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通麦天险自助游 |
[游记]通麦天险自助游 |
2007-07-29 hb4x4.com |
-- (zt) 西藏游记——回首通麦(05) 西藏游记——回首通麦(05) 从波密札木到林芝八一 8月9日这天早上,多云,我们离开波密,顺帕隆藏布向通麦开进。地图上看,波密距通麦大桥90km。出札木镇柏油路很快就成了砂土路,不久来到古乡沟,连砂土路也没了,车子从很长一段乱石河滩小心穿过。 古乡沟,中国泥石流的典型标本。很久以前有部《泥石流》的纪录片,记录了一次泥石流从孕育、暴发到毁村拔寨的全过程,素材很多就是在古乡拍摄的,老茶认识泥石流那摧枯拉朽的力量就从那部片子开始。西藏那时候还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更不知古乡沟位于西藏何处,只觉得没泥石流的时候,那雪山、树林、小溪景色如画很是抒情,影片中藏族女歌手的独唱也一时流行。 古乡一带景色确实很美,林木很茂盛,在一座便桥边能顺沟看到雪峰在云雾中隐现的美妙景色。这几年,似乎没听说古乡沟给川藏线找过什么大麻烦。 通麦可不同。 从决定走川藏线开始,“通麦”两字就深深烙在脑海。这是一道坎,一个魔障,一旦迈过去,千里川藏线险阻再无足奇。说通麦,其实是通麦、排龙、拉月、东久险道的统称,在沿帕隆藏布江和拉月曲的几十里路段上,大小滑坡塌方不计其数,尤以“102”道班地段最为凶险,往来司机莫不谈虎色变,视为畏途。通麦天险把三千里川藏线分成东西两段,以东的物资由川、滇两省供应,以西则由青藏线供给。据说雨季只有每月1号和15号两天单向通车,其它时间封闭修路。遇有重要人物非得走川藏线进出藏,拉萨方面往往派车前往“102”西端接送人,成都方面则在“102”东端接送人。 因为有通麦,成都至拉萨的班车绕道几千公里北走甘肃青海;因为有通麦,内地游客在川西流连犹豫,圣地拉萨关山阻隔遥不可及;因为有通麦,从拉萨过来的游侠在鲁浪镇徘徊张望,交响音诗般美丽的雪山森林湖泊,心目中的“瑞士”画卷就近在咫尺,却再难东进一步……。 俺看到的川藏线游记多是从拉萨往东而来的搭车人所写,风光人情并茂,佳篇纷呈,但地名顺序有些乱,孰先孰后语焉不祥,坐车的人大都不很在意道路的细节。手中的各种地图也没有“102”的相关标示,当我们从波密往西挺进临近通麦时,想当然是先过了通麦大桥,才算踏上通麦险道,而102是通麦险道中最险的一段。如此想着走着,转过一道树木密茂的山坳,路边连绵出现中铁二局工棚,还有“西藏天路”字样牌楼,此时“掌舵”的是阿鹏。顺带说一下,俺车上三人都有本,盼盼是拿本后就没摸过车,开车的事更不敢提。阿鹏拿本10个月,累计驾龄还不到六十天,一路上险路我开,一般路都是他对付,一圈行程下来1.4万公里他开了五分之三强,回来自然也成了老大。 眯眼听着容中尔甲的游子之歌,那女声部的合声激越悠远非常养人,俺在养精蓄锐,只等到大桥再换阿鹏……。 觉得车子大幅颠簸倾斜,定睛看盘山小径紧贴山崖边七弯八拐,忽上忽下,砂石土层疏松,到处是新鲜的塌方滑坡痕迹,山崖下什么也看不见,路缩得刚够有两条车辙宽,原有路基看不到了,陡崖壁上窄溜溜的栈道竟是用胳膊粗的木桩层层叠起再临时填土而成。 俺再也沉不住气,舌头都短了:停~~~停车~~~换~~人。 迸息凝神小心驾车,在窄溜溜的盘陀道上爬行,刚好走一点又扎进另一个条栈道,好在都不长十分钟就过去了。透了口气,心想这可能是一新形成的塌方区,还没来得及编入川藏线险区名录,算是通麦大餐前的开胃酒吧,不堪回首不堪回首,正餐不知怎么下咽呢。 停车问路边民工,此乃何地也?四川口音的民工答曰:“大102和小102”! 惊魂未定回头张望“102”,这大名鼎鼎的险工路段就象刚被超级重磅炸弹直接命中的空袭现场,滑坡、泥石流剥蚀的地表大幅大幅惨烈地挂在山崖间,一片片滑坡痕迹从上百米高处直袭公路,砸得川藏线连路基都没了。贴山崖开出的临时便道在半山腰上下盘绕,后来的汽车象蝼蚁般慢慢爬行。 102之险在于窄溜溜又向外倾斜的栈道上你要不断地完成上下陡坡和过急弯的动作,上坡时车头一仰,只见引擎盖不见路就那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等能看到路面了,多半又在下陡坡,左侧不见底的深渊又在时时刺激着你的神经, 庆幸的是,我们过102时,至少有一天没下大雨,路面不烂不滑,山上也没飞石落下。 102的山势并不是怒江沟那种让人眩晕的险峻,远看也是一片青山,危险在于大片的山体极不稳定,泥石流与滑坡常常从天而降,隔三岔五就给你来一轮,绕不开也躲不了,一切公路规范在这里都都变成了战时措施,临时修修补补,凑合着能过就行。人与大自然在这里缠斗了五十年了,时到今日任何长治久安的迹象都没有,看着就叫人心灰意冷。 川藏线进了波密县以后归地方管理。据说中铁二局屯重兵于102的意图是要建一座高架桥绕开险区,惹不起总躲得起吧,但不知何年能修成。 再往前几公里,才来到横跨易贡藏布江的通麦大桥,易贡藏布江由北而来过桥后就汇入帕隆藏布江。过桥右转,可以沿易贡藏布江去易贡湖草原,有40公里路。易贡,藏语意为:美丽。原准备进去玩两天的,昨天在然乌刚丢了唯一的备胎,看看那犬牙交错的河滩便道,就忍了。 过大桥左转才算进入漫长的通麦险段,正襟危坐把紧方向,沿着帕隆藏布江右岸踽踽而行,路况是那种只够一车单行的临时便道,离江面不高,视线较好,可以看清左边江畔情况。急弯道和大起伏比“102”要少些,也较少“左倾”路面。十几公里后过一军用便桥进入林芝境内,帕隆藏布江汇合拉月曲后折向东南直奔雅江大峡谷而去,我们则向西南继续走排龙、拉月、东久险段。 拉月曲河里乱石嶙峋,河水浊浪喧天与我们反向而行,一路除让过一辆军车再没有碰到来车。 从通麦大桥开始的这段险道的共同特点是临江傍崖,地表层极疏松,险工地段奇长,沿途山上少有象样植被,泥石流和滑坡、塌方肆虐,路面疮痍满目,川藏线就象开山巨斧刚刚在江边乱砸出的作品,到处裸露着新鲜粗砺的断崖,浊浪滔滔的帕隆藏布和拉月曲在一旁高歌猛进,随时在准备收容任何失足者。 后来公路钻进一条树木繁茂的山沟,这条桀骜不驯的拉月曲也变得温顺了,路也康庄了,方向正南,中午1点来到色齐拉山下的小镇鲁浪午餐。 对鲁浪的餐馆繁荣有些奇怪,鲁浪其实就是一排装修不错的川菜馆子,好象也能住宿,没见民居。有林场牌子,但极目望去不见森林。后来发现从八一来鲁浪“一日游”的小分队不少,才明白这些餐馆的功用。因为前有通麦排龙等天险阻隔,旅行社不敢再组织东行了,就把鲁浪吹成了西藏“江南”和“瑞士”。到了八一的游人想见识一下西藏景观的多样性,只好跟团来个“鲁浪一日游”。 走过川藏线的大侠都知道,鲁浪再往东过了通麦险道,那才是风光无限好,波密、然乌,横断山三江并流纵谷地带……。 也许是阴天能见度低,实在没看出鲁浪旅游价值何在,鲁浪只是一个替补? 午饭后开始飘雨,翻过4500米的色齐拉山口时,雨雾迷蒙,没看到挟持着雅鲁藏布江的南伽巴瓦峰和加白垒峰。 一个月后,在青海湖西边乌兰县一个叫察汗诺的铁路小站午饭,碰巧看到了中央台一则交通信息:中断半个月的川藏线巴塘段已恢复通车,通麦段仍在抢修中,何时通车尚待通知云云。 各位大侠,关于川藏线通麦天险俺说得还算清楚吧? 茶道SUV 西藏游记——走近大峡谷(06) 从八一到派乡大渡卡 从色齐拉山口下来就到林芝,川藏线上又一个富于诗意的地名,藏语意为“太阳宝座”。如让内地人说出三个西藏城市,拉萨自然当选,林芝应该能入围,这个地名对讲汉语的人来说太美了,具有的一种天生亲和力。 八一镇,林芝地区首府,在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口支援下,八一镇有宽阔的大道,外装新颖的大楼,整个城建规划很洋气很舒展,如同到了沿海的新县城,找住处还得对着城区街道图,但兜遍全城难找一点藏族特色。八一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行署、军分区、县府、毛纺厂等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家属构成了常住居民的主体。 林芝地区米林县有个叫“派”的很特别的地名,不知在藏语里的意思,汉语里应该是很牛很横很酷的意思,这是进入大峡谷和边城墨脱的门户。 从八一去“派”探访一下大峡谷入口,运气好的话,看看南伽巴瓦峰,仅此而已。我们没有徒步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计划,一来是被那些旅行日记中的雪山、滑坡、蚂蝗毒虫、极度疲劳吓坏了;二来这野狼现在就是俺部队的大营仓库,让踩惯了油门离合器的脚承担着那小山一样的行囊翻山越岭,简直不可想象。 八一到派镇,要到米林去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跨过雅鲁藏布江在境内的最后一座公路桥,只有从那里可以到江南,往返得四百多公里,而从地图上看,两者间距离不到六十里。 过桥后再转向东,顺雅江而下一百三十几公里坑坑洼洼的乡间道路,沿途藏族村寨很多,间或涉过雅江大小支流和河滩,这条路只能走大卡车或越野车。整整颠了五个多小时,过丹娘乡、派乡到了墨脱县转运站,再沿江走出了一小时,雅江弯来弯去,大峡谷入口仿佛就在前一个山嘴后面,但总是山后有山,层峦叠嶂。一路跟进,过了大渡卡村10多分钟,来到一个叫“断桥”的泥石流大沟,沟底只有圆木搭就的人畜便桥,车是真没法过了,前面宽达数里的雅鲁藏布河床在这里收束得只有百米,两岸仄逼,激流滔滔,让人惊心动魄。 转运站比派镇政府在那个村子热闹多了,全是简易棚屋,商店,小饭馆。运往墨脱县的物资大部分由货车运到这儿,再经松林口由背夫们驮运翻越多雄拉山口进去。(另一路走波密的80k进去) 在转运站,不能不说说墨脱,这个我们虽没准备去又一心挂牵的地方。墨脱在藏语里意为“花朵”,地处喜玛拉雅东南坡,雅鲁藏布江在南伽巴瓦峰脚下急转直下,纵贯南北,在墨脱境内形成著名的大峡谷。墨脱平均海拔仅1200m,迎着印度洋暖湿气流,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四季如春,年降雨2000mm,无霜期340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迹罕到,是真正的动植物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宝库。 墨脱又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九三年从波密札木镇修了条公路进墨脱,正大力宣传着,当年在80k即告中断。从派乡转运站汽车还可以走一段进山到松林口,背夫们从那里肩驮着几十公斤物资,翻过多雄拉雪山口,穿越原始密林,步行三天才进墨脱,就是如此每年也有半年大雪封山进不去。人背肩驮的成本之高可以想见,墨脱县也是全国物价最贵的县城。 墨脱以南曾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从大比例地图上看,墨脱、察隅和错那县有大片国土没有居民点和道路标识,象是无人区,其实那里是喜玛拉雅山南坡的印度实际控制区,墨脱县城就是边防前线,军人们的焦虑有着充足理由。 墨脱转运站有许多各地来的背夫,部队和政府是他们最大最稳定的雇主,至于考察队和旅行者的到来实在太偶然了,去前年挟发现大峡谷新闻热了一头的大峡谷旅游观光,现在重归于平淡。转运站大门扼守住去松林口与大渡卡的要道,设有售票窗口,现在也没人卖票,为游人代步的骡马闲放南山。背夫们看来也都没雇主,一伙伙或围着露天台球桌,或者拎着酒瓶到处闲逛。 墨脱背夫是当今中国最能吃苦耐劳的一群人,他们负重爬过的多雄拉雪山连“黑鹰”直升机都栽过,进墨脱的那些崎岖小路,连牲口都走不了。网上有篇文字,说一个八岁的门巴族小女孩,经常驮着接近她体重的物资翻越多雄拉山走进墨脱,读后令人心酸。 回到八一,已经晚上十点。 茶道SUV |
转自:http://www.hb4x4.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3&ID=6297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