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往事悠悠之1982(十)沈阳之行 |
[游记]往事悠悠之1982(十)沈阳之行 |
2008-06-10 3608.com |
十一月中旬,我有了第一次出差的机会。由于我分管经营,正好沈阳要召开全国丝绸计划会议,徐书记安排我去见见世面,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丝绸。 11月19日晚,我们一行三人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与我同行的是技术科设计室的两名设计员徐太忠和张振刚。他们的年龄比我小一点,都是学美术的,太忠主要是搞纹织设计,小张是搞图案花型设计的。派他们前去,是为了开阔眼界,学习先进企业的设计理念和观赏佳作。 转眼之间,回到地方快两年了。两年来,除了在山东电视台帮忙时去过一次淄博,一直就在济南呆着,哪里也没有去。此次去沈阳,是我在工厂里的第一次出差,而且还是平生第一次坐卧铺——以前都是送别人坐卧铺,如今农民也可以尝尝坐卧铺的滋味了。 比坐卧铺更让我激动的是可以重走当兵时常走的那条线路了。 第二天一早,从睡梦中醒来,列车已经奔驰在津唐线上了。严格说,那段铁路应该叫京山线或者是京沈线,而由于我们当兵时主要往来于津唐秦一线,所以,习惯简称为津唐线或者津秦线。在当兵六年多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因为巡回演出不知道在这条线路上跑了多少趟了,看着那熟悉的风景,不仅思绪万千。明明是在“去”,我的感觉却是在“回”,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秦皇岛,我又看到你了,我又要回来了! 已经是初冬时节,列车驶出山海关不久,就可以看到远处山峦背阴处的积雪了。遗憾的是,还不是三九天,没有见到真正的东北冬天大雪纷飞是什么样子,是我一直的遗憾。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出差基本是往南方走,虽然后来也去过东北的大连等地,但是总也无缘见识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的描述的景色,不知道以后是不是还有圆梦的机会。我突然想起夜大的郭同文副教授讲述“朔风吹”写作意境时的描述,不到东北恐怕是很难体会的。 11月20日黄昏时分,我们抵达辽宁省会沈阳。住在市第一招待所,是会上统一安排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屋里屋外两重天。外面当时虽然没有下雪,但是脚底下却全是厚厚的积雪,据说要到来年春天才会化尽。屋里的暖气烧的人只能穿一件衬衣,和室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成了鲜明对照,也显现出东北人对祖国四面八方客人的热情。 11月21日,我去沈纺机跑配件,他们俩去会上布展。虽然我们不指望在这样的会上成交,但既然来了还是要展示一下我们的产品,宣传一下济南嘛。因为,在我们之前,济南丝绸生产是个空白。当然,填补这个空白,后来的经历以及现在理智的看,是个错误的决策,至少不是个明智之举。但是,当时我们这些人却为此贡献了青春,洒下了勤劳的汗水。这一点,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11月22日,一九八三年上半年绸缎计划供应会在中华剧场隆重开幕。中国丝绸总公司的王总出席会议并致辞。他的口音告诉我他也是我们山东人,而且也穿着一件风衣。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复员以前,战友陈泽清从北京给我们几个每人买回了一件大地牌风衣,作为回到地方后的“行头”,在当时是很时髦的打扮。我进厂后穿着它上下班,还曾经惹来不少非议。这次看到那么大的官不也穿风衣嘛,更感到了一些人的大惊小怪。来开会的人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和扮相让我还没有进展馆就已经大开眼界。 当天下午,开始在沈阳工业展览馆看样定货。 沈阳工展馆是一栋规模宏大的民族式建筑,坐落在城南郊区,牌匾是董必武同志的题字,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如此。我那时去过的大城市只有北京和天津,感觉那个展馆的面积应该在全国都是名列前矛的,因为,在绸缎会展出的同时还有其他行业的一个展销会和两个交易会也在举行。估计同时接待万把人是没有问题的。 那次会上,在五个展馆的十个展区里,展出了来自全国的7000多个品种、花色的绸缎产品,在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几天时间里,在各个展厅间浏览,感到目不暇接,比我此前二十多年在商店里看到的所有绸缎类产品还要多——因为在此之前我对逛商店是既没有钱,更没有兴趣,极少走进去逛,更不要说去研究了。而从此以后,恐怕就要被迫让自己“喜欢”去逛商店了,谁让咱农民也进错行了呢!
|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7-6-20/102612764.html3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