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革吉,盐湖 早晨的阳光晒得人浑身温暖舒坦.在街上吃完豆浆油条,就重新充实装备和补给.接下来的路途须穿越广阔的藏北无人区,食品等物资全部要准备充分.我们将原来装备卡车上的食品等进行重新整理挑选,并补充了许多肉类食品和新鲜水果蔬菜. 在我们忙碌的车身旁,司机们席地而坐,回味着昨晚在朗玛厅的趣事.洛桑则盘膝专心地在我的明信片上画着佛像. 中午12时我们从狮泉河镇向东出发了.沿着美丽清澈的狮泉河水,在山间蜿蜒疾驶了3个小时100余公里,到达革吉县城.在用午饭时,我将墨镜给弄丢了.想到以后在草原上行驶,墨镜不用也罢. 从革吉出发后,道路不再山间而改为宽阔平坦的草原.草原上散落着大小不等的丘陵和大山,身披草衣,连绵的雪山在天际显得遥远却清晰.视野开阔,道路远方草原深处的动物信步进食,对路上扬起尘土的车队视而不见. 出发了不久,我们在距离道路左边约1公里处的草原上兴奋地发现了一群藏野驴,背黄腹白,强健有力,约有30只之多.望远镜下,它们很警觉地注视着突然停靠的车队,一动不动,密切注意我们的动向.当我们的车队转向企图驶近它们拍照时,整群藏野驴突然整齐地狂奔而去,并不断变换着奔跑的方向和路线.眼见赶不上它们,我们只好停下来;车子刚停,它们居然立刻全体停下来,重新不屑一顾地注视着我们,同时抽空低头吃几口草.我们再启动,它们也起动;我们停,它们也随之停滞.如此反复几次,我们只得作罢,保持在它们所要求的距离远远地欣赏. 再前行,路边草原的深处不断发现藏野驴,甚至还有藏野马.不过,由于它们的肤色和草原及山体的颜色浑然一体,若非停下车来并用望远镜寻找,还是不太容易发现它们的踪迹. 沿途中人烟稀少,几个小时下来,也见不到人烟,动物倒是见到不少.好不容易在一处有水流的草地边,望见了几顶帐篷,我们欣喜地赶过去. 在这种情形下突然见到人类的第一感觉是一种莫名的感动.热情的藏牧民纷纷从帐篷中迎出来,黑黝泛红的脸上带着朴实无华的微笑,安静地领着我们进去休息,端上暖和的酥油茶和清香的羊奶.小孩们则聚在门口好奇地探头观望着,妇女们头裹缤纷的头巾,微笑和眼神透着羞涩,在一旁忙碌着. 留下一些药品食品和钱物,道一声”突及其”和”扎西德勒”,表达我们良好的祝愿,又重新上路了. 夕阳落下,暮色渐起,四周的山丘们显得分外光滑,仿佛是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柔软绸段.天空中透出纯粹的蓝,晶莹欲碎;天际边是我们已很熟悉的紫色云采和雪山.这幅画面,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构成了对藏北草原黄昏的不变印象. 夜色中的草原, 失去了参照物,完全没有了方向.车灯只能照射出前方几十米的路面;白日里痕迹明显的车道,在夜间车灯的照射下模糊不清,很难辨认.顺着依稀的道路前进了几公里,突然发现走偏了很远.司机土登跑了几十趟阿里地区了,可一旦入夜,他就很小心,经常停下车查看一番,凭着感觉和经验继续前行.此时的我们,觉得一无是处,仿佛是一群瞎子和哑巴,听任别人的判断,心中也毫无了主见. 8:30分,我们到达了只有几十个人口的雄巴乡,在这我们用完干粮,加好油,队友们讨论后决定继续前进,赶往预定计划中住宿的90公里外的盐湖---这是我们犯错误的开始,可惜我们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出发后半小时,我们的车就开始使不上力,发动困难,故障频繁,时速勉强只有10公里.修车的时间很长,熟悉的寒冷感觉又回来了,熟悉的恐惧也回来了,熟悉的唯一期盼:灯光也回来了.就这样停停开开,在寒冷的高原中,在黑暗中艰难地一点一点撕破封锁和阻力,于凌晨2:30分才到达了擦咔乡(盐湖). 房间还不够,我们只有再搬床移柜的折腾到3点半才得以睡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