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张良庙游记 |
[游记]张良庙游记 |
2008-06-25 sina.com.cn |
在一个丰实的秋日里,我和四位同学又一次来到了张良庙。 三年前,我在部队,随军首长视察部队时曾来过这里。那时,由于心情和任务不同,几乎顾不上观赏这里的景色和自己喜欢留意的一切。保存下的全部印象就是:环境清幽,殿堂神秘。那时,再游张良庙的念头就萌上心头;今天,我的愿望实现了。 是日,天气极晴朗,是我们进入秦岭后少有的好天气。清晨,我们沐浴着晨曦,踏上了通往张良庙的大道。同学们一扫几天行军的疲劳,忘记了脚疼、腿疼,都被身边的山川形势深深吸引。这里变得陡峻了,山上的植物也异于它处:多是紫柏苍松,高大粗壮,繁茂异常。许多阔叶植物和数不清的灌木,在秋天里红黄相间,斑斓美丽。深山中的此时,一切生命似乎还未醒来,使得本就有些荒凉的去处,又添几分宁静。我和伙伴们在这静谧中徐徐前行,虽然兴奋,却无人出声,好象有意在感受这份安静。 张良庙地处秦岭腹地,属留坝县辖,距县城15公里左右。我们头天已在附近住宿,所以转过山嘴就望见庙的高大门楼。山门附近百米之内的岩壁上,刻满了赞美和崇敬张子房的词句。门楼对面,有一座大照碑,高两丈余,宽则有五丈不止,上有水墨山水一幅,工笔精湛,且又十分细腻。大概有些年代了,故墨迹多有脱落。门楼上方有五个其大如斗的朱字——汉张留侯祠。那是乾隆皇帝御书,字体酋劲有力,赫然不俗。 大门与二门之间,是一座小木桥,桥下是顺山型自然流淌而下的一涧清溪。正纳闷何以要以此桥修于两门之间时,抬头看见二门上一幅对联道: 博浪一声震天地 圮桥三进生云霞 原来这小桥象征着张良得三部天书时的圮桥,足见修建者的匠心独运。 再进去,是一处大院落,长二十余丈,宽十数丈。左右下手处是钟鼓两楼;正面一座大殿,已是空空如也,只在房厦前立有几块方碑,碑上镌有募捐修建祠院人士的姓名和捐银数目,或白银百余两,或铜钱数串者不等;左厢也是一派空殿,右手则是一座门殿,台阶前立着一对石狮子,门柱和屋檐全部漆成朱红。 门殿内又是一座门殿,内中左右分立石碑多块,门柱、屋檐上描金对联、横匾俨然高悬。石碑多是曾来经此地的陕西地方官员和驻军统帅的赞誉之辞,有满清的,也有近现代的,我们却只认识冯玉祥先生的,莫看老将军戎马一生,书法却极清奇俊秀。 穿门殿再往里走,又一处院落,破败无新奇。右角处开着一个月亮门,钻出后,眼前出现一个花园,秋菊盛艳,微吐轻香;老藤缠绕,其志轩昂;龙泉喷涌,踪踪作响。园内更有一长榔,起伏绵延;几处花榭,别致异常;脚下溪径,遍布青苔,果然有神仙洞府般万千气象。我们用照相机摄下了一个个镜头,记录下了一串串色彩斑斓的光环。我们都被迷住了。花园左前角有一个下棋亭,亭前有一面墨绘的墙,下置一石桌,一对石椅,四只石鼓,可相对围绕而坐。亭前立一大碑,高近两人,上书朱红大字“英雄神仙”。最引人深思的是亭上的对联,上联:退藏则为博物君子,下联:用行则为治国良臣,横批:出将入相。我以为这大概正是对张子房的一生绝伦之处描述和赞誉吧。 绕过这座小亭,来到山脚下。沿山岩开凿了石阶,左右盘绕,直至山顶,是称“云梯”,循梯登进,尽头便是授书阁。 授书阁是一座二层阁楼,因年久失修,多处显得摇摇欲坠,用木架支撑着。我们不顾这些,一直到了顶端。向下举目,整个祠院尽收眼底:朝阳中,一片片红墙青瓦殿堂,一处处清幽院落,在高山流水的环抱中,在苍松翠柏的衬托中,有些壮丽;远近几处农家炊烟缭绕升腾,又添了几分神秘和苍凉。松柏和竹林中,松鼠上下窜跃,乌鹊刮噪飞舞,群山正在醒来。远眺去,满山染着绿色基调,却又或红、或黄、或橙、或深、或浅地泛着不同颜色,真的像送到联合国的那幅万里长城壁毯一样。我想固然应该感叹艺术家们的生辉妙笔,可更该慨叹的难道不是这如画的锦绣江山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0462e01009dcx.html2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