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沈阳游记(上) |
[游记]沈阳游记(上) |
2007-07-30 sina.com.cn |
时隔五年,我又回到了沈阳,这座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陌生的是我现在几乎对那里的街道、建筑失去了记忆。如果不靠搭车,我恐怕连学校都找不到了。 在金色的晨光里,我和老公踏上了沈阳的土地,用阔别重逢似乎有些夸张,但亲切感还是有的。大学时的好友和老公亲自来车站接我们,欢迎仪式足够隆重。然后一起打车到他们的新居,行走在沈阳的主干道上,觉得路面很干净,车也很少,街道两旁随处可见世博园的宣传,可见沈阳这次是要憋足劲给全国人民一个惊喜,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好友的新居在沈阳的南边,是沈阳风光最秀丽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条大河,叫做浑河。名字听上去似乎不雅,但是远远看上去还颇为状观,尤其是跟周围的高楼大厦掩映在一起,颇有上海外滩的感觉。有水的地方总是有灵性的。好友居住的小区刚刚落成不久,住户也刚住进了三分之一左右。小区据说是一个上海的开发商开发的,随处可见上海人的一种小巧和别致。 好友的房子在六楼,户型我很喜欢,客厅对着大大的落地窗,两间卧室相距较远,而且有独立的卫生间,即使两代人合住也能保持一定的私密性。我也喜欢主卧的窗户,可以坐在窗座上慵懒的观景。主人很好客,把自己的主卧让给我们,他们则睡客厅。好友的公公婆婆据说也是待客格外热情,还是在我们到来之前经过培训所以才有所收敛。吃过早饭,来不及休息,就匆匆开始一天的行程。第一站是庙会。看到的是满眼的人群,听到的是不绝于耳的吆喝闻到的则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炸臭豆腐。庙会的热闹景象倒是领略了一番。最值得一看的是这里请来了清朝十二帝的塑像,个个都很传神且逼真。从努尔哈赤到溥仪,一个个看过去,对清朝的历史又加深了印象。皇帝们大多很短命,只有康熙和乾隆活得时间比较长,因此也建了诸多的功业,留下了不少佳话。不知道这些皇帝生前到底是个什么模样,这些雕像有多少美化的成分在里边,因为我听老师讲,皇帝们大都都是很难看的,因为近亲繁殖嘛。 在庙会里稍事停顿,就奔赴第二站,也是我这次沈阳之行最想去的地方,我的母校。因为一路打车,所以很快就到了,路上的景致几乎没有印象,都快到了学校的大门口,我才看出认出我曾经经常光顾的夜市的立交桥。毕业到现在快七年了,我都不曾回过这里。看到学校的大门,熟悉的教学楼,记忆如开闸之水倾泻而出,当车子停到小西门,看到那熟悉的校牌,我几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惊呼了起来。 走进校园,看到了很多曾经熟悉的建筑,校园的小路和植被。我一一细数着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一遍遍打开着记忆的锁链。有的东西还在,有的改换了模样,有的则面目全非,而有的则全无踪迹。最值得怀念的一舍不见了,那是带给我最多回忆的地方,宿舍里的十个姐妹,打打闹闹,开心地不开心地都已成了往事。在哲经楼前的花园里,曾经照过一张经典的照片,我坐在长椅上,手捧一本琼瑶的小说,面带忧郁,就是这张照片曾经打动或是蒙骗了很多男孩子的心。包括我现在的老公。那个地方还在,不过长椅不见了,只留下了固定长椅的螺丝。我在那个地方又重新摆上了半坐的姿势,留下了一张倩影。斯物、斯人,但是时空却是不可逆转了。 母校因为在别的地方建了一个更大的校区,所以老校区几乎要搬空了,学校里的学生很少,一片空荡荡的感觉。我们四个人在校园里游荡,一边走一边寻找熟悉的风景,回忆过去的往事,在那一刻,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自己再重新活过一回。也许母校很快就会被卖出去了,下次再回来时不知是何年何月,什么东西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留住,人在这一点上是无可奈何的。这次找寻的记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很高兴自己有机会找到这份珍贵的记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a79d01010003p71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