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陕西宝鸡 |
[游记]陕西宝鸡 |
2008-05-22 sina.com.cn |
天水和宝鸡虽分属于甘肃省和陕西省,因离得近,地貌风俗也就属同一地域板块,再从历史文化渊源上看,更是相同之处多多,都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地,一起走过了漫漫几千年,直到现代,各自成了自己省内的第二大城市。不过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宝鸡却不是,这一点似乎有些费解,可能是古迹多在宝鸡周边,而没集中于市内吧。炎帝陵看来不足以成气候。 宝鸡,地处陕西关中盆地西部,渭河从市中心横向穿过,远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渭水两岸。宝鸡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秦代时设置陈仓县,楚汉争霸中,著名的“明修桟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了唐代,改名为宝鸡。 四个小时多些就到了,连着两晚没卧床安睡,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也撑过来了,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知道熬通宵和一两小时小睡的必要性和效用性。在东京时曾在邮局打过工,就是分检信件,因要保证每天早晨信件的准时发送,经常上通宵夜班,对于熬夜和睏倦之感觉一切皆了如指掌,所以打上几次磕睡也就解决了基本问题。反正马上回家了,到时再好好地补个觉睡个足吧。 找好住处,马上去炎帝陵,这是第一要看的。 炎帝,世号神农,生于蒙峪,长于姜水,殁于宝鸡市南20公里的天台山。炎帝创耒耜,耕绩而作陶;尝百草,和药以济世;设日市,开贸易之先河,因而被尊奉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又与黄帝一起战胜蚩尤,同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陵位于市区南7公里的常羊山上,1993年建成,当年即将炎帝灵位移至此,是炎帝的陵寝。 山不算矮,沿山坡小道走了好一程,还好,这点体力还是具备的,尽管身心早已疲惫。 门票10元,一路边走边看往里去,直来到陵前。一座宽广的六柱单檐大门楼,中间是“华夏始祖”四个大字。再向前走,过祭殿,是百米长阶,两侧立有百代帝王石刻像,规模是够宏大的。我一步一步登上台阶,两眼还左右观顾那一尊尊帝王石像和下面的名字,看看这些帝王的相貌模样和我头脑里原有的那个形象是否对应得上。走完高高台阶,到了墓冢区,这也是常羊山中峰之顶。墓冢如小山丘般高高大大,墓前有“炎帝陵”墓碑,还有一座石门楼和一只大香炉,周围是肃穆的松柏林,整个的陵墓建筑以山取势,空广开阔,显得雄伟而神圣。 偌大个陵区竟没什么游人,前后碰上的一共不足十人,好容易等到个会拍照的,请他帮我留了张影。 下来又看了炎帝行宫,2元门票,一下没弄明白这行宫的由来,虚构多了些吧。里面有圣母殿。 出来,顺原路下山,吃了饭又去炎帝祠。车子再次过渭河,桥很长,河床很宽,可大部分已是底朝天,黄黄的淤泥,一些杂草,有水的那部分水势也算不得大,浑浊混沌,说不清这一瞬给了我什么印象,总是不堪入目,看了不舒服。 到了炎帝祠,却不开门。炎帝祠规模宏大,面积有1万平方米,也是1991到1995年间新建的。既是新建的,不看也罢。 走到汽车站,往周边景点去的车不少,但有点乱,都是在大声招揽着拉客,也没看到像样的售票楼,让人不放心。宝鸡周边著名景点有好几个,也是我想看的,如扶风的法门寺、岐山的周公庙、凤翔的东湖,还有大散关、五丈塬诸葛庙、姜太公磻溪钓鱼台等等,但一下子感觉不好,就作罢,还是回去吧,陕西是古迹大省,以后总要再来的,留下那些吧,今次就到宝鸡为止了。想毕,遂去火车站,看车票情况。 票不紧张,正好第二天下午有一趟去上海的临客,就买了它。拿到票,忽觉一阵松快,因为这也就意味着此次西北行真的被划定了句号,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 精神松弛了,睏乏也就迅猛袭来,无心再逛,即回去睡觉。我知道,人终究是肉做的,到了一定时候感觉到了非睡不可了的临界点时,那就必须无条件地去躺倒休息,否则就可能会得病倒下,给自己造下麻烦。 晚饭后在街上闲走,也就是车站近旁绕一圈,人头攒动,挺热闹。这里的公厕都是收费的,一天内进了好几回,一算,昨天在天水好像是6回,多是3角,也有2角5角的,不由就想起这一路而来,大小城市里基本都是收费的,连火车站候车室里的也收费,难怪在新疆时看到候车人几次的跑进跑出去到那门外墙角落里。想想也是,一个可以至少吃两顿的那么大的馕才卖1元,可如厕一次是5角,进和出是同价,你叫那些一小时才赚得几块钱的打工者怎么舍得那5角钱?所以,城市卫生面貌难以改观,而其中的一半原因正是人为造成的。 睡了个长觉,今天只去位于市区北塬上的金台观。 金台观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北方洞穴式道观,明代的著名道人张三丰曾在此修身传道数十年。1958年金台观建成为市博物馆,现改成了市民俗博物馆。 天气很好,拿着地图寻道而行,看看不远却走了好久,那地图标记得并不精确。问过了两人,在走了一程上坡路后看到了金台观。 门票也是10元,一走进去,里面的建筑群朱楹雕栏的果然华美精致,整个的倚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柏老树也是一株株苍郁参天。先站在高旷平台上向南俯瞰,可远近望得市区的一半景致。接着去几处院落里,又转到墙外野径,凡是能看的殿、阁、洞等等一一看过,然后就静下心来一间一间地去细看各门各类的民俗艺术展览。宝鸡历来冠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之美誉。 宝鸡素有“青铜器之乡”之美称,这个谁都知道也都认可,因为自汉代以来,这里发现发掘的青铜器数以万计,其中最著名的有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等,那都是国之瑰宝啊。近年宝鸡新建了座青铜器博物馆,外观就是个鼎型。不过那都是远古的冰冷之物,我不太想看,而就想看这里的民俗艺术。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各地区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五花八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手工艺品更是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精彩,泱泱国土中,可以说到处都有、无处不在,而文化积淀丰厚的宝鸡,其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和美妙当之无愧是这一地区的精华代表。那些个社火脸谱、西府皮影,那些个浓缩了社会百态的彩绘、泥塑、剪纸、布艺制品,惟妙惟肖、煞是精妙可爱,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还有个综合的西府民俗展示馆,按过去农历一整年里排定的各项农事家事民俗事一一详细介绍,有照片有模型有实物,让我这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对这片遥远之地知之甚少的远来客颇得兴意、大有收益。 走出金台观,接下来的时间已没有特定的目标,自由闲逛。看了地图,朝东去,仍然按以往习惯,想走点新路看点新景。 宝鸡确是有点资历和资本的,不光是可以远溯到炎帝、周秦王朝,即便近代里留下的街道、楼屋,依稀也能感觉得些老上海年代某些角落的风貌,走在那里有那么一点亲近感。偶一走神,忽觉就像是曾经繁盛过、后来落泊了的财主家二小子。 走到金陵河边,顺河向南走了一程,河床很宽,水却极少,只有几股小溪流,拐来扭去汩汩地汇流去渭河。怎么叫金陵河呢?金陵可是极美极雅的名称啊,金陵粉黛金陵胭脂金陵宫墙,还有那金陵十二钗,怎么会让这西北荒芜地上的干涸小河也冠上了这么个美名?不清楚它的来由,靠猜想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又走到渭河边,这一段的水丰足了些,像是一条生机勃勃精神焕发的河了,可惜,水色浑浊,黄中带褐,不知已是几级水。曾看到过关于渭河的报道,说是渭河的下游几成黑色了,没想到尚处于渭河中游的宝鸡段也已如此浑浊。 渭河发源于甘肃的渭源县,(宁夏有个泾源县,那当是泾河的发源地吧。)从宝鸡进入陕西,拦腰横贯陕西省,到晋豫陕三省交界处的潼关注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全长818公里,在陕西境内502公里。渭河流域处在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从甘肃的天水开始,接着是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大中城市齐聚,人口集中,陕西全省人口的近三分之二、产值的五分之四都集中在渭河流域,近二十多年来,人类弃物、工业废水统统往里倾倒排放,一条河道何以承受得如此重负,再加上修造水库,要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使得宝鸡段已明显显得来水不足,干流时常处于半饥渴状态。 一下想到了成语”泾渭分明“,意思谁都明白,可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渭清泾浊却是一本糊涂账,众说纷纭。原来,在《诗经》中说的是”泾清渭浊“,可到了唐代,在杜甫的诗里竟有了“浊泾清渭”之语,另外还有白居易的“渭水如镜色”、岑参的“渭上一条如白练”之句,想来唐代的渭水当是清澈的。这倒也正常,随着人口迁徙,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清河可能变浊河,浊河也可能变清河,这是可以解释通的。只可惜,到了现在,泾河已浑浊,渭河更浑浊,那个著名的两河交汇处,只见得是浑黄与混黑的交汇,早已不是清与浊的相交了。看来这条成语也该到此打住了,已名不副实表意不清了,还是另找新词换一种说法为好。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13a4f01000but.html3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