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内部资料)2 |
[游记]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内部资料)2 |
2008-05-22 sina.com.cn |
(华表) 请大家看神道两侧雕着飞龙和卷云的洁自晶莹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意见之用,叫“诽谤本”,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识”。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开始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 这对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种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面朝南还是面朝北?对,是面朝南。这里有一个典故,我们现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寝的这对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另一对的方向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根据这个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寝前后的两对“望天犼”的含义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陵墓前为什么要设石像生?是怎么演变的?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恶,驱鬼怪。早期的墓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使匈奴人闻之丧胆,从而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死后,为了表达他的卓越战功,宏扬他威镇敌胆的英雄气概,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墓前竖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武勇壮烈形象。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为绝响。 石像生的普遍出现是在东汉,其作用主要是显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权势。地位越高,权势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为了防止依杖权势,财力乱行,许多朝代对石像生的数量、内容都作过明确严格的规定。例如,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对官员墓前的石雕置放数量做了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石兽四件,六品官员以下不准放置石雕。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东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对,它是以明长陵为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对。 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补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的清西陵中的诸陵陵主。他们是未能入关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万年吉地”且远不如入关后诸皇帝陵寝那样规模宏大,这是由于清初陵寝典制还没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经堪舆方家测定风水,不能轻易变更位置。顺治康熙年间的改建和扩建又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现在低于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狮、象、马、骆驼等为多见。这勇猛骠悍的野兽极驯服地昼夜守护在陵墓前,无疑会增加陵墓的威严神秘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 第二对是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对,叫獬豸。据《异兽志》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是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为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的主人。至于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据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认出来。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后来建陵时,把石雕骆驼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迹与主人同在; 最后一对为立象,高2米,长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另外据说象能辨忠奸,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大望柱) 接下来的是一对大望柱,它和华表根相似,但也有区别,大家细心观察便可辨出,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须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它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位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神功圣德碑) 当你步入陵寝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圣德碑楼。明清制度规定,大碑楼要在皇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中间竖立一块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碑文1810个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是由清代几位著名文臣撰写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为“神功圣德碑”。碑下有一动物驮着辉,这只动物虽然相貌丑陋,却有一个十分高雅新奇的名号,叫赑屃,也叫“龟趺”。它是传说中的动物。相传龙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样,是龙的长子,貌似海龟,喜爱文学,好负重,力大无穷。因此后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赑屃的形象。在它的下部是一块刻满海水波纹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虾蟹等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自有皇家的道理。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太子”,是龙的儿子,而龙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们来效忠了。 碑石原产于北京附近的顺天府。大家可能要问,这么重的碑是怎么运过来的呢?在当时为了不破坏陵地的“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乱动,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从外地采运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遥远,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对皇祖陵寝的亵读。石料在起运前先要用清麻层层包缠,边缠边涂水胶,以防在运输中受震动而断裂。然后把石料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浇成一条冰道。这样历尽艰辛,才能将巨大的石料运至盛京。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白银达l60万两。 大家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柬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后终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卫甚严,不许随意往来,据说有“人过杀头,马过削蹄”的刑法。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4fb57010007hl.html2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