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6春行走秦晋-华清池、兵马俑、碑林-陕西游记旅游攻略 |
[游记]2006春行走秦晋-华清池、兵马俑、碑林-陕西游记旅游攻略 |
2007-07-16 086trip.com |
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为了我心中的古都长安,一不小心睡过去,醒来已入陕境。几乎是一溜小跑出了站,面对高耸的古城墙深吸一口气,这个千年古都,我终于来啦。简单梳洗之后,我们坐上游5,第一站:华清池。 华清池位于临潼骊山北麓,自古就是游览沐浴胜地,不知什么原因,我总觉得这里有脂粉气,以我的一家之言来看还有些“衰”。刚进门,就有野导上前,同样要考察我的历史知识,在我告诉她山上的亭子是“兵谏亭”又名“捉蒋亭”、“正气亭”之后讪讪离去。 现在的华清池是骊山北麓唐华清宫故址,西侧有九龙湖,偌大的地方有仿唐建筑若干,建筑工地上正忙得热火朝天。我们从中部开始游览,首先看到的是一棵唐代的石榴树,因为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加上临潼独特的地质条件,所以女皇武则天令临潼广种石榴,要是金秋十月来此,就可以品尝美味的石榴了。听到一位导游说:一摸二摸三摸------我只听到摸三下是走桃花运,赶紧飞奔过去,虔诚地在千年老树精光滑发亮的枝干上深情地抚摸了三下。跟着一群游客,我们参观了“五间厅”-蒋介石行辕旧址,从窗户探头张望,室内装修和摆设都挺简陋的,门窗上还有西安事变时留下的弹孔。小展厅里陈列了事变的图文资料,意气风发的杨虎城,风流倜傥的张学良和老谋深算的蒋介石,一干风流人物定格在黑白胶片里,几十载风云俱往已,无论是敌是友,都将在另一个世界相逢,只是希望那是一个没有硝烟和厮杀的极乐世界。 很快走到了华清池的主景区,看到一尊白色的贵妃雕像,轻纱蔽体,老妈连呼“庸俗”,我忙不迭地点头称是。贵妃四周就是大大小小的澡堂子,雅称为“汤”。皇帝李隆基的澡堂子地势最高,规模最大,叫“莲华汤”,堂内有今人所作连环画,图文并茂,是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罗曼史的通俗教材。不管有多少文人骚客歌颂他们的伟大爱情,我始终认为它脱不了“老子把儿媳妇搞到手”的本质。从“莲华汤”往下依次是贵妃、太子、臣子的浴池,杨贵妃的汤是花瓣形的“海棠汤”,我们趴在栏杆上研究贵妃如何入池如何出浴,想象“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暖洗凝脂”的场面,可惜“美人不再,海棠依旧”啊! 梨园是盛唐时期华清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个多情种子,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创作了“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霓裳羽衣曲,被后世梨园弟子奉为“梨园鼻祖”,但是梨园艺术馆不知何故大门紧闭,“渔阳辇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谁动了它,让我不得入内?没有答案。走走逛逛大半个华清池,我问老妈和阿姨是否有兴趣上骊山?阿姨问:有什么好玩的?我说有捉蒋亭,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她俩表示没意思,这正中我下怀,于是屁颠屁颠地奔向兵马俑。 途中经过秦王陵,我们没有听从车上导游的怂恿,仅仅远眺了一下这座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封土夯筑而成的覆斗状皇陵。我强烈地怀疑这位叱咤风云的始皇帝有人格分裂症,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巨大的墓冢上绿树葱葱,可是地下呢?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作为陪葬坑的兵马俑已经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那么这庞大的地下宫殿究竟埋藏着多少奇珍异宝,还有多少奇迹等待挖掘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也许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解开这个旷世之谜,遗憾! 容不得我多想,几分钟之后我已经站在兵马俑的脚下。到西安不看兵马俑就如同到北京不登长城,等于白来。兵马俑的来龙去脉不用我多说,地球人都知道。进入宽敞明亮的一号坑,能说的只有两个字:震撼!这个矩形的军阵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坑道内有10道夯土隔墙,东面三排先锋,南北两支护翼,西面后卫。午后的阳光透过天棚投射在大厅内,几千个真人般大小的陶俑就这样站在坑道内,千人千面,神情各异,他们披战袍穿铠甲,手执各式兵器,手中的相机成了临时的放大镜,将距离一点一点拉进,看看兵士的表情,是车马劳顿的疲惫还是冲锋陷阵的期待?是离乡背井的忧愁还是功成名就的向往?是妻离子别的思念还是衣锦还乡的憧憬?历史仿佛凝固在这一刻,只待一声令下,数千兵士就会挺身跃出坑道奋力厮杀,任何语言在这个庞大的军阵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二号坑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和一号坑不同,这里的灯光昏暗。由于保护技术有限,出土的陶俑氧化褪色非常厉害,所以大部分都被回埋,我们能看到的是散落的碎片,横七竖八的战士,破碎的战马,清晰的车轮印迹------二号坑的四周设置了小型的展区,几具完整的陶俑弥补了我们的缺憾,我最喜欢里面的跪射俑,虽然只是一名低级士兵,却是目光炯炯,身姿挺拔。 在兵马俑文物展览厅里,我们再次被精美的铜车马震撼,尽管那个女讲解员不停地冲我翻白眼,我装作没看到,哼!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围着橱窗转两圈,这车马上处处是学问。马被做成中空的用来减少重量和节省材料,车窗可以自由闭合,窗上有小孔换气通风,伞盖可收可张,当它收拢时竟然是锋利的武器,细细长长的伞柄上暗藏无数玄机,或直立或斜倚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就连马缰绳也是可以调节长度的,所以,我这白眼挨得值啊!展览厅里还有各类精美的玉器,非常精致,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精致”的玉器强上百倍。 最后我们去看了环幕电影,在入口处看到了兵马俑的发现者老杨,老头子身穿白衬衫藏青色的中山装,带着黑边眼镜一幅文化人的模样,我立马想起“翻身不忘共产党,发财不忘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的滑稽对联,尽管老头子身边放着厚厚的一摞书,外加“no photo”的牌子,不过除了左右各一美女相伴之外,并没什么人找老头子签名,嘻嘻!我总觉得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老头子只不过是一锄头下去翻出个“奇迹”,没有你老杨,自有老王,老李,老赵------真正创造奇迹的是3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可不要躺错了功劳簿!进去看电影,旁白是英文的,更适合老外。我觉得里面的群众演员挑选的不好,作为奴役的劳工大多白白胖胖,有几个还挺着大肚腩,身上没有一处伤痕,表情轻松,就算不做苦大仇深状,最起码也得皱皱眉吧,拉个苦瓜脸吧。最后冲进坑道里的项羽兵团更是滑稽,有个哥们显然是不知道自己要下手的地方,带着十分迷茫的表情左顾右盼,看到其他兄弟砸得正欢,好不容易找了个空隙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算是交差。 西安的东线旅游非常方便,我们回到城里的时候天光尚早,就又杀到了碑林。碑林自北宋二年建立的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入藏碑石近三千方,成为石刻和书法艺术的天堂。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旧址,照壁、牌坊、泮池、泮水桥、碑亭、两庑等建筑遵循着孔庙固有的格局,两庑原来供奉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画像,现改为展室,我们有幸看到了五代冯晖墓乐舞砖雕艺术展。冯晖,生在唐末,死于五代,是五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这次展出的浮雕砖共五十四块,上下两块拼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物造型,刻画了男女两组歌舞奏乐的热闹场面,女乐官着男装,区别是额点朱砂。一女官负责三面大鼓,高举鼓槌,扭动身体,倒是很象现代的摇滚鼓手,另有吹箫鼓笙抚琴者,以脚点地为节拍,摇头晃脑十分陶醉,更有击腰鼓者忘情起舞,把鼓乐齐鸣、歌舞升天的场面表现得栩栩如生。可惜管理员虎视眈眈,我不敢偷拍。 在《盛世佛光——西安碑林新入藏佛教造像展》里,本想趁没人偷拍几张,谁知刚举起相机,不知哪里冒出个工作人员阻止了我,嘿嘿,对不起啦。 庑两侧的碑亭铁锁伺候,我扒拉着门缝往里看,各有石碑一座杂物一堆,碑刻模糊,估计正待修整。小殿两侧的唐景云钟、大夏石马倒是大大方方地开门见客。这个大石马建于赫连勃勃时期,马高2米,身体浑圆,体态矫健,雕刻手法简洁大气。老妈指着铭牌问赫连勃勃是谁?我说: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胡夏”的建立者,一个典型的忘恩负义和翻脸不认人的暴君!他的种种劣迹暂且不表,这个短命王朝所留下的石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 再往前走,更接近碑林的核心区域,而眼前的《石台孝经》是碑林送给喜爱他的游客的第一份礼物。石台孝经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由四块巨石合成。进入第一展室,114块《开成石经》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我。《开成石经》是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刻成一部石经,内容涵盖《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尔雅》、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几种经书,碑林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保存这浩大的石质书库。外面闷热,里面却是凉爽宜人,我放下烦躁的情绪,在这一块块石书中徜徉,不时为发现熟悉的字句和文章而惊喜不已。 再往前走,惊喜更多,我看到了颜真卿的墨迹。这里存放的是颜鲁公43岁时的成名作《多宝塔感应碑》,楷体,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拙朴而不失秀丽,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如今这烂熟于心的字句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忍不住抚碑端详。另有一块草书《争座位稿》摹刻,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不满权臣郭英的骄横跋扈而写的书信稿,虽为草稿,却是一气呵成的作品,字字有生气,鲁公不畏权势的刚烈之气跃然眼前。颜真卿在我心里不仅仅是伟大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忠良,安史之乱时固守平原城,决不苟且;不顾 70多岁的高龄依然领兵沙场,抵抗叛军,宁死不屈,最后被叛将李希烈缢杀。可惜我来得匆忙,否则真应该带上鲜花一束聊表我的崇敬之情。 作别颜真卿,再拜另一位以“楷书”闻名的书法家柳公权,他的墨迹《玄秘塔碑》笔力刚劲,干净利落,较之颜体的方正,柳体略显瘦长,故有「颜筋柳骨」之称。这里的墨宝不胜枚举,既有初唐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狂草张旭,也有宋代黄庭坚、苏轼、米芾、赵孟fu,徽宗赵佶,还有明代祝枝山、文征明------只要你想得到的大家,这里定不会让你失望。不知不觉时间过了大半,实在来不及一一细看,就买了一套碑林精选集,留着回来认真研究。 最后面的展室陈列了明清时期的作品,也是唯一容许拓片的展室,走进去就是浓浓的墨香。这里的碑刻作品更趋多样化,“关帝诗竹图”画中藏诗,碑上翠竹拔地而起,稍向右斜出,枝叶疏密有致,丰丽滴翠,再细细观察,这些看似临风摇曳的簇簇竹叶竟变成了一个个文字,原来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右边的“独占鳌头”也是暗藏玄妙,这不正是一个春风得意的人站立在“鳌”字上吗? 游人渐渐稀少,抬手看表已近六点,就要关门了,我还有石刻馆没看呢。因为交通的原因,我没有把李世民的昭陵列入行程,所以我绝不能错过收藏于此的昭陵6骏。一路穿过重重墓志铭,匆匆浏览几眼,直奔石刻艺术馆,馆前立着很多拴马柱,各式各样的狮子和脚踩鬼怪的金刚生龙活虎地站在柱头,来不及一个个细看,挑帘入门,六块高2.5米,宽3米的汉白玉大理石浮雕一字排开,正是我牵挂的昭陵六骏。我们都知道“秦王铁骑取天下”,战马陪同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唐太宗选出六匹,亲拟四言赞美诗,令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的图形,由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再由殷仲容将大书法家欧阳询的隶书赞美诗刻在原石上角,可谓融御诗、书画、书法、石刻大师作品于一炉的大作。眼瞅着工作人员准备下班,我赶紧拍下六骏的照片,他们分别是“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马呙)”、“白蹄乌”。除“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是仿制品,其余均是真品。六骏中个个膘肥体壮,筋骨强健,有三匹四蹄腾空,马鬃迎风,马尾飞扬,呈疾速奔驰之状,足见想象它们当年载着秦王驰骋沙场的威风。另三匹呈立态,两匹昂首挺胸,健步扬蹄,英姿飒爽,难怪鲁迅先生将六骏誉之为“前无古人”的杰作。 此外,还有东汉双兽,面目似狮体形似虎,东汉七盘乐舞图,献陵石犀,李寿石棺、墓志,各式佛首、佛像,实在是太多了,只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夕阳西下,余辉为碑林里的花草树木镀上了金色的边,一株大树破顶而出,尽管身处闹市,墙外便是车水马龙的文昌门,这里却是闹中取静,听不到一点城市的喧嚣声。隐约间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在林间萦绕,于是深切体会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倘若是对石刻艺术不感兴趣,那么走马观花大半个时辰足矣,若要慢慢看细细品,恐怕一天也不够,大家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更多照片请看http://www.easyk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614&page=1 (昭陵六骏-真品) (昭陵六骏-仿制品) (兵马俑1号坑) (兵马俑3号坑) |
转自:http://www.086trip.com/youji/shanxi/20060720/2006chunxingzouqinjin-huaqingchibingmabeilin.html6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