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贵州游记之一天台山和天龙屯堡

[游记]贵州游记之一天台山和天龙屯堡

2007-07-28    live.com

贵州游记之一---天台山和天龙屯堡

一路颠簸了近四十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贵阳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下榻在瑞金酒店。十点多钟从宾馆出来,在路边排挡吃了点小吃。贵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吃里鱼腥草的“腥”和烤肉串的“辣”。

第一天的旅游就从平坝县天龙屯开始距贵阳市区50多公里,是目前游客最多的屯堡,也是欣赏地地道道贵州风土人情的屯堡之一。天龙镇是“老汉族”的聚居地,历史上是在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军队镇守边关,一支南京人的部队来到了贵州,因他们驻扎的地区很边远,封闭到今天还未彻底演变,衣食住行仍然延续着明代的习俗。由于他们的祖上是汉族,因此称作“老汉族”,目前留在贵州省的只有几百人……。
一进天台山,当地的地陪--一个漂亮的小娘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天台山的汉族女子被称为娘娘(声调为阴平),未婚的称为小娘娘,已婚的称为大娘娘。男子被称为耶耶(发音),未婚的称为小耶耶,已婚的称为大耶耶。)年容和声音都显得稚嫩,但神情却是落落大方,普通话说的极好,她告诉我年芳19,高中毕业,经过导游的培训。小娘娘的装束是典型的老汉族小娘娘的打扮。 一路上贵阳的导游就和我们讲:当地人形容她们的装束是:头上有一个罩罩,耳边有两个吊吊,腰上有两个缲缲,脚上有两个翘翘。小娘娘与大娘娘的区别就是头上的罩罩。(看照片吧)

天台山除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幽林嘉木外,它的建筑也堪称一绝。小娘娘指着一处断裂的石板告诉我们,为了在山顶造一座四合院,房主人依山势造了一间假的西厢房。而这厢房就造在一块块叠摞的石板上,石板间没有任何填充粘合剂。最下面的石板不负重荷已经断裂了,而且已经断了600多年了。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早就变成了供人祈祷的所在,不再有人居住。但是天台老街的人们却依旧繁衍生息,过着平静的生活。

从新建的牌楼进去,就进入天龙镇,转过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引人注目,一身“凤阳汉装”的妇女当炉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让你领略真正的古茶坊韵味。老街里有很大的一片田地,在一片灰白的石板屋顶中间看见那么一大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很有些突兀。农田旁的一户人家的围墙上的装饰(几个印了字的大簸箕)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条小溪贯穿古镇,一座小桥,努力营造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

来到天台屯堡,如果只是逛逛老街好像有点太逊色了,毕竟这里的“地戏”也是响当当的。天台地戏的唱腔糅合了江西弋阳高腔和另外两种地方唱腔,高亢却一点也不刚硬。不用寻常的则是唱戏演员们的面具。因为传统的地戏表演常常在平地进行,人们总在周围的高地或山上观看,于是所有演员就用黑纱蒙脸,而把人物面具顶在自己的额上,这样,戏剧人物的脸孔都是冲上的,观众就能看得尽兴了,而演员顶着实心的面具也可以行动自如了。记得曹禹先生对天龙地戏有过一个评价,可我查不到了(那位知道要告诉我呀,先谢了)

听不懂演员唱的是什么,曲调没有什么旋律可言,为此我们在开场不久就退席了,真觉得不好意思,可实在没有耐心捧场。但是我还是为他们感叹,历史就在他们的无意间保留了下来,而他们则因为传统而变得美好、令人好奇,引人注目。

转自:http://xiajiejie.spaces.live.com/Blog/cns!FCCA1A736BB9EC42!250.entry38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