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华山散记

[游记]华山散记

2008-07-01    sina.com.cn

山,依旧很远,地理不熟悉的结果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华山华阴,一字之差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列列呼啸而过,在消逝在远山之中后,留下我们还在故做潇洒的挥手告别。在离开简陋的车站后,吴马上丢去强做的笑容,苦叹自己为什么穿着皮鞋,随着而来的,是“吴潇洒”的绰号,光荣的落在他的头上。笑当笑,路还得走下去,问题只在于,还有多远。
山,依旧很远,地理不熟悉的结果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华山华阴,一字之差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列列呼啸而过,在消逝在远山之中后,留下我们还在故做潇洒的挥手告别。在离开简陋的车站后,吴马上丢去强做的笑容,苦叹自己为什么穿着皮鞋,随着而来的,是“吴潇洒”的绰号,光荣的落在他的头上。笑当笑,路还得走下去,问题只在于,还有多远。
红石堆积的轨道上,铁轨蜿蜒着,指向我们本应该到达的地方,或许就藏在那淡淡山岚中,而现如今,毫无所见,四周不能称之为山的半陡山崖,在无声的告诉我们,路还远。
入山不知山高,九月的陕西,刚刚蜕去了夏的浮燥,时间是早晨五时,天蒙亮,还看不到日出,原来暗淡的瓦兰天空,这时也有了近乎透明的海蓝,云是没有的,正所谓秋高气爽。九月只是初秋,或可称做晚夏,山区里少见农田,只是在一些稍平的崖上,种着高粱,还是绿绿的,扑愣着舒长的叶,直刺远天。山中无日月,怪在很少可以看到苍天的古木,完全没有想像中山应有的博大之气,都是翠色簇簇,如果不是时而走过的小路下,处处可见一二十米深的坡地,几乎让人错认这哪在山中,而应是在平原乡村的漫步了。乡民很少,行路走了一个来小时,也只遇到了二三个,他们是行惯了山路的,我们询问离山门还有多远时,他们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像怕我们打扰他们的清静,于是我们得到的答案总是只有大约一个小时。脚开始有些痛了。
路很远,气氛却很好,我们这些朋友,有的还是第一次认识,原来在火车上的拘谨,在远足时早就不翼而飞了,路边的苍狗子,被调皮的朋友摘下,又悄无声息的贴在了被袭者的背上,在笑闹声中,路渐渐地消逝在脚下,不想再苛刻诚心的游客,转过一道山弯,仿佛诗仙所说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华山,毫无预示地出现在眼前了。
望山跑死马,蒙族的谚语还真是有道理,华山就那样的卧着,看不出来威武,对刚从山崖石径走出的我们来说,却感到了井地之蛙的意味。远看着,山只是绿堆,看不出风景,看不到人烟,更看不到凌风踏云的韵律,它只是在那里卧着,华山,原名为花山,传闻为天宫莲花所化,又因山分五瓣,状如莲花而名,现在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它,只是一座呆呆静卧的山,没有出奇之处,好在我有过云台山的经历。山往往是吝啬于不付辛劳之人的。这次华山又会隐藏怎样的美景呢?
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都市丛林的游人来讲,未免有些太远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近九点时候,我们终于到了华山的山门。
山门是座落在山峰之间的,宽敞的石桥,恰恰衬出了桥下浅流小溪的涓涓,桥高,溪边的白石,如棋子般,想到棋子,不知道当年陈抟老祖和宋太宗一局定华山时,两个非凡之人可是用的这些白石作子?不禁哑然失笑。卖过门票,门卫告诉我们,最好是乘车上山,此时,山开始变得突兀起来,没有了刚开始时如同在平原上的感觉,有了前面几个小时苦征的经历。本想一气爬上华山的想法就实际了起来。问门卫方知还得走上半小时以上。当然,是指得汽车,大家为之绝倒,一窝蜂地望着汽车飞奔而去。
上山去也。
华山的汽车也是一绝,坐车的感觉在过山车和疯狂老鼠之间。路是平的。但弯却是徒的,放眼车外,岩是一色的铁青,间或有些黑色,应该是玄武岩吧,而绝少见树和草,只是在崖上有些绿色的纹路,在我模糊的视线里,先入为主的把它当做草了。山的生命,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吧。车行山中,只能是钦佩驾驶员的水准已近绝活,眼看就要与山岩相触之时,一个急转,前面便是另一片等待接触的山崖了。就这样的转折间,山近了。
九月登华山真是幸事,上得山来,一眼看到锦旗飞扬,正遇到国内的攀岩比赛,选手的年龄不大,多在二十以下。妙在观看不须买票,可我们志不在此,大喊了几声加油,背着背包洒脱而去。
人生总是有许多选择的,又是一个路口,才是真正到了山下。华山巍然立在面前,是花上五十元钱坐缆车轻松一下,还是慢慢背着沉重的背包向上?很好解决,“大家年青”,一句话,先拍几张天下第一道的照片,充一下英雄的样子,再下一个狂言,选点华山第一道,只用此脚量险峰。且让我来数数登山倒底多少台阶。紧了紧背包,拾级而上。
入山才发现,说到华山天下险,我们不再能看出来,危险对于今日的景区来说。要被减少到被投诉的最低限度以下,毕竟在华山不只是有慷曲慨歌,还有过一次悲伤的回忆。一阶阶斑驳的台阶,极少有人问冿了,盘旋而上,丝毫感觉不到身在山中,老苏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化庐为华,恰当不过,如果不是山路无尽,真像是在我家前面的城墙上走。华山有一点很是奇怪。就是不像别的山那样,山水相怜。别的地方,举凡是郁郁葱葱处,必可见水。华山,我早在别人的游记里,知道是水少的,所以这次上山,分工,就是我背水,行在山上,听得四处水声澹澹,望过去,怎么找也找不到, 入山不久,就看到有人要求买水。这时顾不了绅士风度了,我们八个人,只带了约二十多斤的水,我只能是劝他们下山了事。
二千多阶了。
还不知道离山顶有多远,只知到了那处上天梯,遇到了华山的第一险,并不太高,只有十几米吧。路由此断,据说传说里,这就是仙人两绝之处,上者为仙。路在这里成直梯了,台阶不再是平的。因为依山而雕,加之历代人由次上攀、拾阶而下,不像前面的石阶,雨槽历历可数,天梯早磨得如同石镜,同行的女孩胆怯了。又是双重选择,此时正好早有期待的男士,则无旁贷的背上背包,携手引旁边小径而上,只有我和其它三人开始试着成仙之程。八十公分宽的石阶,两列磨得锃明的铁链,四个接踵而上的人,十几分钟后,大失所望,虽说其中还有一个是女孩子,但不背包的她也在最后轻松爬上,看来如今成仙也非难事了。一时兴起,另处两个护花使者按纳不住,转身跑下,非也体验一下成仙的感觉。只是另两个女孩实在是看梯胆怯。要不,说不好天上又要多上八仙了。
仍是无尽的绿,听着水声,我查到了约四千多级,太累了,方才为了等陈,沈二人,在绿荫中小憩时,贪听鸟语,居然忘记了记下行过的阶数,如此,步量华山的愿望只留下一个约数了。前面一方水岩,不见水流动,只如一面水镜,把原来灰暗的山崖平铺出了丝丝暗华,轮或几缕阳光突破厚厚的树冠,一闪中略也可见波光粼粼了。路到此时将尽了。转弯过去,树草突然不见,只一条石阶在秃岩通天而立,目测去,不足二百阶,华山就要真的被踩在脚下了。腿脚早就软了下来,行至秃岩半途,只用脚,无力上攀了,暗暗笑话自己,爬山,如今,真个真的四足为爬了,华山呀。这时怎么不由得我们不对你五体投地。
最后一阶,脚步蹒跚着迈出了最后一步,笑着说,华山,你在下面了,步上天台而望,目前在北峰之脚,不远处,就是徐徐而上的缆车,我一直以为缆车这东西是对自然的一大碍眼之物。我们八个,加之途中所见上攀者,不足廿人,喜欢找苦吃的人,多乎哉,不多矣。虽说是自缆车下来者,居高尚闲庭信步,反衬出我们的疲惫不堪席地而坐的狼狈,但山中之景,亲近自然的感觉,又怎么能与我们同日而语。
乘兴而游,人却越来越累。到了日月台时,居然有朋友体力过支,要晕倒了,休息,这时正好可以四处看一下前人的手泽,华山的另一绝就是文人墨客的题字,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妙手偶得,其文体和用词措句,要比现代人用小刀刻出XXX到此一游强上百倍,在日月台上,因山势渐平,山路又是在巨幅山崖下,于是,类于“至浩至大”的誉美之词随处可见,日月台的得名,怕不只是因为山上有类于日月的天巧石洞,和一平如削的晒经石得名,与文人墨客的偏爱也有关系吧。联想在到达前,一处转弯处见的“民国某某年某师长偕某某至华山云云”,也可以称做现在到此一游的鼻祖了。令人忍俊不禁。
略做休息。继续前行。眼前,就是苍龙背了。华山自古一条路,尤为所指的,怕就是这里,由此至金锁关,只一条路,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如一龙脊,拱化为梁,下面不知有多深,这天人正多,摩肩擦踵时真令人担忧如果从这龙背侧滚直下,会是怎生的结果。听说华山有廻心石所在,我们不是从正门进的,不知道在哪里,幸而现在有铁链护着。不然,只所看不到廻心石,我们在此就胆颤廻心了。华山是有名的的险峰,也是五岳之一,所以慕名而来的游客难以数计,在窄窄的苍龙背,尤为明显,几乎每一阶上都要有两个人并行。怎能不险?
苍龙背上金锁关。远看金锁关,偶然发现,两旁的铁链颜色有了不同,走近才发现,是由一根根的红线缠绕的结果。四周商贩们极力叫卖着红丝线和虽大小各异,却皆为金黄色的锁。传说中,爱侣将自己的爱情用红线缠在金锁关铁链上,再加把小小的金锁,那么爱情就真的可以相守到海枯石烂了。传闻自是传闻,对于孤身者没有留恋之处。可嘀咕声中,两对情侣突然不见了,再看到时,只看到甜蜜蜜的笑容里,两把钥匙随着弧线闪亮一下,飞入谷底了,自然,勿须问,又有把金锁,把一个誓言锁在了华山险关了。
游过中峰,文人雅客之举,我们是做不来的,此时近黄昏,长河落日圆,久闻未睹,要去看落日了。目标,直指西峰。
沉香劈山救母,是中国集爱情、亲情为一体的故事,所劈处,就是西峰,我没有去过类于这种海拨的山峰,不知道是不是峰顶树林都是这样稀少,接近峰顶的时候,居然出现了类于大漠中的风化岩,层层堆叠,像海面,风轻掠,微澜时凝住,成了天然石阶。缓步上去,尽头,一方巨石如同龟背,危倚在几卵扁石上,石前,就是沉香劈山的那把斧子,近二米多,置在铁架上。传说是姑妄听之的,我试着抬了抬那铁斧,勉强可以推动,不管是后人做作也好,算是无名之碑也罢,华山也正是因为这美丽的传说而更加迷人的。小时看先生的文章后开始看山海经,一发不可收拾,中国的古典民间故事几乎看了一个通透,至到今天,才真的接触到了故事中的场景。静思怀古已毕,爬上西峰最高处,日将落了。
远方皆是无尽云。坐看云起,是雅事之一,可惜现在没有办法浮上一白,入秋的季节应该有花的,然在山中无从可见,只有零散杂陈着黄红的碧林,此刻仍充沛着生命的活力。云下不知道是什么河,可怜的地理知识,在这里完全失去了作用,太阳已经变得温柔了。慵漫的调弄着云衣,远望西南,不知名的山峰颈围着白云,无尽的白云,流动着,似海浪般翻腾,参差的峰头,高的昂然耸之,矮的时现时隐,恍然间有如仙岛罗浮,而在正西,或是昴星的偏爱,更是无穷的变化。西峰是西数诸峰的最高,放眼西望,目光一去万里,绝无阻滞,天地交接处分不清哪是云,哪是影,像一朵盛开的芙蓉,落日就是芙蓉的蕊,只一种亮金,晶莹间,幻出无尽风情,芙蓉的外沿是一色的暗蓝,只是浅浅的数缕,穿插在片片米黄边缘,愈近花蕊,色彩越是繁重,光泽也愈趋润泽,落日是慢慢坠下的,云随着色彩越重,观之却在徐升,淡风,云只是慢慢的移动,没有浪击的汹涌,多了七分温柔,几朵袭来,轻碰,攸然抬起,飘乎远离,又依依不舍,缠绵处,随风绕出百般盈盈。暮渐重,日光柔和了,云衣也变得相近起来,一色的金,镀在天宇之上,而长河也融在了金色的云翼里,不见流淌,一处急转,豁然呈出奇景,由于落差,三个太阳并排在天空里,一样的浑圆,一样的光泽,此时,云也如点燃般,闪亮起来,如金红的火焰,彤然跃动着,寂河,远山,浓云,长空,瞬时燃烧起来,像要把热情在一刹时挥现殆尽。看云的人沉醉于火云,愕然无语。几分钟后,火云熄灭了。落日牵着云,悄然淡下。夜,来了。
来华山前就定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在山上看一次星空。都市里是难得有机会看星的。况且在不夜的灯火中,能看到的只能那些0等星。其它的,只能在浓重的模糊夜色里藏着。说来也是可笑,习惯于在晚上散步,耳听着周围顺风而去的嘲杂,却极少抬头去接触一下自然。现在是最好的机会了。看落日的人们三五成群的散去,清洌的山风以带出些许的凉意,早已选好了那方青石,慢慢的躺下,膝上是安全链,妙在青石自然下陷,极小的弧度,恰可将腿伸出而无下滑之危,习惯了坐在顶楼楼沿上的感觉,而如今,下面就是千丈深渊,远方的云海如同从脚下升起,真应该把我的笛子拿上来,在天风吹拂中,飘飘然应有似仙的感觉了。
山高,仰面望,极少能看到云,云在缠着山腰吧。只能觉察出天空的色彩在慢慢地变深。如果说黎明是将一幅黑布慢慢抽丝的话,那么,晚幕应该喻为结茧。一丝丝的蓝,先看去透明,而造化自极有耐心的不停织着夜色,又如一浸蓝明钻,没有了夕阳的渲染,才能渐渐露出自己的本色。就这样一点点的蓝下去,由银白,变淡灰,化瓦蓝,色彩的渐重没有让天光变得混沌,而是愈发清晰了。当天边第一颗星亮起来时,暮色终成了一泓秋水,蓝凌凌的,一眼望去,犹如可以看穿那无垠的苍天,却又凝重的将视线牢牢地吸引过去,夜,这时才像海了,将海的生命无间的融入,少了几分波动,多上一些纯真。夜色没有海的湧动,就大气地罩在了华山之巅,山之博大,在这晶罩下暗无颜色,唯有那一颗初起之星,赫然而起,没有闪烁,只是煌煌的,孤傲地悬在那无垠的天际之中,和它的孤清相对的,是那犹豫中的落日,和没有升起的新月,两者仅有的是淡淡的影子,若不是旁边的云被夜染了一层暗蓝,几乎让我疑做云上的一点瑕疵,夜是瞬时到来的,黑夜之翼,急促地抖动了一下,还没有让人来及听到羽毛的颤动,日影便被拍入沉沦之海,月被惊住了,飞也似的躲着夜的侵蚀,远远地悬在夜翼的一角,半闭着眼睛,偷窥着夜空,因为跑得急了,抖落了一身的月华,四溅处,星空一刹那中,闪现在我的眼里,夜开始温柔了起来,无数的星惊醒了。急切的扑翕着惺松的眼睛,夜海便在这惺松间,波光粼粼了。从没有这样的看过星空,如同半透明的水晶罩,嵌满华钻,繁杂,无序,你不能从它的明暗,大小辨出距离的远近,初看上,像在一层中平铺着,仔细辨别,夜才肯将深邃展现,浓重的漆黑,却是半透明的。漆黑的足以吸收你的目光,远眺久了,竟不知望向了何处,可星是眨着眼的。明灭里细看,可以猜想出运行的痕迹,反复中,夜星便在悄无声息的移动中,为夜空网出看不尽的深邃。静以清心,夜给人的感觉,像是你什么也不用想。因为它漆黑的无所不容,在无尽空旷里,却又让你无法融入,于是很多事情,就在黑色的幕布里上演开来,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再看到如此的星空了,都市里的灯火太明,根本就看不到黑色的夜空,星也只是寥寥的几颗,倒不如在电视里看的多。看着星斗布满天际,如果从别的星斗上看,我也是这满天的星中的一粒芥子,根本就看不到。而看过的片子里,亘宇里有灿如恒河之沙的星河盘旋,有韵律的行进着,于是人,就无法用渺小来形容了。
我躺在华山之巅,周围耸立的山峰,沉默无语着,正如沉默的星,沉默的我,山下灯亮着,也如一枚星,听不到里面的喧闹,忽然想到一句诗,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常常的互相颂赞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d0f1e01000342.html26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