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老君犁沟”,往东一里多路,就是“老君挂犁处”。在北峰后面的崖壁上挂一铁犁。据说这是好事者所为,疑惑游人。过了老君挂犁处,崖壁上刻有“直上云台”四个大字。(云台就是北峰)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龙飞凤舞,恰似路标。不太远,就到了北峰,离山口大约三十里。 要看日出,就得天亮前登上东峰。在这里,我们休息片刻,就按原计划南下,攀登其它诸峰。零点正,我们从北峰出发,向南过了“擦耳崖”、“卧牛台”,再往南,道路突然断绝,这就到了“上天梯”。只见山崖直立,足有八米之高。坡度近乎九十度,凿有台阶三十多级,两旁挂着铁索,游人攀索而上。上边有“日月崖”,向南是“三元洞”,洞南不远就是“升岳御道”,建有道坊。是汉武帝刘彻和唐玄宗李隆基都到过这里而得名。道旁不远还有“都龙庙”。庙南就是苍龙岭脚下。已是零点四十分。再看苍龙岭,犹如苍龙腾空,凌空而架,两边是万丈深涧,三百五十级台阶,坡度有七十多度,体青背黑,约三尺宽,两边有护栏,游人还是不敢左右俯视。 零晨二时十分,我们过了苍龙岭。看到石崖上刻着“韩退之投书处”。传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山,回到龙背时,惧怕万分,痛哭起来。为了减轻负担,把所有书籍投下山涧,写书和家人告别,又写了一封求救信,一起仍下山去。才被山下人护送下来。后来有个姓赵的人游此讥笑韩愈却懦。清代诗人李柏就有诗写到:“华山险岭更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头但长啸”。历代古人也有不怕艰险、经过苍龙岭的人,而且高兴地吟诗道:“瑟瑟秋涛谷底鸣,扶摇风里一毛轻,半生始得惊人事,撒手苍龙背上行”。 在“韩退之投书处”的南面有“逸神岩”,站在上面,极目俯视,苍龙岭上下的手电筒光柱交错穿射;远看星星点点。上下灯光此熄彼灭,隐隐约约,时隐时现;顺着山势的高低起伏,上上下下。好象一颗颗明亮的宝石镶嵌在山崖上,和天上忽明忽暗的星星,连同山下的工厂、城镇的灯火结成一片。难以区分,无法辨认,既是著名的大画师,也难以描绘。 由“逸神岩”经“八公龛”就到了五云峰,峰南是“金锁关”。山势极为险要,是通往东、南、西三峰的咽喉要地。进入金锁关,气温骤降。三峰在望,林壑深秀,风起松涛响。到了“无上洞”属东峰北麓,是游览三峰的岔道口。向西可达西峰;向南可达东峰。由无上洞南上,过中峰,向南下一小坡,就来到东峰西麓。这时,人们都从旅行包内取出衣服穿在身上,就地休息。或三三两两靠背而坐,就进入梦乡。 黎明的天幕,碧空万里,顽皮的小星星已躲得无影无踪,只有启明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眨着眼睛,发出它那令人注目的光亮,就象一盏挂在天空的信号灯。仿佛要告诉人们太阳即将升起。 四时二十分,人们开始攀登东峰,此时漫山人影,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互相帮助、争先恐后。东峰之巅的“朝阳台”上,坐满了等待观赏日出的人群。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谈笑声和录音机那悦耳的歌曲声、还有那些好事者的爆竹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霄! 很遗憾,天公不作美,早晨七点多钟,还不见太阳露出它那红彤彤的脸庞。 九点多钟,天空突然云开雾散,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晴空万里,白云朵朵。我们已上了南峰。南峰距山口四十里,海拔二千一百九十七米,是华山最高峰。唐代诗人杜甫《望岳诗》中“西岳棱曾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这两句就是对华岳的真实写照。南峰上最高的地方是“仰天池”。站在仰天池上,偶尔会有一两片白云从你身边轻轻飘过。当你伸手去抓一把,结果什么也没抓住,只能看见被气流冲散的云雾,散乱地飘了过去。低头俯视一簇簇白云结成一片。象那洁白的棉絮,一望无际。透过云块缝隙,清晰可见的关中平原,一块快碧绿的农田、林带;一座座美丽的城镇、工厂,星罗棋布,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在仰天池上名人刻字留名很多,有“太华峰顶”、“沐浴日月”、“登峰造极”、“顶天立地”、“目空万里”等。其中还有一首用红笔写的寇莱公神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在这里,不仅观赏了华岳美丽奇险的风光,也是一次书法艺术的享受。在仰天池以西,有“八卦池”。传说是沉香寻母在此痛哭,所以又叫“孝子峰”。再往西,还有“炼丹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