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雅鲁藏布大峡谷里的门巴村庄

[游记]雅鲁藏布大峡谷里的门巴村庄

2008-02-28    cbulo.com

雅鲁藏布大峡谷里有两个村,一个是玉梅,一个是扎曲,村民都是门巴人。听排龙村的门巴背夫讲,这两个村相距约二十公里,每个村只有几户人家。科考队此行的目标也是要到达这两个村采集标本和观测,闻名的水资源学家关志华教授还要向当地门巴人了解近几年大峡谷内水汽的变化情况。

大峡谷里流动的村庄


没有到达大峡谷的玉梅和扎曲村前,一到天黑我们就会选择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扎营住宿。这时候的门巴背夫才真正显示出了他们坚韧、开朗的性格,他们以峡谷为家,走到哪里,住在哪里,是峡谷里流动的村庄。

峡谷里一直在下雨,科考队员们都显得有些狼狈,有个别队员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但门巴背夫对这里恶劣的环境比较适应,他们除了四处探路外,还到营地四周的丛林、江畔捡柴,也会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寻找干净的山泉水带给科考队员。让我们感到惊异的是,门巴背夫们从来不用雨具,他们冒雨在峡谷里走来走去,似乎是在享受雨的洗礼。每到晚上,他们或在山洞或在突出的巨石下铺一层野草,就算安了家。他们的生活也极其简单,烧一壶茶,在木碗里做一碗糌粑就是他们的主食,有时还吃一些玉米粒和生辣椒当便餐。

在与久美的聊天中,我对门巴背夫的生活也有了一些了解。门巴背夫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峡谷内生活,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峡谷周边的村镇。从排龙到玉梅,从玉梅到扎曲,从派镇到墨脱,门巴背夫们在这些线路上背运物资,把峡谷里的东西背到峡谷外,又背一些生活必需品回到峡谷内,他们常年进行着峡谷内外的物品交换,也帮游人背运物资挣钱。

门巴背夫经常十几人或几十人结伴而行,这些人可能是一个村的,也可能是几个村的,他们的存在让峡谷与外界互通,他们在峡谷中过着近似原始的生活,是峡谷里不可或缺的“流动的生命线”。

门巴背夫是天生的乐天派,只要大家聚到一块儿就会说说笑笑,互相打趣,兴致高时大家还会你一句我一句地用门巴语唱山歌。每当科考队员到背夫们住的地方参观时,他们就会端起热腾腾的奶茶让大家品尝,还会热情地让出一块空地让你烤火,熟悉后他们 还用简单的汉语和你开玩笑。在科考队被困峡谷的那几天,我经常到门巴背夫栖身的山洞里与他们交流,我不止一次地被这个民族血液里那种热情、浪漫、自由安闲的品质所感动,在他们的性格中还注定了一种天生的内敛,你会觉得他们永远神秘,和他们呆在一起就是什么也不说,你也会萌发出对生命的另一种感悟。

玉梅——只有三户人家的村庄

在背夫秋久的带领下,科考突击队往玉梅进发,这里的山路变得更加陡峭,基本上都是上坡路,而且坡度相当大。沿途的原始森林更加茂密,丛林中古树参天,枝蔓交错,各种昆虫鸣叫不绝,一切都显得神秘莫测。快到达玉梅时,帕隆藏布江因落差忽然变大、流速极快而发出隆隆的巨响,人走在山路上感觉脚下的地面都在震颤。疯狂的蚂蟥晃动着柔软的身体遍布林间,令人毛骨悚然。

终于到了玉梅。但科考队员发现,这个村仅有三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背夫秋久家。玉梅村地处深山峻岭之中,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地方,三户人家都在山坡上搭建了房屋,每户相隔近一公里,且家境都比较清贫。

雨一直在下,突击队员只好在秋久的邀请下住到了他家。其实大家不愿意搭帐篷最主要的原因是惧怕那些疯狂的蚂蟥。

玉梅村以农业为主,村民靠种玉米、鸡爪谷为生,兼养一些猪、牛等牲畜。由于地处林区,村民的房舍全部为木板房,房屋一般分三层。上层放粮食和秸秆,下层饲养牲畜,中层则是一家人的居所。

秋久家房舍的下层阴暗、潮湿,而且非凡脏,里面饲养着牛和猪。中层由于烟熏火燎又没有电,房内光线很暗,摆设也十分简单,屋的一角有一个土灶,灶具表面是一层黑黑的锅灰。他们生火做饭的方式很原始,在土灶中放些木柴,把灶具往火苗上一放就行,土灶没有烟囱,任凭烟雾在屋内弥漫。

突击队员们经过几天的奔波和雨淋早已疲乏不堪,住到秋久家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大家把湿衣服搭在炉灶四周一边烤火一边聊天,也吃到了一顿饱饭。晚上队员们睡在秋久家房舍的顶层,屋顶有几个大的空隙,秋久表示不会漏雨。疲惫的队员顾不了许多倒头便睡,谁知半夜时分队员们都被从屋顶漏的雨水浇醒,模模糊糊熬到清晨时,大家的睡袋已经湿透。

雅鲁藏布大峡谷最北端的扎曲村

第二天一大早,科考突击队就向我们此行的终点扎曲“爬”行。扎曲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北端的村庄,也是拍摄大峡谷大拐弯的最佳地点,现在它几乎成为了大峡谷的标志,而且从这里能够直观地看到峡谷内水汽输送的全过程。只要到了扎曲,人们就可以一睹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神韵,尽情领略大江峡谷的风采。

通往扎曲的路还是在悬崖峭壁边,而且远比之前的悬崖危险。科考突击队一路走走停停,中午时分在爬过一座落差约三百米的险峰后到达了扎曲。

扎曲村住着十余户人家,村子建在一个南北向的坡度很缓的坝子上,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村子西侧有一大片峡谷里难得一见的玉米地,关志华教授说,那是1998年国家科考队建立大本营的所在地,科考队撤离后,村民们种上了玉米。

站在村里放眼望去,四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派葱茏,芭蕉树、香蕉树随处可见,亚热带雨林植被分布非凡明显。再远处,群峰挺拔,山脉绵延,满目皆为醉人的绿色。扎曲村北面,是扎曲最高的山峰,山的顶部堆着皑皑白雪,雪线以下是茂密的森林。由于扎曲后山坡度相对缓些,加之植被覆盖得好,这个村子不存在泥石流和雪崩的隐患。还有,北山的高高隆起,又成为扎曲村抵御北来冷空气侵袭的一道天然屏障。

扎曲村的南面,不到300米处,就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顶端。队员们伫立悬崖边沿,对面马蹄形的大拐弯尽收眼底。谷底,雅鲁藏布江荡着青波从西滚滚而来,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江流通过大拐弯后,以千军万马之势一路狂奔,泻向浩瀚的印度洋。

扎曲不愧是世界最长最深最大峡谷的灵魂,她的神秘和无限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在村长的带领下,科考队住进了村民格桑拉姆家。这里房舍的格局和玉梅村的非常相似,都是三层的木式阁楼,但村民家的家境比玉梅要稍好一些。让队员们意想不到的是,村里家家都有电,而且有的村民家正在用VCD放录像。据村长介绍,村里有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柴油机发电,所以大多数村民家都有三种线路,按当地的天气情况取电。

当地的门巴村民都非常勤劳,格桑拉姆天天天刚亮就要起床,她的第一件工作就在屋外的一个木板房前舂米。这项工作单调,耗时耗力,约一米多长的木舂中间略细,两头约有碗口粗,盛米的是中部被掏空的木桩,双手紧握木舂中部,高高举起,再向下砸去,反复几十次才能将谷壳脱离。格桑拉姆将一天食用的谷舂好后,就要从屋舍的第二层取出晾干的玉米棒剥玉米粒,之后还要放到锅里炒熟。玉米是一家人的主食,当然格桑拉姆也用它来招待科考突击队队员,不过队员们都吃得很少,因为玉米太硬了,没有几个队员能咬得动。

队员们跟随关志华老师到当地村民家采访峡谷内雨水、江水及动植物的一些情况。当大家到83岁的白马珍家里,这位老人的虔诚让队员们非常钦佩,也被她家神秘的宗教色彩所吸引。白马珍天天的全部生活都是在她的屋里,屋里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白马珍老人吃过饭后就拨动转经筒诵经,这样一直到天黑。我们想通过久美了解白马珍老人到底在祈祷什么,她这样虔诚的诵经是否是为了扎曲村的平安和幸福?但我们听到的还是她一如既往的祈祷声。

据村长介绍,扎曲门巴族最初是一个刀耕火种的民族,狩猎、采集是他们最擅长的。玉米、水稻、鸡爪谷等是他们的主食,富余的还用于酿酒。现在各级政府引导居民将生产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扎曲村的最后一代猎人已不再打猎,村民也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中脱离了出来。

与扎曲村村民的接触中,科考队员们普遍意识到,虽然到大峡谷考察、旅游的人在逐渐增多,当地门巴族接受着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但在生活中,门巴人还是保持着他们固有的传统,他们习惯于用竹器、木器、石器等手工产品,也继续和延伸着门巴族的文化,固守着自己的心灵之地。(西海都市报 雷发恩)

查看全部回复我也来说两句

最新更新主题

转自:http://www.cbulo.com/viewthread-3758531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