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之一 |
[游记]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之一 |
2008-05-22 sina.com.cn |
道德遗经第一山 ---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之一 秦岭是道家圣山。属秦岭山系的西岳华山,被道教徒尊崇为道教十个洞天的“第四洞天”。道家与道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根藤上生长的两个瓜。民俗习惯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作道家、黄老。从概念上说两者不可混淆。“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的法则修身治国,因此称为道家。至于“道教”,是指东汉末以黄老之学作为理论基础,吸收神仙方术、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因此,道教各支派共同尊奉老子为开山祖师。《西游记》中人格化的太上老君就是神化的的老子。其实,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而道教的真正创教人是东汉时的张道陵。秦岭主脉之一终南山北麓周至县境内的楼观台,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说经讲道的地方,古人云:道德遗经处,人题第一山。周至县位于关中盆地南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山水秀美,人杰地灵,是天然造化的风水宝地。西汉政府设盩厔(音周至),山峰迂回称作“盩”,水流曲折谓之“厔”,故名“盩厔”。1964年,陕西人民政府删繁就简,改为“周至”,沿用至今。 陕境地形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北部黄土高原,一般海拔900---1500m左右。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特点十分突出。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主干,以海拔3767m的太白山为主峰,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素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说法。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包括玉皇山,太白山,终南山,华山等许多山峰,海拔均在2000m以上。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m,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m,东西约长300公里。以任河为界,河西称米仓山,河东称大巴山。汉江一泻千里,滚滚浪涛凿穿低山丘陵,澎湃于滩险流急的黄金峡,穿行安康基岩山地、红色盆地、白河东流湖北省。千山万水,山水相依,秦岭横亘东西,汉江沟通南北,似蛛网丝丝相扣。关中盆地和陕北黄土高原属黄河流域,陕南秦巴山地属长江流域。汉中、商洛和安康之地是中原文化向湘楚文化的过渡区域,秦楚文化在此处融合。汉江流域迄古至今都是北方中原文明与南方湘楚文明的交汇点。华夏族的神经脉络,从这儿伸展分布到赤县神州的四面八方。大禹治水、巨灵劈山的历史典故或华山神话,以开天辟地的恢宏气势,创造了人文古迹得以存续的生态环境,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铸造民族之魂提供了广阔的自然和历史舞台。道家学派和道教在这个得天独厚的西部山水胜地,联袂登场,以其博大深邃、玄妙莫测的风姿,给终南山、华山披上一层薄若蝉羽的轻淡纱衣。 唐玄宗李隆基驾临楼观台祭祀祖宗,留下《过老子庙》诗一首:“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砂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古后,空余松柏林。”皇帝诗作,未必上品,恐怕难与唐诗泰斗比肩。然而毕竟是身临其境的怀古诗,可以从中管窥皇帝心境,至少得到三个信息:其一,身居帝王之尊的李隆基对老子的“圣德”、“神心”极其景仰、崇敬。其二,是诗人对李耳创立道家学说、传经授徒的圣地,在唐代中期的自然环境的描摹和抒怀,以及回溯历史断篇所寄予的深沉追念。其三,唐玄宗盛赞老子学问品德如松柏一般傲岸高洁,历经沧海桑田、饱经风霜,依然苍翠丰茂,永不凋谢。诗文意境浩叹之声胜于激扬之气,与唐中期的政治风云、道教在唐朝尊而不显的地位不无关系。诸子百家,惟有儒、道、法三家曾经引领时潮。先秦时期,以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为标志,以李悝、韩非、李斯为代表人物,法家理论思想居于主要地位。法家学者贵为帝师,法家思想体系转化为统治者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纲领。秦亡后,法家从国家权力的顶峰滑落,一落千丈,从此韬光养晦。代之而起的是道家学说。老子在沉寂数百年后,忽然时来运转,无比荣耀。汉高祖和“文景之治”时期,“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略和基本国策,其理论基础源于老子所著《道德经》。道家思想体系在秦末汉初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老子在冥冥之中托起西汉帝国,使它在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之上崛起,摆脱满目疮痍、饿殍遍野的困境,一步一步走向民富国强。汉武帝君临疆域辽阔的大汉帝国,顺时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一统天下,董仲舒与时俱进,传承孔孟衣钵发展了儒家学说,抬出孔子取代了老子。老子悄然身退,浪迹江湖,归隐山林,从政治舞台淡出。此后便是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漫长年代。但道家学说类同法家学说的遭遇,与帝王之术分道扬镳后没有消解衰亡,从人们视线里消失,它与诸子百家浑然一体却自立门户,化思想为利刃,共同雕琢“中国魂”。 3晚唐诗人白居易在官场失意时曾担任周至县尉,研修吸纳老子的道家学说,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自然环境。他晚年崇儒尚道的思想观念十分浓厚,但年轻时“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从未泯灭。关于道家学派他写了两首诗,其一是《读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子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其二是《读庄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凤终较胜虫蛇。”白居易崇尚老庄学说,但毫不讳言不能苟同老庄思想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公然提出质疑。白居易的政治理念和思想状态极具典型性,很能说明道家学说对古代知识分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力保持至今,陕西作家贾平凹说:“庄子本身是一个大字,境界宽广,状态自然,非常好(我不愿意勾心斗角)。任何东西活到本质上才能成大器。”现在广泛使用的成语、词汇,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大巧若拙”、“无为而治”、“有无相生”、“自知之明”、“天长地久”等这些名言,都出自老子之口。由此可见,老子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大脑仍在思考,声音仍在楼观台回荡。岑参《题楼观台》写道:“草楼荒井闭空山,关令乘云去不还。羽盖霓旌何处寻?空留药臼在人间。”这首诗充溢空灵气象,但有“空留药臼在人间”的佳句耐人寻味。人去楼空,空山不空,因为那儿有《道德经》碑刻和老子普济众生的“药臼”传世。楼观台被道教徒视为祖庭,声势日隆;古今中外的过往游客,跋山涉水、虔诚朝圣,凭吊先哲遗址。 4声名如雷贯耳的老子是什么样子呢? 在古籍中翻出老子的画像,乍一看,秃顶驼背,长长的白眉苍发,像貌确实很老。《神仙传》说:老子母亲怀胎72年才生下老子,呱呱坠地时就是一个须眉皆白的老头儿。于是他的母亲就把这个老头儿子叫“老子”。如果将神话信以为真,那就太天真了。《经典释文》说:“古者,称师为子。”古人把老师称“子”,“老子”可能有今人“老先生”的含义。“老子”也不姓“老”,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十分清楚。司马迁的《史记? 《老子》是一部极富智慧的古典哲学著作,分“道”与“德”上下篇。流传下来的《道德经》,实际上是经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补充整理而成的,基本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字句和今本《老子》有很多出入,对研究和校勘《老子》一书有重要史料价值。帛书《老子》将《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而,又称《德道经》。古人把那些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成为一家之言的著作称作“子书”。《老子》又被尊称《道德经》,“经”的地位就更高了,当然,这和以后道教的兴起相关。《老子》和《论语》一样,是塑造民族灵魂的“圣经”,千年不朽。 老子在哲学上提出了“道”这一范畴,用以取代主宰一切的造物主---上帝。“道”是《道德经》的思想核心。老子认为“道”就是“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经》的精华就是具有朴素辨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但老子不了解转化离不开必要条件,因而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希望退到“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愚昧无知的原始社会。这是老子学说中消极的东西。《老子》一书在魏晋六朝时期被奉为经典,把他与《庄子》相匹配,形成“玄学”,谈玄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尚。 《史记》记载,老子在楼观台写了《道德经》传授尹喜之后,不知所终。有的说他活了160岁,有的说他长寿200年。道教徒说他长生不死,就是那个永远活在《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于是就有了老子东去华山南峰隐居,后来在华山羽化成仙的传说。南峰之顶留下了老子居住过的老君洞,洞北有太上泉,池水清澈,终年不涸,俗称仰天池。池旁刻石很多,巧妙点缀,引人遐思。峰顶还有炼丹炉、八卦池等老子修道传经的遗址。楼观台有老子墓,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亦有老子墓,是否真有老子骨骸掩埋其中,缺乏详实的考古、文献资料佐证,这些都是传说层面的人文景观而已。老子魂归何处仍是一个历史之谜。但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者和里程碑,这一点无人怀疑。他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被译成日、俄、英、德等多种文字版本,广为传播,美国《纽约时报》还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经典作家之首。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6570401000ajq.html37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