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拜访北镇医巫闾山 |
[游记]拜访北镇医巫闾山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边走边爱 > 日志 > 悠游漫记东北 2008-04-09 | 拜访北镇医巫闾山 标签:闾山 耶律倍 耶律楚材 舜帝 广宁 在中国诸多的历史文化名山中,除了“五岳”,还有“五镇”之说。 据说在绕帝、舜帝的时代,以中原为中心,划分了几个打的行政区域,“岳”就是主管这样行政区域的官吏职称,天子巡狩时,各地方官吏要再驻地选择一座高山,放火发出信号,以召集诸侯。于是,能发信号的山就成为了官吏的首府。到舜帝时,岳管的职称开始鱼这些山的名字统一起来。到了汉朝,便确定了“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天柱山、北岳——河北大茂山。以后,隋代改南岳为衡山,明代改北岳为恒山。古代帝王都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其实与“五岳”同时被分封的,还有“五大镇山”。也有传说是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每州各封一座山做为一州之镇,后来延边成为“五岳”和“五镇”。“五镇”就是镇守华夏四方的大山: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稷山、北镇——医巫闾山。只是最后,“五岳”的名气大过“五镇”,所以大多数人知道“五岳”,而不知晓“五镇”。千年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在“五镇”立祠建庙,封禅祭祀,无数文人墨客留连驻足,形成五镇别具一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清明假期,走马观花拜访了北镇医巫闾山。去闾山最好的时间应该是五一,闾山周围梨树成林,那时,梨花盛开,满山遍野,曾经被乾隆皇帝誉为塞外的香雪海。其实香雪海的名称来源于江苏吴县的嶝泪山,因为梅花盛开的时候,暗香浮动,冷艳如雪,所以被命名为香雪海。当年乾隆皇帝春季来闾山祭祀,看到一派江南的景致,也为闾山命名了塞外的香雪海。 “医巫闾”是东胡语“伊克奥利”的音译,意为“翠绿的大山”。古时,医巫闾山别名很多,如微闾、无虑山、医无虑山、医无闾山等等,其实都是“医巫闾”山的谐音,闾山则是它的简称。医巫闾山又因曾被封为“广宁公”、“广宁王”而被称为广宁大山。同时,也因山形奇特,回环掩抱,竟有六重之多,而被称为“六山”。后来蒙古族统治了东胡,蒙语“医巫闾”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医巫闾山就是“大山”的意思。说是大山,其实也不高,主峰望海峰海拔才860多米,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的历史地位。 闾山的景区范围很大,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需要三天时间完成旅途。主要景区有观音阁、玉泉寺、大朝阳等。我们选择了集中在观音阁一带,彼此相距较近的一条线路,就是玉女洗头雕像、圣水桥、万人碑、观艺亭、道隐谷、正直亭、圣水盆、万年松、望海观音、老爷阁、南天门等。自道隐谷起,此路虽始分为两支,但左右环通,无论左行或右行,景点皆可遍游。 有山就有门,这几乎是一个无庸多言的常识。眼前的这座闾山之门,因为一种独特的设计,使它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一座大山的通道与门户。两两相对的四只“手臂”同时向前伸出,在即将交叉的一点上忽然定格,定格成一幅剪影,定格成一件镂空的雕饰。这剪影是一种真实的虚空,虚空成一个游客可以自由进出的门洞;这雕饰又是一种幻化的实体,这实体就是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的轮廓。独乐寺山门是辽代建筑的杰作,而闾山的风流又恰好在辽代达到了顶峰。用一座山门的剪影象征一个时代的背影. 大门下部墙体上前前后后的8幅浮雕,则对闾山的4000年历史文化做了一次真正现实的呈现和概要式的回放。八幅浮雕,八个年代,八个镜头,八个亮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就是一条畅通的文化脉胳,就是一条闪光的历史线索。 《舜封医闾图》记叙的是舜帝为天下12州钦定12座镇山,封闾山为幽州镇山的史实。画面中的舜帝身骑青龙,手托龟蛇,旁立封禅神像,上刻飘渺的医巫闾山,下有飞天陪衬,夸张地表现了舜帝封禅的情景。整幅雕塑构图简括,意境高古,充分体现了悠悠4000年前的上古帝王对闾山的尊崇与向往。 《屈子吟哦图》展现的是屈原梦游闾山的神奇意境。传说,屈原在睡梦中驾一辆龙车来到闾山,被闾山秀美的景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际,忽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浮雕所表现的正是屈原梦游医巫闾山的情景:瘦颊长髯、峨冠博带、腰佩宝剑的他,驾着龙车疾如闪电般在奔驰,远处的闾山云雾飘渺,身旁的朝阳、仙山、皇宫、神塔历历可见。 《历代尊封图》刻的是秦、汉和清代帝王、帝妃跪拜祭祀闾山的造像。画面下方的大鼎,一方面代表着闾山稳固、尊贵的地位,一方面也象征着闾山在封建社会曾经拥有过的鼎盛时期。自舜封闾山为“幽州之镇”以来,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均对闾山加以封号。唐封为“公”,宋、辽、金封为“王”,元封其为“贞德广宁王”,明、清时期封其为“医巫闾山之神”。闾山在历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太子写志图》的主画面是辽朝太子耶律倍执笔作诗的形象。画面的下部则是耶律倍与其妃子高云云纵马飞驰、弯弓射猎的场面。耶律倍是辽朝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的长子,神册元年被立为太子。后从父东征灭渤海,建东丹国,被封为东丹王。辽太祖死后,因知道皇后欲立其弟耶律德光,于是主动让出皇位。尽管如此,耶律德光仍然处处防备和加害于他。迫不得已,耶律倍后来只得携妻投奔南唐。走时刻诗于木,立木海上,诗云:“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辽帝狩猎图》说的是辽朝皇帝闾山冬猎的事。画面上,辽朝皇帝骑马射箭,箭中苍鹰,马前虎鹿飞奔,马后旌旗蔽日。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 《楚材幼读图》刻画的是耶律楚材在闾山耕种、读书的生活情景。耶律楚材是耶律倍的第8代孙,幼年丧父,随母在闾山勤奋苦读,后来终成一代贤相。 《三贤抒怀图》描绘的是明代御史潘珍、刘畸、程启充吟诗作赋的情景。明嘉靖7年秋,三人同游闾山,各自撰文即景抒怀,后以楷、行、草、篆四种书体勒石为碑,并共建一亭,名为“具瞻亭”。 《清帝揽胜图》再现的是清朝祭拜闾山的盛大场面。历清朝一代,共有5位皇帝、10余次来闾山祭祀、游览,仅乾隆一人就四来广宁,三登闾山,每一次都是场面盛大,仪仗庄严。 玉女洗头这尊石雕是满族姑娘也是满族祖先的形象,传说在长白山附近 有一座天池,一天一家三姐妹在此洗浴,正洗得尽兴时,两只喜鹊从天而降,叨来两颗红豆扔在三姐妹衣 服边,三姐妹上岸时最小的妹妹吃了其中一颗,不久后怀孕生子,以后子子孙孙不断繁衍,就形成了后来 的满族部落。 乾隆御笔.前面功德门上刻有“医巫闾山”四个大字,是根据乾隆碑迹而临摹。 石凹.沿山路而上,路的两侧有很多石凹,是满清王朝为我们留下的 遗迹,是清帝来闾山巡游时插旗杆所用,当时旌旗飘展,声势浩大,象征封建皇帝的威仪。也有专家考证 ,此石凹用来插木杆搭凉棚,清帝来闾山巡游,凉棚从山下搭到山顶。 观艺亭与习武台. 观艺亭建于清乾隆十九年,是清乾隆皇帝休息观戏的场所,对面那块巨石人称“习武台”,是乾隆皇帝观赏北镇武术爱好者为其表演武术的场所。 从善如登石. 此块巨石屹立道旁,是闾山大石棚形成过程中滚落至此。上面“从善如登”几个大字由清乾隆34至36 年广宁知县爱新觉罗庆龄亲笔题写,意为人生一世做好事比登山艰难。此四个大字是庆龄在广宁任县令期间辽西遭旱灾,他忧民,帮助百姓克服困难后有感而题,写在此石上意在鼓励后来人不畏艰难,多做善事。 菩萨殿. 又叫土谷祠,于1996年改建为菩萨殿,内供观音、文殊、菩贤三位菩萨,在佛教大乘教派中佛为第一,菩萨第二,罗汉为第三。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救助世间百姓的苦难,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大石棚. 俗称道隐谷,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的奇迹,从石壁中斜出的一块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夏季泉水由石棚飞流而下,恰如白玉珠帘,凌空抖落,形成瀑布景观,人们称之为山阁瀑流,又叫道隐谷。因辽太子耶律倍在此学道读书而得名。冬季节,泉水滴嗒不止,逐渐形成冰柱,最冷时期,则形成冰排,由地面直接棚檐,恰似冰雕屏风,把大石棚西半部全部遮住。 十八罗汉堂. 内供十八罗汉像,正中为昆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的法身佛,有叫大日如来佛,头戴王智宝冠,象征智慧的至高无上,身座千叶莲花台,象征佛的三千大千世界。
|
转自:http://ceciria.blog.sohu.com/84149430.html7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