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涨渡湖里这片水上森林依旧保持着它恬静的节奏。湖面水平如镜,水中的池杉排排参天,让人心旷神怡。 一叶扁舟划破水中天。原来,新洲区林业局水上森林科研工作者张志忠、陶桂林把刚采来的苏丹草(一种鱼饲料)切碎,抛洒到湖水中。顿时鱼儿跳跃,银光闪烁。一刹那,隐身树梢的白鹭如箭般直刺水中,捕捉贪嘴的小鱼儿,场面十分壮观。 喂完鱼儿,张志忠与同伴划着小船闪入了丛林深处。他们每天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救护从鸟巢中坠落的小鸟。特别是在6-7月份的鸟儿繁殖季节,每天都有上百只雏鸟从树上掉到水中。工作人员要及时将这些“小家伙”救上岸。平日,林科所工作人员还经常挨家挨户宣传爱鸟知识,劝阻当地村民不要放鞭炮,以免惊吓鸟儿。“美景来之不易,多亏了科研人员们多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胡长法感叹道。 这片水上森林位于涨渡湖湿地内,与长江季节性连通。它始建于1973年,占地600亩,种了33600棵池杉,水深1.5米。胡长法介绍,建立这个水上森林纯属偶然。“最初,我们只是为了搞平原绿化,但这里的地下水位高,且地势较长江低,一年四季水汪汪一片,种的杨树全被淹死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了原产美洲的池杉树种。次年,新洲农民便在涨渡湖里试种了池杉苗。没想到,三十多年来,池杉越来越葱郁,逐步形成了一片水上森林。 茂密的树林吸引了大批鸟类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目前,这里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鹭鸟繁殖基地。统计数据显示:林中鸟平时有3万多只,最多时达5万多只。黄昏时分,百鸟归巢,遮天蔽日。 树、鸟、鱼等生物以水为媒,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链。到目前为止,水上森林已接待了世界各地的160多名专家前来考察。这片国内少见的人工湿地具有独特的科研和生态价值。 虽然在国际上声名远扬,但知道此地的武汉人却并不多。原来,水上森林一直用来做科研,很少对外宣传。“过多的游人会影响这里鸟类的繁衍,并可能带来污染。”胡长法介绍,对于未来的水上森林,有关部门已有了不少规划:在湖中种各种野生植物,建立一个湿地水生植物园;开放季节性旅游,除了鸟类繁殖季节外,市民将可入林游玩。  在武汉新洲区东南端的涨渡湖内,有一片全国罕见却又鲜为人知的水上森林。这里鹭鸟翔集,锦鳞欢跃。不过,谁也没想到:30多年前的一次平原绿化工程,意外造就了这片水鸟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