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城游记》 2004年2月23日,星期一,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温,忘看了。 前天姜德辉打电话给我,说后天白天他们宾馆停电,白天时间空闲,可以小聚引酒。一家高档次宾馆里怎么会停电,不知。 昨天电话中,我提议去城南鞍山古城一游,姜同意。姜对古迹不大感兴趣,只是一直工作忙碌,好久没休息,难得有时间,一起出去逛逛而已。我对古迹一向感兴趣,每到一处,必之前对所到之处古迹尽可能多些了解。但做为近三十岁的土生土长的鞍山人的我,此古城最近才知,真是遗憾。 前些时候,到一家汽校报名学驾驶,经常往返城南唐家房的鞍山车辆管理所,途中路边见一古代城墙模样建筑,不知具体什么来龙,古城虽破,但清晰可见,后,问过爸爸,问过三姨夫,网上查了些资料后,对古城有些许了解,便想有日亲往观光游览一翻。 8点30分,起床,洗漱,因午后与姜定有酒局,故未进早餐。 9点35分,出门,鞍钢高中,乘24路,到站前。 10点10分,与姜德辉天河大厦商场正门前会面。 10点20分,鞍山站,方向南,乘13路小巴,汤岗子方向,在鞍海公路上南行。 所查资料记载,鞍山城,是明代辽宁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贴杨柳河,坐落在东西鞍山两座山的中间地带。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万历年间,初为传递所,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要地,交通要冲。只是在长大铁路通车后,才逐渐失去重要地位。旧城内原有一处关帝庙,一处龙王庙,为清代所建,但现已不存。 鞍山之名,便源于此明代鞍山驿堡,取名于南郊的马鞍山。市区南部原有两座马鞍形状山峰,一为东鞍山,一为西鞍山。现在东鞍山山峰已几乎不见。早前东,西鞍山铁矿丰富,经长年开采,东鞍山全部削平。 10点40分,鞍山城桥,桥头路边就近下车,古城东北角堡已映入眼帘。我常叫成“角楼”,也许是我近几年在北京的原因,紫禁城叫角楼,鞍山城不能叫角楼,叫角堡就行。因前天下午天降中雪,今积雪融化,农村的土路上,更是路途泥泞,崎岖不堪,东北角堡仅剩余下部分,残留的的角堡上还清晰的写着“出租餐具”等油漆字样,角堡上杂树杂草众生,向南望去,东城墙已无存,只留墙体夯土,黄色的土上有着明显的可上到角堡上面的小路,试着上去,路太滑,考虑生命安全,放弃。 角堡下面,有一个石牌子,不清晰的写着“鞍山城村”字样,起到地界提示的作用。 顺着东墙残留的“黄土墙芯”外继续南行,100多米就到了东门的位置,之所以说是东门的位置,是因为东门早已经不见了,而且是荡然无存,只是脚下站的位置,在几十年前或者几百年前有座城门。 走进了这个“原来的城门”,可以看见住在鞍山城里的一户户村房。城,真是小,东门的位置就可看到远处的西门。向西走去,连接东门和西门的,是一条相对宽敞点儿的路,有点儿像是中轴线的性质,城里的人家,屋檐上点滴有着积雪,有的人家烟筒里冒着烟,还能听到家禽的“吼叫”声,时下正是禽流感疯狂时期,得离远点儿。 快到西门时,右手边一门牌子上写着“鞍山市东鞍山镇鞍山城村医疗站”字样。 西门,这是这座城保存算是比较好的建筑,门内未见城门的门,门内左右两边清晰可见好像是古时在城门关闭之后放门闩的门闩立洞。门内,可见到残留的门框和户枢。真是岁月催城老呀。门外,举头上望,城门卷拱上有砖雕花纹,并可见“鞍山驿堡”四字。曾看资料上说,原“鞍山驿堡”匾额下,有“万历六年重修”款识,但早已不存,在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城门时,以墨玉刻“鞍山驿堡”为补,此四字为辽阳著名书法家温同春所题。门洞下有一石牌子,仔细看,才能看清“鞍山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试图登上城门楼,可并没找到登楼途径,待会儿再说吧。 门外向南,城墙较好,整个鞍山城,只有这一小段城墙还算完整,欲沿墙南行,刚走几步,便发现不可,因前方一农家住户,紧贴城墙坐落于下,如何前行呀。 西门绕到城内,向南墙行去,途见墙根下全是家家农户,靠近不得。 南墙上一豁口可通墙外,略有墙面,我二人登上墙头,湿土太滑,险些跌倒。墙头上可见西南角堡,但角度太偏,看不清楚,只见杂草杂树。 向东墙走去,越过一小片片雪上农田,爬上这段东墙,此墙已被“剥皮”,只剩下夯土的“墙芯”,墙外一排铁丝网,不知前方什么所在,向南,东南角堡方向望去,仍然是杂树杂草,因无法靠近,并不知道现在保存情况如何。 返回西门,途中问一村民,西门可上否。可,旁边可上。回到西门,寻可上城楼方法,望来望去。姜找到一上城楼路径,难了点,路滑,还得弯腰爬,危险,但,上去了。毕竟居高临下,看上去风景好点儿,城门上无任何建筑,且西门的北墙,和西门的南墙并不在一条线上,这样的建筑格局倒第一次见到,不知当时此方式建城,是处于何种考虑。站于城门之上,略想,百余年前或许一守城大将,就站我现在位置指挥战争,也或许无数生命在此处为保卫这兵家必争之要地而牺牲。西鞍山,很形象,这个季节的这个山,看起来显得秃了点儿,不过后衬着蓝天白云,倒也称得上风景。东鞍山,早已经无法形象,由于埋藏有铁矿,现在已经被挖平了。放眼望去,一片灰突突。 沿着西门北走,西北角堡,靠着城墙下,一圈铁栅栏,里面围着一堆汽车轮胎,像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用地。西北角堡也是不见上部,残留的下部分,底座的石头,已经歪歪扭扭。 沿北墙东行,北墙正是邻着我们来时下车的鞍海公路。其实沿途而过的人们能清晰可见的,就是古城的西北角堡和东北角堡,北墙也只剩黄土“墙芯”,有家村民的房子偏偏就坐落在这没有了城墙砖的黄土墙芯上,占领这居高临下点。北墙上,有一豁口,估计是村民出行到公路上乘车饶城门不方便而形成,可黄土城墙仍然很高,而豁口已近路一平齐,如此工程,是年久形成,是村民所为,还是政府所为,不知。快走回东北角堡时,见杂草中立一约一米来高铁皮牌子,白底红字,写着,认真贯彻什么消防法,其他字迹看不清楚。 路边一道路指示标志,上写“市政界”三字,哦,明白,从这里向北,就是鞍山市内,向南就是郊外了。 11点50分,欲乘车返还,突见公路上飞驰而过一货车,长约数十米,吉林牌照,掉下一备用轮胎,砸到一骑单车而过一男孩车上,数百斤一轮胎,若砸在人身上,可想而知。货车停下,见男孩人无大事,交涉单车事项,我二人观望片刻,离开,后事不知。 12点05分,鞍山城桥上,乘13路小巴,方向北,返还。 小巴路过四方台立交桥时,向桥下眺望,方向东。因在网上看到,记载这有一座包砖台遗址,故,了望寻找,果见一遗址型建筑,略有残留。有记载此台名叫“递运所”,也有书叫此台为“路台”,称之为“鞍山驿”路台。还有说其为鞍山驿堡传递消息的烽火台,估计此处也没什么可看,又因未进早餐,腹中饥饿,并未下车前往, 12点20分,鞍山体育中心下车,买酒买菜。 12点50分,到姜科学会堂住所,小饮。今日走路多些,略感疲倦,发挥不好,两人才喝一瓶56度二锅头和一瓶千山湖啤酒。 我查阅了一下新华词典,上面对文物的解释,是指历代遗留下来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再就是旧指典章,制度。我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才可以被定为市级文物或省级文物,我更不知道对待文物究竟应该采取怎么样的一系列保护措施,难道,就只是在旁边立一块说明它是文物的牌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