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溯史而行游记系列 撷道楼观台 |
[游记]溯史而行游记系列 撷道楼观台 |
2008-04-30 bokee.com |
博客专栏vip.bokee.com复制收藏 博客网 博客中国 0 支持 文章标题载入中... 作者:博客中国2007-05-28 12:34:56 发表于:博客中国 二千五百年前,长襟当风的他在此挥洒长袖,讲经阐道,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在漫天紫气的簇拥下,携青牛飘然遁出红尘。 二千五百年后,我与李辉先生及韩静女士伉俪从红尘驱车蜿蜒至此追寻他的飘洒。 这里便是楼观台,他便是先贤老子李耳。 在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的第六十三卷老韩列传中有关于老子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相传这楼观台就是老子阐述《道德经》的地方,而楼观台的得名源于这里的“楼”、“观”、“台”三景。“台”为老子讲经台,“观”为敬奉老子的道观,而“楼”是因了上边《史记》中的“关令”为恭迎老子在此修建的楼阁。对于“观”和“台”,我是认同的,不过对于当时建筑技术是否可以建“楼”我却不得而知,且因“楼阁”这一富贵形态不怎么符合老子这种追求清净无为的隐士思维,所以我猜测当时最为可能是结草为庐迎接老子,“楼”应为“庐”音讹传,所以地名还原后应为“庐观台”,而非历代传承下来的“楼观台”。在和这里几个道长接触后,我这冒昧的猜测,竟得到他们认同,他们也认为“庐观台”才是原本的名字。 据说当时迎接老子的是名叫“尹喜”的函谷关长官,《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艺文志》对这位长官均有记载:尹喜,字公度,号楼观,又号文始先生,传说其曾官至周大夫。仰观天象后得知将有圣人出函谷关,于是自求为关令,并且在老子过关时,留老子为师。因了他的半盛情邀约、半强行扣留,大贤老子才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中华文明才得以侥幸的保留下老子这一缕璀璨夺目的思想。 对于这位长官的真实名字,虽然太史公的《史记》很明确: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但是历代的考证者却有着异议,这只能怪罪于文言文太过于简洁精辟。 战国、秦、汉时,县一级的行政长官称“令”,据此推断守关的长官可称之“关令”,这即是多数人的理解:关令叫做尹喜。 此外,在彼时的“令尹”和“令”均是官名。所以这里也有可能是说守关的令尹即“关令尹”名叫“喜”。 另外,还有学者解释“喜”为守关的长官因见到老子非常高兴,是形容心情喜悦。 太史公的言简意赅使得这位长官的姓名成为考据界难辨的一桩“公案”,不过中国文化史上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加之历史本就是弥漫纠缠乱如葛藤难以辨清的,留点疑难让如郭沫若先生的真专家和如我之流的伪专家考证,不也是一件文化乐事吗? 检验过不菲的门票,眼前是一条青石铺就的阶梯,向上看,远处依旧是青石阶梯,再向更远处眺望,云雾缭绕的山峰间依然依稀着青石的盘旋。 三人拾阶而上,走不多远便看到老子讲经台的所在。再沿着略显崎岖的小道行走,就进入这被虬曲参天古树遮掩的建在半山腰的建筑群。 在各殿虔诚的进香膜拜后,我们信步来到后殿。因为罕见游人,这里的香火并不旺盛,只有一个神仙般的张姓道长懒懒的倚着门柱闭目养神。老道长是我们在这里遇见的最有仙风道骨的道长,双眉若雪,长髯逸胸,相貌古癯清奇。与身在红尘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人不同,这是个身在道门而看破道门心怀国事的长者。对于我们向他请教的“道”,他只谈作为文化、学问的“道家”,却只字不提宗教意义上的“道教”。遇到我们提及的道家神仙修炼之术,他仅是淡淡一笑,自称不知,说自己只是在道门混迹是为了讨口饭吃。而后谈性大发的他从道学渊源侃侃谈起,最终称颂毛泽东思想的英明伟大,原来老道长竟信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揖别苍龙般皂角树下挥手的老道长,我们回到讲经台前庭。站在阑干处四下张望,四周连绵起伏中层峦掩映的青山,被初春的植物渲染出国画般或深或浅或粉或黛或明或暗各样各式的翠色,偶尔从中泄出一星半点的桃花,便红的妖娆可爱,如同酒醉的艳丽女子迷离诱人的星眸,摄人魂魄,欲看欲爱,欲爱欲看不够,欲罢不能。 难怪尹喜在这里迎接老子,难怪老子在这里讲学,这无边的风景使如我的凡人放下心中的物欲,心如止水。想必老子先贤也是靠这里的静谧才得以整理思想开创道家文化先河。也许他曾如我一般站在这里凭栏,或极目苍穹、或鸟瞰苍生,只不知他心中的漾溢是否也同我一般。 沿着石阶继续上溯,艰难攀爬后就到了炼丹炉处。这个太上老君不小心从天遗落的宝贝一看便识,因为《西游记》里的炼丹炉便这模样,只是不知道老神仙为什么没有再收回去。 炼丹炉旁边有个据说是唐代建造的小小道观,在我看来,这道观才是落入人间的炼丹炉化身。眼前老君的这炉子的确厉害,善男信女进去点香,不到数秒就被旺盛的香火熏了出来。 上香出来,回望依旧端坐其中巍然不动的太上老君神像,不尽想到,人都说神仙好,逍遥自在、御风踩云,谁知道神仙比凡人还可怜,被烟火熏燎却无法脱身,换是我,这受罪的神仙不做也罢。谁曾想,昔日老君凭此宝贝让孙悟空饱受蹂躏,今天自己却也被困其中。 不过转念再想,神仙之所以能成神仙,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不都是忍凡人所不能忍之念,做俗人不能做之事,历艰克厄方得正果,太史公也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想来这烟火弥漫之处,也不过是老君继续修炼的方式之一罢了,忙又再躬身,为这难得的感悟而恭拜三揖。 作别老君,顺路而下,路旁卑微的野花向我们招摇着清淡美丽,我和同行的女士忍不住将它们从旁边的土中挖起,想养到家里。也许人就是如此的贪婪,占有欲使深林幽谷隐居的兰花被搁置在商贾的货架上和富人的毫宅内,于是有些变做媚俗之物,有些只是郁郁而终,或者演化为愤世疾俗的方框。 走着,走着,便有同伴喊饿,于是坐在樱花树旁的帐篷下,冲卖凉皮的农家嫂子叫嚷:来三碗凉皮,辣子多放,醋多放。待到一盘被油泼辣椒印染的红艳艳、散发着浓浓的柿子醋香的凉皮端到面前,垂涎早已淋湿了小小的木桌,攀爬的疲惫也在酸辣可口中消逝的无影无踪。豪气冲天的风卷残云完一盘凉皮后,身心舒适、的旅者叫着再来一盘。 因为忘记此行目的之一的求签,半路上我们又重新回到讲经台。 向元始天尊虔诚三拜,伴着耳边飘漾的清脆磬音默问运程,神像旁伺立的道士将签筒递来,我再次虔诚的摇晃竹筒,抽出一支竹签。 回家的路上,同伴催问我抽出的那签,我只一笑,这世上有些事,目前为止,也只有神知、我知,如果还有人知道这签吉凶祸福,那必是递签文给我的那个不耐烦热、呵欠连天欲觅周公的小道童。 时值戊子年乙卯月己已日。
|
转自:http://vip.bokee.com/20080410509269.html3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