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贵州(4)走进天龙屯堡镇

[游记]贵州(4)走进天龙屯堡镇

2008-05-22    sina.com.cn

我的家乡——贵州(4)走进天龙屯堡镇

2008-01-25 20:25:47

大中小

标签:文化旅游地戏风俗

天龙屯堡村镇文化简介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是安顺百里屯堡文化圈的东大门,东距省会贵阳市60余公里,西距黔中重镇安顺市28公里,交通发达,有清黄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滇黔公路、贵昆铁路等多条交通线穿境而过。周边有四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与之相邻: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景区不仅有奇特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文化,还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四季温和的气候条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一个探奇访古、感受“屯堡老汉人”古老民风民俗的旅游首选之地。

(进入天龙屯堡镇的大门)

天台山·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是安顺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元朝时这里就是通往云南的古道“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和驿站。明朝时称为“饭笼驿”,清朝时称为“饭笼铺”,民国时则取黔中名山——天台山之“天”字,龙眼山之“龙”字,更名“天龙”沿用至今。现居住在这里的是以明朝屯军后裔为主的屯堡人,他们的祖先明洪武年间随朱元平璋的大将颖川侯傅友德所率领的征南大军入黔,战事平息之后屯戍于此,迄今已六百余年,他们跟明朝其它时期入黔的江淮人群一起在黔中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如今他们仍固守着明朝江淮一带的汉族传统,延续着明朝的军旅屯戍文化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专家学者称之为“屯堡文化”,而这群特殊的汉族人群则称为“屯堡人”。

(坐在门口绣花的老娘娘{当地人对女性的尊称,有小,大,老三个等级)

这支由江淮入黔的古老汉族遗民,六百余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界的其它文化很少融合,他们始终以汉族文化道统的优越姿态屹立于黔中大地,女人们仍旧穿着明朝江淮一带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凤阳汉装”,男人们仍旧嘶哑着喉咙骄傲地吼着“弋阳高腔”跳“大明军傩”地戏,他们仍旧居住在石头垒成的“户自为堡”的石头房子里,每逢节庆,则又都操起老祖宗留下的家什按老传统老规矩做一些古老的事情,这是一个古旧而新奇的汉族群体。

(热情好客的大娘娘给大家沏上凉茶)

然而,正是这样一群人使贵州从一个隶属于其他省的区域“独立”开来,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式建省,正是这样一群人使黔中这一片曾经蛮荒的土地阡陌纵横,就是这样一群人建设了黔中众多的城镇,在云贵高原大山中播撒下了燎原的文明火种。

(村镇里的农作工具)

(当地儿童在流水“长廊”里面嬉戏)

(演艺场里的大古树)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地戏,地戏在“屯堡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它是屯堡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在以安顺为中心的屯堡文化圈的屯堡村寨里,稍大一点的寨子都有地戏,大的村寨甚至多达四五堂,据专家调查统计安顺屯堡圈中共有地戏是三百多堂,可见地戏是多么盛行于屯堡。

(演员在演地戏)

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傩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史料中记载有那时专司傩仪的官吏叫“方相氏”。今天我们看到的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地戏这种民间戏剧屯堡人自己俗称“跳神”,“地戏”这个称呼多见于文字史籍资料,是雅称,来源于地戏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地戏”二字最早见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刘祖宪修《安平县志》卷五《风土志》“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花灯,地戏之乐”。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b966201008fqp.html29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