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藏那曲藏北探险旅游线

[游记]西藏那曲藏北探险旅游线

2007-07-24    hnhw.com

西藏那曲-藏北探险旅游线

西藏那曲-藏北探险旅游线

从青藏线往西,一直到新藏线,由于人烟稀少,很多地方被习惯上称为无人区。其实这片地区有好几个县城和一些稀疏的牧民点,特别是在横穿藏北的黑阿(安多--狮泉河)公路的南侧。尤其在80年代政府提出的开发无人区的号召下,进入无人区深处的牧民人数有所增加。
藏北无疑是西藏最有魅力的旅游地区之一。藏北的面积大约占到西藏整个的四分之一强一点。藏北湖区是中国湖泊最为密集的湖区,又由于是自流区域,多是咸水湖,湖色各异,深隧诡秘。另外由于人烟稀少,野生动物非常多,黄羊,羚羊,鹤类是极常见的,运气好的话可以见到野牦牛。象雄王国曾在青藏高原上显赫一时,它的遗址也在藏北的尼玛附近。同时,由于发源并保留了原始宗教--笨教,这里的宗教习俗与西藏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异。
但是,藏北也是西藏各条旅游路线中最困难的一条,尤其在面积广大的无人区之中。
路线指南
交通是在藏北旅游中的首要问题。黑阿公路自东向西横穿藏北地区南部,但是这条线上并没有班车,虽然经常可以搭车走一下黑阿公路,但这样只能浮光掠影地看一看藏北。所以去藏北最好自己有一部车(无论是借的,还是从内地开上去的)。
在藏北旅行可以从拉萨也可以从那曲进入。这里用拉萨来举例。
一般来讲,先从拉萨到纳木错,可到扎西半岛看纳木错。扎西半岛有一简单的小土房,也有口水井,可以在此扎营过夜。从扎西半岛往东2公里左右有一条是往纳木湖乡去的,纳木湖乡再往西,过青龙桥不就是班戈县城。从班戈县可以先去申扎县再去色林错,申扎县县城不远常有大群的鹤类活动。
色林错北不远就是和河(那曲--阿里)公路,说是公路也就是车轮压出来的很宽的土。沿此往路往西半天可到尼玛县。从北出县城1公里后往西折,再往南折,走半天可到达当惹雍错,象雄王国的遗址就在湖东岩。汽车可以开到湖东的一个小村子。从此往南徒步16公里可到达遗址。
从尼玛县往北走到经尼玛区后往东,大约开车一天可以到双湖办事处,这一带是野生动物非常密集的地方。到这里基本就是通常可以到达藏北的最北端了。
从这里往北几百公里可以翻过可可西里山和昆仑山的交界处进入新疆,这样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在双湖特区界内,一条在尼玛县界内。这一带应该说完全是旅游开发的处女地。
行车指南
沿途维修加油困难
除了在县城和极少数的居民点外,这两个问题很难解决,特别是在黑阿公路以北的大片地区。
做越野活动,一般来讲柴油车在安全性(一辆装着几个汽油桶的卡车几乎就是一个运动着的火药桶)和性能上都要超过汽油车。倡在西藏,柴油车会遇到比较多的麻烦。首先,西藏很多加油站只有70号汽油,特别是在藏北,其次由于气压低,用“压缩爆炸原理”工作的柴油机,功率下降程度比汽油机大得多,第三,向过路的车要点汽油,维修备件,工具是可能的事但如果是柴油车,人家爱莫能助。
藏北的道路都是车轮轧出来的车辙便道,路况差,油耗自然就高,加上藏北平均海拔比较高,大约比平原的路面上多费50到一倍的油。
道路的识别和选择
藏北没有中标,加上各种各样的简易便道极多,要迷路实在是太容易了。即使是使用详细的地图(实际上藏北并没有什么详细而有效的地图)和卫星定位仪还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定,一定要有一位熟悉当地道路情况的牧民或司机带路。
另外,即使如此,还是应该在物资和心理上作好迷路的准备,以便一旦遇上这种情况,不致于发生混乱。
如果你是自己开车从内地上去的
虽然很多越野车具有很好的耐用性,您可能也对于汽车损坏的修理有或多或少的经验,但是在西藏,丰田“陆地巡洋舰”的维修要比其它型号的越野车方便得多。

主要景点
圣湖纳木错
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湖面海拔为4718米,长70公里,宽30公里,被尊崇为“圣湖”,“天湖”。它像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万里羌唐摹上,以其瑰丽迷人的湖山山色和美丽的传说,陶醉了众多的游人和朝圣者,纳林错湖滨广阔,水划丰美,是全年可放牧的天然大牧声。野牦牛,岩羊等众多野生经常出现。
错锷湖
北部面临的一个避风处,又发现了一个鸟岛。站在湖畔隔水相望。数以万计的棕头鸥,斑头雁,渔鸥,秋沙鸭栖居岛上,四周深蓝的湖水,衬托着花魄的小岛,合小岛如同玛瑙一般,难怪当地藏民叫它安宫地堡,确实言之不谬。这卒海拔4600米的鸟岛,是我们这次首次发现的,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它比青岛湖鸟岛还要高出1300多米呢。
象雄王国
曾在青藏高原上显赫一时,遗址在藏北的尼玛附近。

西藏那曲-藏北神秘的骷髅墙

那令世人震惊的骷髅墙,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但西藏到底有没有骷髅墙,就连许多老西藏也仅仅是听说而己,没有几个有缘走近。西藏著名作家马丽华在《藏北游历》一书中肯定地说西藏有骷髅墙,在藏北的"多多卡便成为全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了"。

探寻天葬和天葬台

一位藏学研究造诣很深的人对我说:到骷髅墙去看看吧,那是人类的归宿。后来要不是看到在比如县工作过的曹长进先生拍的一组照片,我决不会鼓足勇气寻找藏北骷髅墙的。

从城北行署所在地的那曲镇向东南走约300公里,就是比如县。比如即"母牦牛角"的意思,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就位于比如县城西郊,也是骷髅墙所在地。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

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摄人心魄的骷髅墙 
整个天葬台院子约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约一人高的土墙,在南墙和西墙上修有木架,约四五格,每格内都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人头骨,形成两面长长的骷髅墙,一个个威严的骷髅头骨,让人感到神圣的威慑和由衷地惊叹。这时我才知道,骷髅墙是天葬的产物。

在西藏,人死后尸体全部喂鹰鹫,不留一点,唯独藏北的比如县达摩寺内的多多卡天葬台,保留了众多死者的头骨,此举堪称世界一绝。子文在他的《苍茫西藏》中写道:原先达木(实为一地。由于是音译,各作者所用汉字也不同--编者)天葬台三面是骷髅墙,有一人多高,后来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日子,浊水从山上滚滚而下,天葬台的墙倒了。现在的两面骷髅墙,是用剩下的骷髅在近几十年内慢慢垒砌而成的。现在剩下的这两堵墙只有原来的一半高。

天葬台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西门是活人进出用,南门是抬尸体的入口,北面是平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众僧使用,屋内还供奉各种佛像和经文。走廊的东西两侧各塑有一个佛塔。

在多多卡天葬台院子内还有一个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像我国北方地区冬天贮菜的窖。这里四边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块砌垒而成,里面塑着佛像,存放着经书、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这里冬季的气温极低,有时竟达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尸体在别处不管冰得多结实,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准会百分之百的解冻,并可进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谁也说不清楚。由于这个谜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台名声远扬。附近许多县里死了人,都把死者驮到这儿天葬。

一江隔开三个垒人头骨墙的天葬台从多多卡天葬师口中得知,在整个西藏,过去曾保留死者头骨的有三座寺庙,除达摩寺的多多卡天葬台外,还有其对面的日丹寺天葬台和附近的缺代寺天葬台。由于这三个天葬台均在比如县境内,也使比如名声大震。可惜的是,天灾人祸使三处天葬台内骷髅头大多被毁。直至80年代初期,即便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但缺代寺的天葬台却再也没有继续保留死者头骨。日丹寺原保留的部分死者头骨,"文革"期间有一部分曾被当地人偷偷埋入地下,所以至今在那里仍保存着部分骷髅墙,但规模远不如多多卡天葬台骷髅墙的宏大。因日丹寺与达摩寺仅怒江一江之隔,日丹寺位北岸,达摩寺于南岸,加之两寺天葬台均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天葬师管理,平时乘牛皮船就可往返于两岸了。

那么为何这里的天葬台要保留死者的头骨呢?目前的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早在80多年前,在青海的某个部落里有个小男孩,他在8岁那年目睹了3个百姓被杀,吓得他一口气跑到比如县的五世达布活佛跟前。达布活佛任他为达摩寺天葬院的天葬师。于是,他把所有死者的尸首取下丢在天葬院的东南墙角里,直到成了骷髅时,再把它们一个个拾起码好。他从天葬院的东北角开始顺序摆放,到他50多岁归天时,基本上摆放到了西南角上了。据说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那个杀人狂死后混入天葬队伍中。又一种说法,保留死者头骨是在达赖十三世期间,由比如县香曲乡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乌珠(又名白玛白扎)定下的寺规,具体动机至今尚不清楚。子文在书里写道:"天葬师阿旺丹增说:把骷髅头留下来,砌成墙,无非是告诫活着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无论什么人,死了不过如此。"……俱往矣,如今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被美术家们命名为"骷髅金字塔",考古学家意识到这对人类学研究将有重大的意义;文学家则被它高深莫测的哲学和传奇色彩所感染和震惊。

我只到多多卡看了一下,对藏传佛教深邃的哲理不敢妄加评说,但有一点对我很有启发:虽说天葬在当今世人眼里是一种奇特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过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就像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一样,天葬也是藏族人与自然处于相协调发展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

象雄王国遗址概述

那曲文部地区据说有一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如今与著名的达果雪山、当惹雍错并存的象雄遗址存有无数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和观光。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迷。难怪今天有许多人煞费苦心仍找不到有关象雄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这也许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属于土地的文明。

象雄的都城据苯教传说是在被称为琼隆银城的地方,琼隆在今阿里扎达境内。扎达土林中确实有不少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和岩画。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也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苯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

象雄信奉苯教。史载苯教的缔造者辛绕是象雄第一代王。穷宗地方达果山脉中段以西处,规模可观的遗址群背依达果雪山,西临当惹雍错,地势雄奇,富有王国都城之气势。遗址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似一扼险而踞的大石堡山寨。由于临近大湖,遗址附近草场小气候特征明显,降水量多,牧草丰美,盛产优质的克什米尔小山羊,在这里时可发现藏北牧人的围帐。

穷宗距文部村约20公里,可由尼玛驱车到达。上述两地是否象雄之都尚需考证,但它们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曾处于象雄强势范围之内。

转自:http://oldbbs.hnhw.com/dispbbs.asp?boardID=10&ID=3599953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