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妹河游记 盛夏的一天,天气晴好,一大清早我就出发前往隔妹河。 隔妹河发源于贵州省11971" target="_blank">都匀市西部螺丝壳山的山间小盆地内,流经团山、马尾村,注入作为洞庭湖水系沅水正源的剑江,全长17公里。隔妹河的河名,来源于一个悠远的布依族民间传说:古时,河两岸的一对青年男女相恋了,一天,他们相约第二天清晨跨河相会,不巧,当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雨,河水猛涨,次日清晨一对恋人被分隔在了河两岸,阿妹不禁伤心哭泣,泪水洒在了河畔。后人便把这条河起名为隔妹河。 从都匀市区西南角的小围寨河西开始步行,约一小时后到达西南出海通道贵阳至新寨高等级公路的都匀南出口旁边(小地名为白岩),再向西翻越一座高约二、三百米的朱紫垭口,便进入了隔妹河河谷,透过路旁的树林向下望去,隔妹河河水时隐时现,再走10多分钟的下坡路,就到了隔妹大桥边。 站在桥头,抬眼四望,河上游两岸山势高峻,山腰陡坡上有一片片的茶园,翠绿色的茶树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光,惹人喜爱。这一带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的主要原产地。往下游,山势更加陡峭,峡谷变得很窄,河水也湍急起来。这时遇到一位扛着一袋包谷的老哥子,他介绍说从这里往下两个多钟头可到河头寨,再向下到马尾村,不过地势有些险,有的地方河边无路可走,要泅水而过。 于是我顺河往下走去,刚开始时还可沿河边的一条羊肠小道走,但百十来米之后,小道便开始上坡并迅速没入了密密的树林中。便离开小道趟着河水继续下行。这时的河谷,迂回曲折,象一幅徐徐打开的长画卷:河两旁是绵延的高大而陡峭的山崖,崖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乔、灌、藤、草从浅薄的土层甚至于是岩石缝里顽强地钻出来,生长着、纠缠着;又象两幅长得看不到尽头的深绿色壁挂。在山崖下端靠近水面的地方,有一簇簇的浅绿色的蕨类植物,仿佛是为“壁挂”特意缀上的装饰边。在距市区不过十来公里的地方有如此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是都匀一大幸事。在在林中的各种鸟鸣蝉噪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人在这幽深的峡谷中走着,暑意早已荡然无存。 河床中遍布大大水小小的石头,各具形态,有的象长龙游鱼伏在水下,有的似老牛巨龟半卧在水面上,还有的傲立于水中。有两块看起来各重一两百吨,大象一般的巨石,扼守在河道中,形成一道宽不足一米的石门,清澈的河水便从门中一跃而出,飞溅起一串串洁白晶莹的浪花,然后跌入深深的潭中。 从旁边水浅处绕过水潭,继续趟水前行,趟着趟着,忽然脚下倍觉凉爽,抬眼右望,原来是一股清泉从右岸林里轻泻而出,汇到河中。用手捧起汲上一口,又甜又凉,沁人心脾。于是从背包中取出可乐瓶,装上满满一瓶泉水。刚把瓶拿出水面,但见瓶壁外马上因泉水温度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附着了一层薄薄的水雾,宛若刚从冷柜中取出一样。 再往前,一座好象刀削斧壁而就的悬崖绝壁从四百来米的山顶直插河中,灰白色的崖面上有几道横生的裂缝,缝中长满了细长的树和藤,展示着生命的坚韧顽强。悬崖下是一汪深潭,墨绿的潭水深不见底,两旁也无路可攀,这大概就是老哥子讲的要泅水而过的河段之一了。便脱下衣裤,连背包一起用大塑料袋装上扎紧,用牙咬住袋子,缓缓地游过这十多米的水潭,到达下游浅水处再开始趟水。就这样过了几个潭,在游过一个绿树掩映的深潭后,河谷忽然开阔起来,两岸山坡也变缓了些。 这时块块水稻田出现在河畔,田边还有几幢农家小屋,一打听,知道到了河头寨。再往下这是被都匀市民称为“小桂林”、常来郊游的地段,河水缓平、水色清清,山峰秀美,但比起刚才经过的密林峡谷,已经逊色了许多。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读 0 次, 发表于 17点28分, 推荐给好友 buzhihuowu去过的地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