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代坠落的全景、一小撮年轻人紧咬的牙关。时间:1979至1989。终点处,理想不在。”这句话本来是法国《世界报》对《站台》的评论,似乎也可以用来评论《铁西区》,只是需要把时间改为“1999-2002”,并且,删去“紧咬的牙关”。 开始学会在夜里看片子之后,我对沈阳的大部分印象来自王兵的记录片《铁西区》。铁西区》没有故事片意义上的主人公,只有诺大一个荒凉破败的工业区作为这部纪录片庞大的主角。或许是曾经在东北生活了十几年,或许我的童年就印着高大烟囱熏黑的印记,沈阳,一直是我心中最重的城市。 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是沈阳。沈阳承载了历史上太多的重量。从九一八,黄姑屯,到建国之后的老工业基地。从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第一台快速风镐到第一台自动车床,还有教科书上说的改革之后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工厂。从工业文明的代表到下岗失业。就像记录片的色调那样,在外人看来,这座城市的深处,沤上了灰暗的色调。 沈阳故宫破旧的殿堂,让我更加想到“迟暮”二字。故宫围墙外的夜市,人们漠然的眼神,仿佛曾经的历史与我们无关。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高大却沧桑。 你很难在这里找到上海人生活中的细致,但我却喜欢豪放硬朗带来的豁达。如果不来沈阳,你根本无法体会,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会在东北如此妇孺皆知,以至很多台词成为口头经典。沈阳人的幽默化解着这座城市的沉重,这样的幽默是自嘲,是乐观,还是一种骨子里的坚忍,我说不清。 在马家烧卖店,几乎所有的食客都是老年人。平易的价格,老人笃定淡然的神情,在他们看来,烧卖夹杂着一股经久不变的味道,对老人来说是怀旧。在我,恰恰品出了朴实却亲切的味道。 沈阳或许是灰色的,但沈阳人的幽默有是那么鲜亮,豪放得让人从骨子里被深深感染。沈阳的味道就像马家烧卖,看似远离时尚与时代经典,却随着时间的积淀愈发醇厚。 这种沉重,也是别样的美丽。 曾经的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