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家人的都匀离婚树 记得在黔南都匀摄影节期间,我们一群摄影爱好者来到都匀市的洛邦镇采风,境内有一条绵延10多公里的美丽清澈的小河,名叫绕河。绕河旁居住着一个古老而有待识别的民族——绕家人。 因河而得名的绕家人自称“育”,史称“夭家”、“夭苗”等,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名族定性为苗族,但这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与研究。绕家有语言无文字,他们普遍使用绕家语,在与其他民族交际时使用汉语。明朝时期,自称为“绕家”的群体便出现在现今的贵州境内。到清代,“绕家”的主要分布地域,已经集中在当时都匀府管辖范围之内。主要居住在今天的绕河一带。 现在,当地的村貌正在发生着变化,沿着绕河两岸河湾至深山峡谷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多个自然村寨,当我们来到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寨时,正值天气睛朗,阳光明媚,当地人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那里的“离婚树”。 他们说,绕家男女青年大多是通过夜晚吹芦笙“跳月”或“游山”等活动来选择配偶。而最为奇特的是,绕家人很早前就采用较为开明的方式来处理离婚事宜,而见证整个解除婚约过程的是一颗在村中有着很高地位的树。 相传,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由于当地没有离婚立法,也与外界相对闭塞,政府机关也不管理离婚纠纷,聪明的绕家人便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树洞,以此设立离婚场,所以,这棵树叫“离婚树”。 具体离婚的过程是:参加的人员是双方当事人和评理公,男女双方手中各持一根木棍。评理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开场,由男女双方对评理公提出要求;第二部分叫对白,由婚姻纠纷的男女各自陈述,并互相对白,在对白过程中,不服对方说法时就用手中的木棍狠狠地朝洞敲一下,表示抗议;第三个部分叫收场,也就是由评理公裁决。由于绕家人有语言无文字,判决离婚时,就用一截竹筒划成两半,男女双方各持一半,表示从此互不相干,离婚成立。 从绕家人的这种习俗,能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中,男女平等及对人的尊重,它无疑也窥见了神秘多姿的黔地民风民俗。 ( 儒风) 摘自:旅游休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