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宝顶山石刻游记 |
[游记]宝顶山石刻游记 |
2007-07-16 live.com |
宝顶山石刻游记 偶然的机缘,受邀旁听一个法学的会议,有机会再到重庆。去年到重庆,只是在北碚缙云山和嘉陵江畔活动,没有到重庆市内。这次的会议在江北区,会后还有时间,慕名到大足石刻半朝圣半游览。这大足,取“大丰大足”之意(并非“大脚” :))。石刻分布在大足境内几处地方:北山、南山、宝顶山、石篆山,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石刻最具代表性。因大足距离市区还有段距离,时间紧张,只是游览了大足石刻群中的宝顶山石刻。现在想来这游览也是将近一个月之前的事情了,回来一直想着写一篇游记,以表此行不虚,然苦于慧根不足,也只能临时抱佛脚,凭着图片和记忆,并查阅一些文献来弥补了。好在有关大足石刻,有不少介绍文字,让我在游览之余更加领会了蕴含于这些凝固的石头中的深层的文化意涵。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陈,反映了当时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潮流。大足地处偏僻,石刻兴盛,有其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唐中期以后,战乱频仍,北方衰落,巴蜀之地崛起,佛教密宗流行,造像运动兴盛。宝顶山石刻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系“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主持开凿。后因元兵入川,僧人工匠四散,工程停止,前后历经70余载。 80元的门票价格不菲,想来到此地者,都是虔敬之人,而且远程奔来,饱受颠簸,路费已经成了沉没成本,对这门票的价格也就不敏感了。石刻分布在U状的山谷中。进得山门,尚未看到佛像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道教太上道祖老子、伏虎山君,还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塑像,这组雕像乃清代所刻,典型体现了诸教合流的思想,据说北山石刻中还有孔圣的像,只是此行未得一见。转过弯去才看到一尊佛像。往里走入口附近有一个人工开凿的洞穴,名为“圆觉洞”,是整个道场中最大的洞穴。内有佛像十余尊,佛像与整个洞穴乃一体,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雕像前的供桌看似木制,实际上也是与洞体连在一起的整块石头。洞内雕像保存较好,导游说与洞体排水和采光设计精妙有关。洞口处有一伏狮,属于少见的姿态。 出圆觉洞,可以看到洞口外石壁上的“牧牛图”。宝顶山石刻极富故事性,牧牛图可以说就是其代表。这十组牧牛图雕像,配以主题“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的组诗,以牧牛譬喻禅观修证的宗教实践历程,依次为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整组雕像涵义隽永,看完之后,方悟得那牛分明便是妄心的比喻,牧牛者即为修行之人,牧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调伏心意、不断修行、最终物我两忘、获得圆满的过程了。整个充满田园诗般的乡村气息,形象生动,比如有一幅画面,两个牧童勾肩搭背,聊得开心,连牛都侧耳倾听。这部分雕像俗称“吹牛”。另外值得称奇的是,雕刻者匠心独运,使得这牧牛图和圆觉洞也有关系。人从牧童最终成佛,牛也从开始的恣意冲撞到最终往圆觉洞内张望。往前走有是道场的旧山门,门口有一石虎,导游提示这虎长了熊猫的圆脑袋,仔细看的确威严中有几分可爱。紧挨着是几尊金刚的塑像倚石壁而矗立,乃佛教的九大护法神,威武尊严,形态各异,导游说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保卫部了。大概是承担了如此重任,这几尊守门人的雕像是整个山谷中风化最严重的。 往里走是“六道轮回图”,山壁上硕大的石盘直径近3米,由轮转圣王把握。佛教中这也就是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以其形象阐述了佛教因果报应、业力说、转世说的基本教义。轮中心为一修行者,周围有猪、鸽、蛇三个动物环绕,分别喻“愚痴”、“贪染”、“瞋恨”。贪、瞋和痴,佛经中即“三毒”,乃人生诸多恶业中最厉者,因是产生轮回痛苦的根源。由中心生出六道毫光,分轮盘为六叶。石盘内外又分为三圈,内圈刻天、人、神、畜牲、饿鬼、地狱“六道”。中圈的格子,为俗世三教九流各种生活场面,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十二因缘”。外圈格子中的图相,描绘的是六凡众生由于业因不同来世的去向,表现手法十分奇特,都是一个罐子,头尾有不同的形象,头示生所属,尾示亡所属,生死轮回。巨轮下左右扶轮者,左侧妇人与小人;右侧为男子与恶鬼,如此设计一说示意结胎因缘,一说示意贪爱。导游当场解说,那和妇人在一边的是只猴子,贪慕妇人的美色,偷偷打望。看来正是这业、这贪念推动巨轮转动啊。“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一切众生都处于因果轮回之中,随善业上升、恶业下沉,若得解脱轮回,需要息灭三毒,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方修得正果、登佛净土。 六道轮回图周围还有一些雕像,其中令人注意的是竹林猫捕鼠图浮雕。老鼠趴躲在细竹枝上,瑟缩不下,求生不能;猫伏于地,欲捕鼠而不可攀,求食不得。整个图似乎与周边雕像风格迥异,原以为是工匠闲来无意的小品,但导游的一番解说令人茅塞顿开,方悟得其中的禅意。按佛教的说法,猫为何捕鼠,鼠为何躲猫,世间万事,皆有因缘。猫鼠困于此境,皆有烦恼。猫鼠相斗,乃天性法则,而人又何以堪?唯弃绝贪念,修大慈悲、大布施、大喜舍,得脱此身此境。至此不禁想到几句禅诗,“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六道轮回图旁边矗立三尊巨大的立佛像,即“华严三圣像”。中间即毗卢舍那佛,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也就是佛教密宗尊神如来化身,两旁侍立文殊和普贤两菩萨。因雕像巨大,而且佛像手中多擎宝器,为了支撑雕像,设计者特意让菩萨衣裾长垂,与后面的山体相接,于此可见工匠们用心之精细。再往前走便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原也是露天,因保护需要,加盖了一座禅庙。别处千手千眼观音,“千”只是一个虚指,但此处是一个实数。雕像共1007只手,掌握法器,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出庙堂便可以看到“释迦涅盘圣迹图”,俗称大足卧佛。此雕像长31米,半身隐入石中,刻画得是佛祖涅槃的场面。虽然是涅槃,但却是一派安详气氛。佛祖面容平静大度,诸弟子从地下冒出半身,垂眉悲哀,恋恋不舍,肃立者中还有柳本尊和赵智凤像,不知是否雕刻者的故意安排。场景中还有烟云腾起,烟云中雕刻有佛主的母亲、姨母、妻子、侍女等九尊雕像,这既符合佛经,也巧妙利用这个结构支撑整个雕像。场景中还特意设计了菩提树,也是起到支撑上方石壁的作用,只是据说有工人在修复雕像时,缺乏宗教知识,把树变成了直上直下的石柱。佛祖诞生的场面也在石刻中有所刻画,九龙浴太子像便是刻画佛祖诞生时的场景。根据印度的传说,佛祖诞生时,有九条蛇口吐香水,为他洗浴。但此雕像已经把这个故事中国化,印度的蛇变成了中国的龙。此雕像精妙之处在于乃因地制宜、借势而建,山泉从龙嘴中喷出,恰落于儿时佛祖的像上。往前走又是一石窟,门楹上有一块匾,上书“毗卢道场”四个大字。“毗卢道场”也就是毗卢舍那佛设坛讲经说法之处。由于当时洞内出现地质险情而封锁,连同旁边的正在维修孔雀明王经变相,也未能参观。 接下来一段石刻个人认为是最能体现宝顶山石刻特点的。“父母恩重难报经变相”是一组雕像群,刻画的是父母从怀胎十月直至老去对子女的抚育之恩的一系列世俗场景和日常生活画卷。这个雕像群显著体现了佛教传入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雕像群完整地刻画了“父母十恩”的图景,对应着家庭周期的不同阶段: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孩子尿床母亲把孩子移到干的地方,自己在湿的地方)、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为儿女婚嫁操办酒席父母杀生造业)、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父母百岁也在为儿女操心)。不同的恩情都以故事性、生活场景性的细节雕刻来表述,把儒家孝道思想融入佛教思想,劝谕众生知恩图报、孝敬父母。也难怪进门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挂着“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牌子。只可惜这世上知恩者少,负恩者多。所以,这报恩图的社会教化作用不论何时都具有现实意义。 百善孝为先,既然父母养育之恩重于泰山,那么作为子女如何报答呢?石刻接下来便是刻画如何孝养父母的场景——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除了个别俗人,佛祖在此充当了行孝报恩的榜样。这部分石刻取材于《报恩经》故事,再现了经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共十二组,包括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佛因地修行舍身济虎图、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图、释迦因地鹦鹉行孝图、释迦因地行孝剜眼出髓为药图、释迦佛因行孝证三十二相图、释迹佛因地为啖子行孝图、释迦因地剜肉图、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图、释迦因地修行舍身求法图、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疾、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等。导游现场按这样的逻辑讲述石刻故事:异教徒诋毁释迦舍弃父母,佛祖的表弟阿难尊者前去问佛祖,佛祖告诉了他自己的孝道故事,如佛祖的父亲净饭大王病重,佛祖从天而降,看望父亲。净饭大王去世,佛祖亲自抬棺等等,展示了佛祖人性的一面。看到这些石刻,总让人不禁想到“二十四孝图”。神被人化,人被神化,这些日常生活化的场景于实践中巧妙调和了佛教出世和儒教入世的主张,所谓“授儒入佛”,于此可看到最佳的体现。 过了这部分石刻,还有刻画西方极乐世界场景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亭台楼阁、池流花树,上部的“西方三圣”,左右的“十六观”,下部的“三品九生”,层次分明。雕像下方,有不少童子的形象。雕像上方,还有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向前另有“缚心猿锁六耗图”,中有一卷发之人,系弥勒化身,怀抱一个猿猴。座位下延伸出六条绳子,锁住马、鱼、狸、蛇、鸟、犬,这些动物象征着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哲理,龛下的诗文说得明白,主要的意思是告诫世人,“万缘发于一心”,若能锁住六耗,便是神仙大觉,六耗不锁,就会遭祸遇苦,堕入地狱。这里,忽然想到一个成语“心猿意马”,大概也是出自这一佛教典故吧。 石刻接进最后尾声的环节主要表现了天堂、地狱、人间的场景。上有天界,菩萨神仙,中央是地藏王菩萨圣相,两旁是十殿阎王。下面是十八层地狱。这地狱变相是宝顶山石刻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据说是中国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艺术形象最生动的地狱变相。地狱变相刻画的冥府地藏中的场景,可谓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相混合的经典产物。地狱变相分18组,刑罚方式包括刀山、镬汤、寒冰、黑暗、截膝、饿鬼、粪秽等等。执刑者牛头马面,受刑者表情痛苦。不过,其中一座雕像十分特殊。但见一年轻女子,面容清秀,正打开鸡笼,鸡争着从中跑出来,其中两只在争夺蚯蚓,整个画面十分生动,充满田园诗般的乡村风情。这就是著名的曾经上过邮票的、号称东方蒙娜丽莎“养鸡女”雕像。旁边有游客问:美女也下地狱啊?为什么美女最终也下了地狱,原来按照佛经规定,养鸡杀生,死后应堕入地狱。因为如果她不养鸡,也就没有人吃到鸡蛋。这一部分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劝戒酒图”,刻画了酒后昏乱、动作恍惚、亲属不识的场景。其中还有一个和尚喝酒,连同卖酒的人一起都要下地狱。看来这贪酒真不是件好事,佛祖都不饶恕。石刻最后一壁是柳本尊行化图和十大明王像。柳本尊是唐代名僧,密宗第五代宗师,“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也正是赵智凤师父,但准确来讲,只是精神导师,二人从年代上来讲,相差二百五十多年。柳自残形骸,以剜眼、割耳、舍臂等“十炼”方式苦修,其雕像也是只有一只眼、一只耳朵、一条胳膊,虽然如此悲苦,但雕像神态安然。下方的明王雕像十分生动,特点突出。这里只有5尊比较完整的雕像,至今可以看到仍未完工的石胎痕迹,系因元兵攻陷钓鱼城而未能完成。这未完工的艺术品,反倒更增加了一种沧桑的历史感。旁边还有“福”、“寿”字的石刻。只是佛教的“寿”字写得十分古怪,没人解说无论如何是不会知道的。游览的最终项目是闭上眼睛摸那个“福”字,能摸到的人是有福之人,摸不到的人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参观完了宝顶山石刻,出于专业习惯思维,路上只是有一个想法:如果马克斯韦伯前来此地一游,定然会感慨他的宗教类型学在这里的区分失去了意义。“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皆可通行”。民间信仰的实践已经把不同的宗教传统融于一炉。如果基督教早些年传入中国,想必今天在这里也会看到上帝和基督的影子。大足石刻已经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确也成为全球文化的构成部分。这也算是“在地全球化”的一个经典案例吧。 (出自我们最尊敬爱戴的充满才情、学识和童真的老毕师兄哦,熟悉的人从photo就能看出来了吧。msnspace最弱的地方就是贴照片,不能放在原来的位置,只能一股脑讲解完最后看了) |
转自:http://xinnil.spaces.live.com/Blog/cns!74BA84FCFAFB860B!170.entry9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