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自靖远县越黄河进入景泰县。东自索桥嘴起,经芦阳乡北部,跨马鞍山--草窝滩--八道泉--三眼井--陶家山--红水乡--龙口--长岭山--牦牛圈,西入古浪县界,纵贯景泰长达90多公里,所经响水白土梁、芦阳水沟山、红水长寿山等处为石块垒砌,至今保存较好,其余大部分地区因土质疏松,经风雨长期侵蚀,已自然倾圮,只留残迹。8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约18公里长城遗迹夷为平地。现在省建工局农场内有一段长200米,高3至4米,顶宽0、7米至1米的长城遗址。 据《明史》载:明万历年间,甘宁间有松山、宾兔、宰僧、著力兔居之,屡为两镇患。巡抚田乐决策恢复。乃偕副将甘州马应龙、凉州姜河、永昌王铁块等分道袭之,寇远窜,尽拔其巢,攘地五百里,"松山既复,为筑边垣,分屯置戌。"《甘肃通志》载:明万历兵备副使荆州俊《三眼井堡记》中云:起工于二十七年(1599)三月,至六月事竣,凡筑边自乌兰哈思吉至大靖、泗水堡,延袤四百里。"《靖远县志》方域篇云:自靖虏卫界黄河索桥起至土门山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第芦塘、三眼井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葺,仍按国初旧址。1987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