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明长城遗址旅游明长城遗址游记明长城遗址评论明长城遗址周边酒店. |
[游记]明长城遗址旅游明长城遗址游记明长城遗址评论明长城遗址周边酒店. |
2008-06-10 luopan.com |
六百年沧桑的见证——游晋北明长城遗址抒怀 (刘晓文 ) 从2001年到2004年,我和我的学生李伟四次徒步游览山西最北部的明长城遗址,从天镇东北的白羊口一直到阳高西北的守口堡,仅仅几十公里的长度就令我为六百年明长城的历史沧桑而感动。 明成祖朱棣时,为了加强京都的北部防线,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万里长城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条从居庸关到山西偏关、长达1690多华里的外长城。 长城由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九 墩 洼 从天镇火车站就可以远远地望到长城蜿蜒在秋日的阳光下,在绿色植被的映衬下它的土黄色格外醒目。它的身后是绵延的阴山余脉。 稍近,可以看到东边的长城断断续续,被高坡和山梁阻隔,但那一个个的烽火台却看的分明,在它们的点缀之下,古老的长城越发显得苍凉。 仅从那里密布山野的烽燧以及大大小小的堡子就可以想见这里的重要。问一个正在放羊的老大爷,他说这里叫“九墩洼”。他说的“墩“就是烽火台,在古代叫烟墩,也叫烽燧,因昼夜时段不同而曰“烽”曰“燧”。白天点烟、晚上点火以传报敌情。 跨过许多沟沟坎坎,穿过一片又一片草地和田垄,我终于喘息着站在向往已久的长城脚下。转身回望,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安卧在长城以南,沐浴在秋日温柔的阳光下,村庄、车站及行驶的列车如游龙般隐约可见,一带银蛇蜿蜒其间,那是闪亮的黑水河。袅袅的烟雾如轻纱般笼罩在平原的上空。一派平和安宁! 巍巍长城绵延万里,雄视百代、阅尽人间沧桑。它见证了历史,它维护了和平。它让历史告诉我们,也告诉未来,为了护佑平安,它经历了怎样不寻常的岁月!然而它自身却满目疮痍。面对许多已经无法攀援的烽火台,我依然想象得到那突然升起的狼烟烽火;看着已然坍塌的的屯兵屯粮的窑洞,我想象着当年戍边的将士如何忍受着塞外的严寒,“边风飘飖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为什么会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归”的悲壮离情?我曾经在讲台上无数次给学生朗诵这两句诗,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读懂。 长城内外的许多山包上矗立着高大巍峨的烽火台,有的形制保留十分完整。站在烽火台旁,长城内外很远的地方景象一目了然。一处高坡上的城墙底下有几处类似窑洞口的地方。窑洞口排列整齐,它们的“门”前有一道沟,底部宽敞,我们猜想这里可能是当时屯住军队的地方。之所以建在距长城不足二十米的地方是为了宿卒,更为了便于出击。就在这些窑洞南边百米左右的地方我们看见了几段夯土版筑的墙垣,看得出,这里是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堡子。我想起《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曾提到晋惠公“朝济而夕设版焉”,用的应该就是这种修筑城墙的办法。两千年前老祖宗修筑长城的方法代代沿袭,而且代有增进。六百余年过去了,那夯土的层次历历在目而且十分坚硬。
|
转自:http://www.luopan.com/travel/review_detail/170273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