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年沙漠古都统万城 访问量[42] 评论数[0] 发布于:2007-12-05 15:27  在我国陕西和内蒙交界,毛乌素沙漠的南部,红柳河的北岸,有着一座近1600年历史的都城。尽管早已废弃,尽管北边的沙漠一直在威胁着,但是,这座曾经非常繁华的都城一直在顽强的生存,一千多年的历史让这座屹立在风沙中的都城——统万城充满着沧桑与神秘。 从陕西榆林市靖边县城出发,向北行58公里左右,就来到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沿着红柳林与灌木丛中的沙漠小道,跨过红柳河登上一道土梁之后,一座白色的城垣倏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被风沙包围的统万城遗址。 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是我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北方著名少数民族匈奴族遗留下来的唯一的都城,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修建的最完整最壮观的都城之一。在建成后的500多年间,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中心,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重镇。 壮观的统万城  作为夏国的都城,统万城依东而西分为外郭城、东城、西城,当地人称为头道城、二道城、三道城。外郭城周长4900余米,城垣走向不规则;东城周长2566米,面积37万多平方米;西城周长2470米,面积近37万平方米。西城基厚约16米,加上马面长度可达30余米;东城基较薄,厚6~12米。据史书记载,统万城有四门,南门曰朝宋,北门曰平朔,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西门瓮城尚存,其余三门均毁。从城门的命名,不难看出当时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寄托与表露。 据考古研究,皇宫在西城,官廨(Xiè)衙门在东城,市井百姓居外郭城。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且高于城垣的墩台,以西南角的墩台最高,达31.62米。这座墩台高踞峰巅,肃穆庄严,一派深沉浑大气概,也是统万城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标志性建筑物。这座可称龙墩的墩台为角楼基座,上面曾建有楼阁观厅,呈长方形。墩台周身布满椽孔,横、竖椽孔交叉搭架、铺设木板、可供人上下行走。“高构千寻崇基万仞,玄栋镂。若腾虹之扬眉,飞檐舒萼,似翔鹏之矫翼”,就是对这座角楼的绝妙写照。 这座龙墩是全城的最高点,是放眼四处的凝缩点。上墩台后,那种雄浑壮阔之感会油然而生。放眼北疆,茫茫毛乌素,一望无际,郁郁苍苍,黄绿相间,牧羊点缀其间,随风飘来几声草原人纯朴、自然、粗犷、豪放的爬山调,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草原气息的浓纯浑厚。举目南眺,乔山山脉起伏跌宕、梁涧相依,红柳河自西南缓缓流来,后又跌入河谷,清流擦城而过,向东流去。河谷地带林木茂盛,畴野葱绿,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俨然一派南国风景。一座偌大的古城,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 遗址四垣的外面加筑马面,就是那些突出于城墙之外的高大夯土堆。马面,是我国古代城墙建筑体系的一种,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军事防御的作用,它突出于城墙之外,当敌人进攻的时候,守城的将士可以从敌人的侧面甚至背后发起反攻,夺取战机;另一个作用就是仓储。马面兼军事防御与仓储的作用,这在我国建筑史上实为罕见,而仓储这个秘密的发现,也是个偶然的机会。 原来在南城墙下靠近角楼住着一户人家,多年来苦于长长伸出的马面阻挡阳光,于是想炸一个洞让阳光穿过。这一炸竟炸出了奇巧和奥秘,原来这马面是中空的,大夏国储存的高粱米、陶罐、铜镜和印章等粮食和日常器物全部暴露出来。后来发现还有一个这样的马面,这也许就是《统万城铭》里所说的“崇台密室”的一部分吧,秘密的揭开竟然是这么的偶然! 马面的数量因各垣长度的不同而异,如西城北垣的马面为10座,南垣的马面为8座,东城北垣的马面为7座。西城南垣的马面较为特殊,既长大又宽厚,每座长18.8米、宽16.4米。 为了章显大夏都城盛世辉煌,赫连勃勃广延能工巧匠。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为其创建雕镂图案,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这座皇城被装饰的雄奇壮美,金碧辉煌,华章天然。过冬有温宫,避暑有凉殿,夜晚灯火通明,犹如白昼;四季常保恒温,寒暑无殊,自认可以荫映万邦,光覆四海,其形胜险固可与秦都咸阳,东周洛阳相媲美。统万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融汇聚的名城,喧嚣一时,显赫一方。 统万城作为大夏国都城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却经历了大夏国的辉煌与沉沦,见证了匈奴这个古老少数民族在十六国时期的巨大成就,那么古老的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匈奴族的辉煌历史  作为一个骁勇善射的游牧民族,匈奴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一直活跃在中国东北到西北的辽阔草原上,并对中原地区和西域各地的政权安全,尤其是丝绸之路的畅通构成很大威胁。因此,与匈奴关系的好坏是中国当时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曾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700余里,并开修了万里长城。随后的汉朝也是或和亲或战争,汉武帝曾经使用匈奴的战术,奇兵快马,横扫北部草原和大漠,将匈奴人追逐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的地方。在十分频繁的交往过程中,匈奴也逐渐汉化,一部分进入长城内居住,与汉族等民族或融合或同化,其血脉虽存,但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号在南北朝时期之后渐渐消失了。 匈奴驰骋中国北方,前前后后算起来有1000年之久,匈奴的销声匿迹,到现在也有1500年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精灵,在统万城作为大夏国都的短短十几年里,渗入到那些宫殿与城楼里去了,在随后的千年长河里,匈奴的灵魂一直长存在这屹立的城墙里。 匈奴为何建都于此 从历史上看,匈奴人是一个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纵横驰骋,逐水草而居,且居无定所,其机动性使得当时的大汉王朝伤透了脑筋。按理说他们是不屑也不习惯筑城的,其游牧的性质使得他们筑城也毫无意义。匈奴人与中原统治者对峙数百年,从来就没有留下城池的记录。可是,“统万城”的存在打破了人们的一般判断,匈奴人不仅筑城,而且能建筑很坚固的城。  当今我们保存下来的城墙,大都属于明代维修过的,时光流逝了才数百年的砖石城墙居然没有这座近1600年历史的夯土城墙结实。匈奴人不仅留下了一座独一无二的都城,还给后代留下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他们为什么要不惜工本建这么坚固的一座都城呢? 退一步说,即便是因匈奴人与中原兵戎相见,见识到了汉民族的高墙大城的威力,在他们有财力和人力的时候,也要开始筑城。可即使是筑城,一般也会在自己国土纵深的地方建设都城,但匈奴居然就选择了这个与汉族亲密接触的地方,修筑了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城池,而且还是一座都城.城池再坚固,也经不住长期围困,受不了持续攻打,他们究竟有什么深谋远虑? 对于建都的意义,匈奴首领、大夏国君主赫连勃勃自言曰:“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故以统万为名。”从统万城的名称上不难看出这位匈奴枭雄心中激荡的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雄心。 众所周知,公元四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年代,即“五胡十六国”时期,统万城恰恰就修建于这个时代。所谓“五胡”指的是当时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是指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众多割据政权,主要有十六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由于晋王朝的腐败,加上连年饥荒,已经形成了一个几乎一支军队就可以建立一个帝国且无处不弥漫着血腥的时代。无论出身,只要纠集一批人,依靠铁血政策占地掠池之后,就可以组织政府,封官拜爵,发布文告,自称圣君贤相。所以,中国当时除了无能的晋王朝外又冒出这么多大小国家也就不奇怪了。 其中大夏国的首领叫赫连勃勃,是匈奴单于冒顿的后代。他家本姓刘,但他当了皇帝以后,改姓赫连,并命令其他贵族改姓铁伐。赫连取义“赫然与天神相连”,铁伐的意思是坚硬如铁,随时可以征伐。后来的史实倒也证明了这一点,赫连勃勃的祖父刘虎早年居晋北,被北魏击败后西走黄河。他们在这里不仅站住了脚跟,而且经过刘氏几代人的努力,逐步由游牧转向驻牧,渐渐强大起来。 赫连勃勃的军事策略不是占地守城,而是掠夺。他们发挥马背民族善骑射,来去迅猛的优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到处掠夺财物牛羊,以扩充实力。随着赫连勃勃地域的不断扩大,力量的不断增强,他开始考虑建都问题了。 他之所以将其都址选在这里是有他的道理的。首先,这里地处黄河歪歪扭扭形成的“几”字弯的南端,黄河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天然屏障;其次,整个鄂尔多斯高原及河套地区,幅员辽阔,水草丰盛,湖泊众多,也正是马背民族最好的休养生息之地;再次,在这里可以控制黄河以东山西北魏拓拔氏集团向西窥视,还可以遏制西域的发展,地理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难怪赫连勃勃曾赞叹说:“美哉!斯阜!临光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岑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