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创建1984年,其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两条停放展览机车的线路,馆内展出美国、日本、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国、中国等9个国家制造的16台机车。其中有1907年美国制造的一台小型机车,是陈列馆目前展出的最古老的蒸汽机车。陈列馆还展出日本1934年制造的流线型SL7751号蒸汽机车。馆内还铺设了400米路轨,机车可载游人沿轨运行试车。 摸摸火车大轮子 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建于2002年,现位于沈阳市植物园北区。该馆建筑规模11311余平方米,主体建筑造型为半圆形,设有“蒸汽机车展厅”、“机车模型厅”、“科普知识厅”等展示场地,主要展示蒸汽机车发展史、蒸汽机车知识以及我国铁路运输宏伟前景。 据博物馆馆长曹斌介绍,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的前身是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它始建于1984年,原馆因为条件所限,已满足不了展览需要。为此,沈阳铁道融信旅行社与沈阳植物园联合,于去年在植物园北区建设了新馆。新馆内现珍藏着美国、德国、捷克、波兰、日本、前苏联及罗马尼亚等中外八个国家早期造的15台旧式蒸汽机车和3台复制文物机车。大多出厂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其中不乏绝无仅有的珍品,所有展品均不可复得。这里最古老的火车头是距今96年历史的美国生产的 D B1型机车,它是整个蒸汽机车家庭最早的成员之一。这里还有呈天蓝色、流线型的“亚细亚号”机车,它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于1993年生产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速度最快的火车头。 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蒸汽机车博物馆,所珍藏的机车在国内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及文物价值。 展示中国铁路风采 百年的蒸汽机在见证世界机车史的同时,也展示了几代中国铁路人的奋斗史。开馆当日,记者看到了几名身戴红花、白发苍苍的老者。一问才知道,他们可是馆内展示机车的“老伙伴”了。原苏家屯机务段老段长梁希杰当了46年铁路工人,亲手修理了馆内现藏的一些老机车;而77岁的老司机师守常老人则在60年代开过前苏联无偿援助我国的 F D型1227号机车。 看着宽敞明亮的展示大厅,梁老激动地说:“我的‘老伙伴’们终于有了一个好归宿,我很高兴。” 增加沈阳旅游热点 历经百年的沧桑故事,老铁路人圆梦在新世纪,古老的蒸汽机车在今日依然吸引着众多人的关注。当日,记者还在博物馆的售票处看到了沈阳市著名民间收藏家詹洪阁先生。他早早来到这里,买下了标号为“000011”的博物馆门票,准备永久收藏。这张门票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蒸汽机车博物馆卖出的第一张门票(前10张门票为馆藏)。 而来自东陵区一所小学的学生们更是在百年机车面前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登上了“亚细亚号”等3台机车,这摸摸那看看,心中充满了对机车知识的渴望。而曹斌馆长介绍,他们已挖掘了不少老机车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故事,并设计了精美且具有珍藏价值的老机车邮票、明信片和纪念币。相信开放后的蒸汽机车博物馆将成为沈阳旅游的新热点。 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创建1984年,其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两条停放展览机车的线路,馆内展出美国、日本、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国、中国等9个国家制造的16台机车。其中有1907年美国制造的一台小型机车,是陈列馆目前展出的最古老的蒸汽机车。陈列馆还展出日本1934年制造的流线型SL7751号蒸汽机车。馆内还铺设了400米路轨,机车可载游人沿轨运行试车。 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山荣街29号 乘车路线: 324路 始发 沈阳站 ——造纸厂—— 终点 苏家屯 327路 始发 泰山路 ——大官房—— 终点 苏家屯 马克思说:铁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总结。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蒸汽机车对人类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蒸汽机车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带之而来的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然而,蒸汽机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功臣,得到全世界人民 的关爱。据说,全世界有十几个蒸汽机车博物馆,它们是博物馆家族中的宠儿。在东北的沈阳市,就有我们中国的一家蒸汽机车陈列馆。然而,它“锁在深闺人未识”,别说地方的同志,就连许多“老铁路”也未必知道它。 墙内开花墙外香 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苏家屯机务段北侧,馆内收藏美国、日本、前苏联、捷克、波兰、德国、中国七个国家共13台已经退休的蒸汽机车,据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蒸汽机车陈列馆。该馆1984年9月由沈阳铁路分局投资兴建,占地8000平方米,设有两条停放展览机车的线路。这里有1907年美国生产的DB1型小型蒸汽机车,是馆内展出的最古老的机车。日本川崎公司1934年制造的SL7型“亚细亚号”蒸汽机车,设计速度130公里/小时,动轮直径2米,外形呈流线型,曾用于牵引特快列车。日本当年共生产12台,现仅存这一台。这里有我国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QJ型蒸汽机车,是建国后第一批生产的,它为中国铁路机车制造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陈列馆建成后,先后被沈阳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基地”,还被铁总命名为“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个陈列馆在国内、路内一直名气不大,可在国外却赫赫有名。陈列馆的参观者,80以上是远道而来的国外游客,而且是慕名专程前来观赏的。从1984年开馆至今,这个陈列馆已先后接待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宾2.4万人次。 这些外国游客,在观赏这些“老爷车”时,观察得非常仔细、就像欣赏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如醉如痴。有的还与这些古老的蒸汽机车合影留念。 一些参观者回国后,在本国的新闻媒体上介绍沈阳铁路机车陈列馆,那些“老爷车”的照片也出现在海外的报纸杂志上,使沈阳铁路机车陈列馆的知名度在海外越来越高。 日本游客的怀旧和中国人的自尊心 筹建陈列馆的最早动意是由外国游客寻找“老爷车”引起的。 据当年筹备陈列馆时的苏家屯机务段党委书记张林介绍:当年,他们发现,经常有一批又一批外国旅游者到机务段来看机车,其中以日本人居多。后来,他们发现日本游客一批又一批聚到苏家屯机务段。这时,他们才发觉,日本游客是冲着那台“亚细亚号”来的。这些游客中许多人是当年的“亚细亚号”车上的司机、乘务员,或是乘坐过它的人。这个机车被日本人引为骄傲,当年共建造了12台,全部用在东北,此台是仅存的一合。日本游客见了它,合影之后,又再三鞠躬,崇拜之情溢于言表。1985年,旧本一家旅行社曾和铁路部门商定,恢复“亚细亚号”,用它拉两节当年的车厢,由大连开到沈阳。300余名游客由日方组织,乘船到达大连,再由大连乘“亚细亚号”到沈阳。日本新闻媒介对此非常重视,拟从大连租用直升机从空中拍摄“亚细亚号”行驶的情形。为了这个项目,“亚细亚号”被送到长春大修,然后重新点火开了回来。但后来这个旅游项目被中止。日本游客被别的机车拉来沈阳。此事了结了,但由其引发的思考并未结束:在利用当年曾作为侵略工具的物品做旅游项目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那时,张林在接待日本游客时,曾接受过一个日本记者的采访。这个记者问:你们的年轻人现在会怎样看“亚细亚号”机车?张林回答:“亚细亚号”机车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同时,它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我们会从历史的角度来教育我们的青年。听罢此言,这个日本记者没再提问。 和日本游客相比,欧洲的旅客多为蒸汽机车爱好者,他们像迷恋收藏、集邮一样迷恋老式蒸汽机车。当然,他们也关注本国产的蒸汽机车。当这些游客称赞这些“宝贝”如何;珍贵时,当他门说中国是“万国机车博览会”时,张林说,我不该忘记这里纪录着中国铁路发展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蒸汽机车陈列馆和产业考古学 辽宁有一位叫孟祥棣的人告诉我们: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之所以在海内外被炒得很热,是因为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了一门新兴学科——产业考古学。它与文化史经济史等并行,同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因技术革命报废的过去的工业机器和设备进行调查、记录、保存的学问。这门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英国为中心盛行起来。日本也成立了产业考古会。铁路是产业考古学研究的一个对象。 咱们中国的产业考古学,我们想也应尽早建立起来,我们铁路也理应为中国铁路产业的考古学尽上份力量。自1876年中国大地出现第一条铁路起,中国的铁路建设与中国民族兴衰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铁路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很值得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它的历史的。正是因为解放前中国长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民族工业发展迟缓,才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外机车,使中国成了万国机车博览会。这段屈辱的历史,不仅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中国铁路产业发展史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阶段。那些”老爷车”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我们在沈阳采访时听说,沈阳市有关部门对沈阳铁路机车陈列馆“情有独钟”,频频送来“爱”的信息,欲与铁路部门联手将“沈阳铁路机车陈列馆”这块“蛋糕”做大,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大铁路机车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愿这个美好的消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美好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