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贵州游记之再访青岩 |
[游记]贵州游记之再访青岩 |
2007-07-25 |
回来半个多月了,当初打算写的游记还没有写完,今天在补一篇。 其实,我补怎么会写游记,不知道怎么把感情掺杂进去,很挠头,所以,大多的时候只是如实的纪录,洋洋洒洒的一篇一篇的流水帐,我就称之为游记。 头一天的大雨大乱了我们的计划,狼狈的逃会宾馆之后,心有不甘的我们决定青岩,一睹古镇的风貌。 4号上午,疲惫又淋鱼的我们很晚才从床上爬起来,经过短暂的整理,我们一行六人又踏上了前往青岩的路。匆匆吃过午饭,来到汽车站,人比前一天少了很多,没等几趟,我们就坐上了开往花溪的汽车。大鸟一路上最为不上,拉肚子的他好像把精气神都留在了厕所里,一包肠清茶的威力还真是不容小觑。照理还是我和静静比较兴奋,一路上也没有消停过。 到了花溪,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没有再骑单车,而是乘车去了青岩。大概在下午两点多,我们到了此目的地。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的驿道,青岩位于广西进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的中段,在驿道上分别设置了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岩屯”又逐步演变为“青岩堡”。天启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时,青 岩守备领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处建土城,这就是今青岩城的雏形。土城居高踞险,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成了南下定番,北上贵阳,西入平坝,东走龙里的十字交通要寨。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四周筑有城墙,分内城和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古镇里值得看得东西很多,方圆3平方公里,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陈旧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站在在已经修复的定广门城墙上,仍依稀可见古城墙的遗址残迹,使人联想当年古镇作为军事要塞重兵屯集驻守的雄姿。 面对"赵理伦百岁坊"上造型创意独到,被刘海粟大师叹为"实属罕见"的下山狮,以及另外两座石碑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你可以细细品味到古镇文化的部分缩影。踏进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以炯的府第、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平刚先生的故居,还有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以及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属曾居地。 上边的一段是在网上摘的,因为我们没有导游,所以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当天的天气不错,游人很多,也有很多外国游客,有些国人素质低下,拿着相机对着老外又拍又照,老外们则奋起反抗,也拿着相机以牙还牙。街道两旁的商铺努力的招呼着游人,古老的街道找不到一点苍老的感觉。青岩的房屋大多还保存着原来的风貌,街边主要以店铺为主,大多是前铺后院,房屋建筑古朴雅致。商铺大多以当地的土特产品为主,小吃居多。大鸟很钟情于粘牙的牛皮糖,而我还是觉得玫瑰糖的味道还说得过去。 两个多小时的停停走走,大约在下午五点左右,我们出了青岩,结束了我们的再访青岩,意犹未尽,却无奈时间仓促。 评论 (1) | |
原始链接:http://junehss.blog.sohu.com/47382389.html |
转自:2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