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褒斜栈道怀古 |
[游记]褒斜栈道怀古 |
2008-05-22 sina.com.cn |
偶然机会,在网上看到了昔日大学时,位于汉中北部的古栈道图片,一种油然的亲切感弥漫全身,记忆的翅膀也瞬间回到了大四时,与同学一起游览的褒斜古栈道。 古书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至唐宋褒斜道是兵家行军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于蜀汉”。历经战火焚烧和2000多年的蚀毁,现留下的只有褒斜道、陈仓道、连云道几条著名的交通要道,古栈道上的斑斑痕迹,引人感叹。 时光回朔。战国时秦惠文王首次在此设置汉中郡,以“火烧水激”所开凿而成的石门栈道,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子承父业,秦昭襄王时,在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连为栈阁,形成了独特的山间栈道;汉高祖刘邦凭借昔日古道成就王事;三国时诸葛亮也曾屯兵汉中,六出岐山,成就了千古贤臣能相。 翻开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古栈道扮演的重要角色。当年鸿门宴后刘邦辟走汉中,采纳张良计,一路走一路烧,把栈道烧个精光,项羽对此十分满意,刘邦却在此养精蓄锐,以待东山再起。汉中成了汉王朝的发祥地,此时的栈道不光是交通要道,也成了一步政治险棋;后来,刘邦拜了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时,栈道又是一步军事奇招,借陈仓古道夺取了关中,助刘邦完成统一大业,以“汉”为号,建立起王朝,从此便有了汉民族、汉人、汉字、汉文化的称谓。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大作栈道的文章;诸葛亮病逝后,大将魏延不满杨仪掌军,再次“火烧栈道”……凡此种种,发生在汉中、秦岭的明争暗斗似乎总是与栈道有着不解之缘。 追忆历史,汉中的土地上除了刘邦、韩信、诸葛亮、曹操、蔡伦、张骞这样的王侯将相、贤人名士,两位昔日的“红颜”须得一提——褒姒和杨贵妃。 早在西周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一笑的褒姒即是汉中褒河古栈道附近的一名“美女”,只不过,那时只有绵延数百里的褒河之水静静流淌。“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往日充满智慧与杀戮的山涧古道,刹时被唐皇帝李隆基的柔情所遮掩。贯通秦岭的诸条古栈道中,有一条就干脆被改名为“荔枝道”,从四川到长安,不过三日,运来的荔枝犹鲜如初。也难怪乎,杜甫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发出“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和“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齿背时,回头却向秦云哭”的感叹。 昔日的古栈道也成为了诗人才子、官宦政要,吟咏颂扬、刻字题词之所在。摩崖石刻群,镌刻于褒斜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或记载古人修建或经营栈道的艰苦,或抒发对前人感佩,留有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雅士的题名和留诗百余方。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石门十三品”闻名世界,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这些具有浓郁的时代、地方与个人特色的重要书法标本,是中国书法艺术和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21a52d010097m9.html80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