小点邓总的身影竟开始往县城的大路上飘去,莫非他会轻功?!看见山,跑死马!在看见县城的一个小时后,我跟波波终于也踏上了墨脱县城的水泥路面,我的心情就像是飞机降落在机场,踏实了,雨,没有停,天,也一下子黑了! 2007年9月10日-12日 墨脱 传说中莲花盛开的胜境,一个信仰的高峰,墨脱,我们来了! 没有激动的泪花,没有终点冲刺的狂喜,只是带着满心的好奇和探询的渴望,带着一身的疲惫和血汗(被蚂蝗啃过),我们闯进了这个雪域桃源...还有还有,带着一双满是泥浆的伤脚!初次见面的墨脱没有想象中的落后与荒凉,县城的路全是水泥辅的,有成排高高的路灯,许多楼房和内地县城没什么两样,只是矮一些多是两三层高的,许多小木屋隐约在山林中,在另一片山坡上竟然还有二三十栋小别墅(好像还没有竣工)。 为了卸去一路的疲惫,我们昨晚喝了点酒,一直没有睡好觉了,但早早还是醒了起来,因为昨晚到的时候先住下的“林业局招待所”其实很杂乱、很不卫生、很狭窄,囫囵的睡了一晚,早起赶紧想换一间住处。清晨的县城很宁静,淅淅沥沥的细雨中一些行人在穿行,多是妇女和学生,还有一些民工样的人,几头骡马和猪在街道上散漫的寻找着食物,一切都没有太特别的地方,昨晚深夜还狂欢K歌的歌舞厅就分布在周围,沿街的商店只开门了三四家。我们转到了县城最好的政府招待所,就在县政府办公大院里面,很安全很安静,在远离街市的一座小山包上,可以看到县城全景和周围的风光,政府大院里一座木结构卫生间,是我见过的风景最美的,这里就可以观赏到雅鲁藏布江峡谷,而且没有太多异味,因为风很大。 原来一直以为在墨脱见不到汽车,这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呀?!但一早起来,却看见许多的越野车、大卡车和面包车(就没见小汽车),在政府招待所大院还停着四辆北京吉普,车门上喷着“广东援助”等字样,难道早都通了公路?看来我们可以坐车子离开墨脱了,一打听,的确有公路通出去,不过这几天连续下雨塌方了,正在抢修,估计两天就通车!阿弥陀佛,我们放心了,可以慢慢享受这里的风情,不用担心了。谁知道,这样的消息,白白消耗了我们48个小时。 墨脱是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等多门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没有明显的藏族特色,相似的只是飘扬的经幡。县城很小,一条街道绕城一周,20分钟就能走完,逛一天碰面的不过几十个人,人气好少!冷冷清清的墨脱并没有展现任何传统文化的氛围,仿佛只是一个世外的所在,一切的节奏在这里都变得异常缓慢,人们在做这几件同样的事情:看电视、打牌(麻将)、聊天,更多的是发呆,我们除了打听出去的路况,就是吃饭和大睡,智商开始下降了。在墨脱,洗澡是一种享受,热水淋浴10元一次,时间不限,久违的快乐在澡房流淌起来,我们狠狠地刨了三四次皮,那个爽呀!县城吃的基本都是四川人开的,口味还行,咸咸辣辣的,消费不算太贵,就有一样不敢吃,这里的土鸡卖200元一只,鸡蛋5元一个! 墨脱的歌舞厅比较多,有一位山东援藏的老兄告诉我们,歌舞厅其实就是妓院,最多的时候人口不到1万人的县城就有28家,为什么那么多?听说本地的女人基本被四川、陕西的男人骗走了,本地的男丁和往来的背夫只能依靠这些场所娱乐一下,这真是堕落呀!哦,怪不得到了下午就会看见一些浓妆艳抹的不三不四的女人聚在一起闲聊打牌,原来如此!墨脱每年6、7月到10月中旬才能跟外界交换物资,无论是人力还是汽车运输,其余月份进出墨脱的路全被大雪封山不能通过,而在通行的季节由于都是雨季路上经常塌方,汽车要就进不来,要不往往进得来就出不去,我们在街头见到的车其实已经被困了好久了,县政府的那几辆北京吉普就基本没动过,更离谱的是,由于道路不通,为了引进新的妓女,歌舞厅的老板还要雇请民工把妓女从外面背进县城! 在县城的三天,是我们彻底失望的日子,没有领略到向往的民风胜景,没有感悟到信仰的震撼,没有看见满山盛开的圣洁莲花,只看见了那县城广场中莲花雕塑斜落的花瓣…… 墨脱,我心中的那朵莲花已经凋谢了吗?! 2007年9月13日 不能再等了,我们再次徒步上路。 打听了许多人、许多车,得到的都是模糊的答复,最有希望的就是说由上级领导要来,进墨脱的公路必须在16日通车,鬼才相信呢,还是得相信自己的双脚,路上所见证明我们的决定如此正确,幸好只在墨脱修整了三天,我们的智商还健在。 108K是一个驿站名称,是指距离波密县城剩余108公里的路程,接下来的80K、58K等都是如此。我们这一天要走32公里的路程,说是在公路上走,其实就是宽一点可以通汽车的崎岖山道,不过对于来时的路,这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我们依旧请了两名背夫,是在墨脱认识的山东老乡介绍的,一个叫顿珠,一个叫格桑,他们是我们遇到的最老实的背夫,虽然他们的要求很直接,甚至格桑还有点小鬼怪,呵呵!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024a101000bnu.html2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