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黔之旅天河潭,世外的诗意体验 |
[游记]黔之旅天河潭,世外的诗意体验 |
2008-05-22 sina.com.cn |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有例外。 天河潭,在市井之近,却又如世外之远。 出花溪不过13公里就是天河潭景区,那用闪片石堆垒而成的山门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石参差之错落,藤依偎之曼妙,草葳藐之妖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完美、和谐。 进景区的第一道景是天街。何谓天街,不懂。也许是当地人认为,街市在山野,更在山巅,山高街为天吧。或受了郭沫若《天山的街市》一诗的启发,对于天街也就好理解多了。 天街是仿古街市,几处宅院、几处商铺、几处酒肆,多少有点儿牵引你梦回逝去的那个时代。可惜的是多数门庭黯淡,有些冷清。 倒是路边小摊小贩们的生意红火,或烤几个取之溪里的螃蟹、小鱼、小虾,或烧几块薄如纸片的苗家豆腐,或尝一尝黑黢黢的布依腊肠,或舀一碗晶莹剔透的凉粉,或削一个黄橙橙的菠萝...... 这些小贩们还算守本份,你不用担心讹诈谁,只是那香喷喷的螃蟹、鱼虾、豆腐、腊肠,你会忍不住吃了还要,还会买些酒来。 不能饱了口福而丢了眼福,手提了烤好的东西就跑。 顺山势而下,那略加整修过的羊肠小道,从密林里蜿蜒而去,恰遇假日,你是止不住脚步的,因为游者像一股泄闸的洪流,一直有人推着你不停地走。你顾不得路旁的古树葱茏、修竹摇曳,一会儿就被卷到了画幅中央。这叫香粑沟,眼下的香粑车、水车、水碾、水磨都成了人们驻足不舍的看场,不经意地就会把你引领到记忆深处,这些曾经的文化印痕,让人何等地自豪和深深地爱过。 看着这一切,我也深沉了许多,时光总是要抛弃一些东西的,对于眼前转悠着的水车我怎么也无法轻描淡写。儿时,村旁的潇水里就有很多比这里更大的水车和碾坊,那欢乐总伴着吱吱呀呀的声音直到睡去。虽然家乡的水车早成了心底的一抹记忆,而这里的水车依然慵懒地转着,这让我对时间的有了一次另眼,看来谁也难以结束所谓毫无疑义的生命价值所在,因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 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浸满水渍的木碾,一种触及到了真实灵魂的感觉油然而生,时空顿然变得凝固了,只有流动的水如同我身上澎湃的血液,木碾也和着心脏跳动的节律,吟唱着一首至纯的民谣。 美人凼,就在水车之下,面对她真不知道该怎样抒情,河水如此洒脱地跌落潭中,形成了如美女头上飘逸着一袭秀发的瀑布。不知是因为潭水清冽,有美人来此梳妆打扮,还是瀑布的本身就像美女?当地人如此想象,我自叹弗如。 也想这寂静之野,美女的落寂,“到黄昏,点点滴滴”又“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模样。 恋恋美人凼,便不敢挥一挥手,生怕多情却被无情恼,只好一步三顾的走了。 这一路,夹道的山民摆满了小吃摊,依然是取之溪中的螃蟹、鱼虾和家中带来的烟薰腊肠,还有包谷、红薯,若不是赶路,也来个“花间一壶酒”,认真地学一回酒鬼李白。 冥思间,又一佳境,人称卧龙滩。 210米宽的钙化滩瀑布奔来眼底,如撒下串串银链,泛着晶莹的光芒,河水又日复月累地掏蚀着坚石,形成了一个个相互串联的帘洞。 瀑布再一路不羁地奔泻,还雕刻出了美仑美奂的浣沙洲、绾髻园、仙女出浴。 导游说,这还不是丰水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水从瀑顶稀疏滴下,但如丝绺,在野风的轻拂下,也能洋洋洒洒。再等到七八月,瀑布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疯也似地冲向下游,在溶潭下升腾起漫天的水雾,云蒸霞蔚,水天一色。更赏心的是这春来湖岸,可见弱柳迎风,桃红李艳,波光粼粼,蛙鸣鸟啾,人行走在百步礅上,仿如置身天上宫阙,飘飘欲仙。 再往前行是石蚌滩,滩宽约20余丈,瀑布虽然不高,但水流湍急,浪花四泻,如洛珠坠玉。湍流旁是一架高大水车,高10丈有余,在水的作用下慢慢悠悠地转动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如诉,似乎向来者讲述着磨房里演绎的一个个故事,我们又跟随着回到了那些悠远的日子。再加上两边亭台水榭,就更让石蚌滩瀑布平添了几分风韵几分姿色。 往上走,经廊桥进水洞,忽听得隆隆水响,像穿破地心而来的鼓声,厚重得振聋发聩。殊不知头上顶着的就是有名的天生桥,早在明清嘉靖时,慎蒙就在《贵州山泉志》中写道:“天生桥,金筑安抚司界,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经其下,信天造也。”据说,这桥,拱高约25米,桥面长约20米,宽约35米。人畜过之,如行天河之上。入洞后,是一个直径约摸50米,“石壁千仞,环绕如城”的偌大天坑。在壁立如削的岩石上,长满绿树藤萝,杂树野草,更有鸟雀集结,时翔时停,悠闲自得,静谧中多了不少的生趣。 天坑底是一泓潭水,翠绿如碧,深不可测。潭面上有铁皮小舟,我只猜得着是用来载人到对面银河宫的,等上了小舟才知道,这里的明河、暗河,明瀑、暗瀑,明洞、暗洞,明湖、暗湖,纵横交错,相牵相连,形态迥异。 要去银河宫还早着呢,要从一侧的小洞里进入,看水洞的千媚百态。 船夫告诉我,水洞全长有1800多米,游水洞要闯“三关”,过“四门”,绕“九道湾”,经“水上大十字”,穿“水上长廊”,游“竹林翠溪”,破“钢刀奇峡”,就又回到了龙潭。 果然见潭水一侧的石壁中豁开两道口子,右进左出,绝对的鬼斧神工。 当行舟小心谨慎的进入洞内,顿感与俗世的割离,转眼间就没了喧阗萦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39fe3010009kn.html2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