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行漫记沈阳的记忆 |
[游记]北行漫记沈阳的记忆 |
2008-05-22 sina.com.cn |
自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自号“始皇帝”,至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经了2132年的封建王朝,据说一共出了494位皇帝。我不了解共建了多少皇宫,只听说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仅有两座,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就在沈阳。 沈阳是“大清”的发祥地。清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称之为“沈阳故宫”,成为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 始建于1625年的沈阳故宫相比北京故宫,无论规模还是气魄都要小得多,没有其豪华和大气,多了些原始和简朴,但毕竟是皇宫,处处可彰显王者之风范。我花了两个小时游览了沈阳故宫的东路、中路、西路的三个建筑群,尽管走马观花,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浓郁的蒙满文化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东路的大政殿,是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外形犹如满族的 帐篷,殿前的红色立柱上盘旋着耀武扬威的金龙,又尽显中原之风,淋漓尽致地交融了满汉的文化。站在大政殿,看前方两侧的“十王亭”,呈燕翅形排列,近处狭而远处宽,其设计据说象征着满清王朝的生生不息,永世绵延。 中路从大清门至清宁宫,三进院落,是王朝“前朝后寝”的地方。最引人注目的是筑在3.8 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也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可俯瞰城内全景。后进是清宁宫,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这里可见到充满满族传统民居风格的口袋房,房屋偏向一侧开门,形似口袋;屋内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为“万字炕”;屋后从地面向上垒起烟囱。就如俗话所说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这种景象看来这里会是唯一的了。 西路是沈阳故宫中建造最迟的建筑,建于1782年至1783年,有文溯阁、戏台等。当年乾隆皇帝下诏搜罗天下藏书,历经10多年,分经、史、子、集四部编成大型丛书,称为《四库全书》。文溯阁就是《四库全书》的藏书房。藏书忌火,文溯阁就不像其他宫殿那样“金壁辉煌”、“红墙绿瓦”,屋顶用的是黑琉璃瓦,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寓意以水降火。 这次游览沈阳故宫已是大年三十,也许是地域和时间的关系,宫内游人三三五五、冷冷落落,并不像游北京故宫那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不过这样也好,落得个清净,还可认真地听导游讲解,会心地观赏宫殿风貌。 游完故宫,到了慕名已久的“大帅府”。门口广场有张学良将军的青铜塑像,高大挺拔,端庄潇洒,可谓形神兼备。这无疑寄托着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一代少帅张学良的无限崇敬热爱之情。 “大帅府”是张学良的父亲——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张作霖的办公官邸和家眷居住的私宅,也是张学良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如今正门前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的石碑。 走进这座三进四合院,是砖木结构的仿王府式建筑,据介绍,占地有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青砖灰瓦,飞檐挑脊,雕梁画栋,朱漆廊柱,显得十分精致气派。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20--30年代,在这建筑物内曾发生过多起震惊中外的事件:张作霖在此成为“东北王”,皇姑屯事件爆发,身负重伤死在此府;张学良将军在这里宣布“东北易帜”…… “大帅府”的东墙外,有座“赵四小姐”楼,就是赵四当年居住的地方,现在开辟为游览景点。看着陈列的张张图片,听着导游的娓娓讲解,一次次被赵四小姐和少帅张学良的纯真爱情和旷世情缘所感动。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c2f801008jth.html3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