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旧中街上的吃食 |
[游记]旧中街上的吃食 |
2008-05-22 sina.com.cn |
旧中街,本处于嘉兴的北丽桥下岸,过了北门大街即是。它其实是一个城乡交接的地方,因此也就成了一条繁华的农民集市。这在当时,是远胜于嘉兴四栅的(东栅、南堰、塘汇、南门),其特点,便是它的三多——茶馆店多、修理铺多、农业生产资料多。据《嘉兴商业志》载,在1934年,便有店肆120余家了,百物辐辏,可见其盛。这里想专门提提的,是关于中街上的一些吃食东西。 高公升酱园 中街的高公升酱园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办,创始人高仰山。前身是乾隆十三年(1748)创办的新塍高公兴酱园,此时高公升已为高氏酱园总部。另在塘湾街、新塍、乌镇三处设有分号:塘湾街,大升酱园;新塍,高公兴酱园,主营硬壳糟蛋(非平湖软壳糟蛋);乌镇,高公生酱园,主营三白酒。嘉兴高公升则以生晒酱油闻名,酿造师冯茂昌,工艺很是精到。至解放前夕,老板为高志豪,代理人陈思濂,经营规模已为极大,沿街店面造有六开间,首进三分之二处用于客人站柜台吃老酒,往后诸进全为作坊,直通月河底,与西侧大昌当铺比邻。从今天犹存的沿河浜石来看,两家均平整粗巨,可想当年之富。解放后,高公升酱园公私合营,改名为“国营为农酱酒商店”,生晒酱油自此也就不再生产了,这在吃惯他们品牌的老嘉兴来说,是很觉得可惜的。 怡园茶馆 中街上的茶馆,像萃芳、明园、怡园、福兴等,均颇有名气,尤以怡园最著。怡园多做米行的生意,是米行老板或跑街喝茶、探行情、谈交易的场所,因而又称“米业茶馆”。吴藕汀《药窗诗话》有诗云:“槛外漕渠运供需,愁来登此亦方壶。临行计数由茶客,帐簿常悬别地无。”吴老先生在这里讲到了怡园挂着一本账簿,茶客吃好了茶,在账簿上面自己的名下写上一壶或几壶,倘若今天忘了给铜钿,明日补上。高兴时还账,自己算一算,付款购销。这种做法是“别地无”的,想来茶馆老板亦是在凭着君子诚信做着生意罢。 怡园茶馆,我自是不曾得见,不过关于中基路上的旧茶馆,我倒是见过几家。其规模不似诸书描述的宽大明亮,底、楼通座,而是逼仄得很,一个开间而已。内陈劣木方桌,粗条凳,除了供应茶水外,还兼营早面。前年春,我有几次也学着他们起得甚早,但到时已经七点多,按老派的吃茶习惯,这已是晚市了。我所去的一家位于蒲鞋弄南侧的东斜面,门口南北摆满卖菜卖鱼的小摊。进门两边排桌子,中间细长过道,最里面一个备用的板搭台,台上码着只只瓷茶壶、瓷茶杯,远望还算齐整。半空吊一灯泡,昏黄地散发着些稀光。此店吃茶,只需付资一元,跑堂的递一茶壶、茶杯,见底另续新水。因我毕竟年轻,一同吃茶的十几个老汉,见了多少觉得有些新奇,不过在与他们每位散发上一圈香烟后,情况大变,显得熟络。我于是充当听客,听他们说当年猪廊下如何如何,在月河拍电影《琵琶魂》如何如何,高公升的生意又如何如何,谈兴甚浓,捏烟吐雾,但张嘴都一口的嘉兴白,且夹杂些闻所未闻的俚语,一句话下来,我差不多也就明个三四。所以,在不懂处,自己只能低头假装喝口茶,笑笑,再点点头。且等他的下句罢,我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9597d20100055t.html2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