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统万城:千年匈奴都城浮出沙海 |
[游记]统万城:千年匈奴都城浮出沙海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统万城:千年匈奴都城浮出沙海 统万城:千年匈奴都城浮出沙海 许多人知道西安、咸阳是周、秦、汉、唐的首都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咸阳也曾经是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的首都,而这几个朝代是游牧或者是半农半牧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可以说,西安历史上是由农耕和游牧民族轮番统治的。不仅西安,就全国而言,游牧民族统治中国全部或北部千余年,基本上和农耕民族平分秋色。 游牧民族不喜定居、不善文字,因此二十四史基本是由定居的农耕民族书写的,视角也只能是农耕文明的视角。这样的历史只能是半部历史,中国的另外半部历史,写在青青的草原上,是无字的。 史书上对游牧民族的描写,很少是公正的。基本是"马前悬人头,马后载妇女"的模式,譬如对建造统万城的匈奴大夏国的国王赫连勃勃的描写,我翻看了许多书,基本上是重复《北史》卷九十三的内容,说:赫连勃勃生性残暴,喜怒无常,杀人如麻,对其手下大臣也凶狠异常,敢侧视者,就挖眼珠;敢直言犯谏者,先割舌,再斩首……。如果说这种描绘难说真伪,那么下面的记载就肯定是假的了,说赫连勃勃令工匠做弓箭和铠甲,完工后,"射甲不入,即斩弓人;箭入铠甲,便斩铠匠"。 我们无法知道赫连勃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但值得庆幸的是赫连勃勃建造的统万城遗址还在,这是沙漠的功劳,如果没有沙漠,也许统万城早就荡然无存了。 坐在统万城北面的沙丘上,我遐想赫连勃勃其人。我想无论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赫连勃勃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据载,公元416年,赫连勃勃挥师南下,一举拿下长安,418年,在长安称帝,但长安留不住他,他留下太子,镇守西安,自己回到草原上的统万城去了。 世界唯一遗存的千年匈奴都城浮出沙海 31米高的"角楼"自十里外就桅杆一般卓然挺立,雄浑苍茫、闪烁着一片白色的统万城遗址,如同一艘巨轮从中国北部浩渺的毛乌素沙海深处浮现出来。 这是沉睡了千年的匈奴都城。它建成于5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1000多年来,由于不断被荒沙围困,统万城深陷毛乌素沙漠之中,几乎被完全淹没。随着近年这一地区大力治沙,古老都城遂重现昔日的英姿。 史书记载,当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来到这里,一时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赞叹到:"美哉斯阜,临光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于是,耗巨资,征民夫,历时7年,寓"统一天下,居临万郡"之意,取名为"统万城"。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告诉记者,统万城的再发现不仅在中国民族史和考古史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在人地关系的生态学上也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5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很少游牧民族建有自己的都城。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区,往往是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文明中凿井、筑城等技术的关键地区,也是其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地区。 统万城建成于公元419年,是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的都城。命名"统万",意指"统一天下,君临万邦。" 它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宫城里面还有一座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则是各级官署王侯贵族所居之地,外廓城是一般的居民区。 经过15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统万城的白色城垣和角楼残迹依旧轮廓毕现,2至10米高的城垣所在皆是,部分建筑墙址犹存,护城河也隐约可见。 著名考古专家戴应新介绍说,统万城依地势而筑,西北高东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风,又顺势利用城北的河水为市内用水和城外护城河供水,构思十分精巧;它的城墙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西城墙厚达16-30米。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 此外,有的城墙之中设有储存粮秣、武器等库房,城墙四隅的角楼皆高于城垣,西南隅角楼更高达31.62米,这在中外筑城史上非常罕见。 作为一个骁勇善射的游牧民族,匈奴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一直活跃在中国东北到西北的辽阔北方,并对中原地区和西域各地的政权安全,尤其是丝绸之路的畅通构成很大威胁。因此,与匈奴关系的好坏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曾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700余里,并开修万里长城。随后的汉朝也是或和亲或争战,交往频繁,匈奴也逐渐演化,一部分进入长城内居住,与汉族等民族或融合或同化,其血脉虽存,但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号在南北朝时渐渐消失了。
|
转自:http://zccalice.blog.163.com/blog/static/5329755720071061393627522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